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绘画能力培养研究的反思

幼儿绘画能力培养研究的反思

幼儿绘画能力培养研究的反思
幼儿绘画能力培养研究的反思
一直以来如何开展好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却困惑着我们。

下面这些现象使我对绘画活动中的评价进行了深深的反思。

1、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涂涂画画、美工活动几乎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兴趣。

当他们无拘无束的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时是那样的专注、认真与自信。

可是在正规绘画教学活动中,我们却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我不想画了”一些幼儿对绘画的畏惧、厌倦、畏难情绪深深的刺痛了我。

2、评价活动一般是绘画结束后对绘画结果的评价,往往是教师主导匆匆而过,孩子们似乎也没有真正听进去。

效果不明显。

3、过多的注重对绘画结果和绘画技能技巧的评价,并且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幼儿,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忽视了幼儿内心世界的变化,兴趣情感的激发。

使得能力较弱的幼儿不敢做画,不想做画了。

幼儿绘画创作过程中的评价,这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情感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作过程中评价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1、自主性与引导性相结合
教师不仅要锻炼幼儿的自主作画还要让有目地的去引导幼儿,这样幼儿才能有目地的去想象画画。

2、目标性与变通性相结合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我们教师在活动之前设计好的,但艺术活动却有其特殊性。

在同一活动的评价中,随着一些意想不到情况的出现,评价
也要随之改变。

如:在活动《可爱的花宝宝》中,目标是学画表情,增加情感体验。

张子轩给花宝宝画上了发卡,我请他说一说,他说:“花宝宝带发卡就更漂亮了。

乍一看孩子的绘画脱离了目标。

但是,幼儿绘画中有创造就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渗透。

当宁宁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后,激发了许多幼儿争相打扮自己的花宝宝。

进一步拓宽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有时教师可以对看似乱七八糟的作品仔细询问一下。

因为原本绘画活动就渗透了幼儿的各种情感,教师必须站在幼儿的角度上,用幼儿的眼光去理解他们试图表现的内容。

即使与活动目标背道而驰也要体会他们的情感。

运用笑脸和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幼儿的期望。

3、单一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原来的绘画评价只重知识和技能,而如今既要关注幼儿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在绘画过程中的评价上,不仅应该有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构思创意、探索表现等全面的综合能力。

因为端正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情感是幼儿健康发展的根基。

只有开展这方面的评价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绘画过程中的评价,培养和保护了幼儿绘画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绘画的积极性。

增强了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