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规划设计说明书

农村规划设计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1)第二章现状概况 (1)1、基本概况 (1)2、用地构成分析 (1)第三章指导思想、依据、原则和目标 (1)1、指导思想 (1)2、规划依据 (2)3、规划原则 (2)4、规划目标和定位 (3)第四章总体布局 (3)1、规划规模和范围 (3)2、用地选择和空间布局 (4)3、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用地规划 (4)4、道路系统规划和竖向规划 (4)5、绿地系统与环境景观整治规划 (5)6、市政公用工程规划 (5)7、环卫设施用地规划 (8)8、综合防灾规划 (8)9、能源利用规划 (8)第五章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措施建议 (9)第六章建设项目实施引导 (9)第一章规划背景1、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政策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04年至2010年,连续7年出台的央一号文件都是指导“三农”工作,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进一步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力度。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正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因此,实施城乡增减挂钩是落实中央政策精神的必要举措。

2、有利于提高土地的集约节约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近几年,随着石碑坪镇人口的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建房愿意强烈,但由于缺乏村镇规划的控制与引导,农村建房普遍向外扩张,导致村庄分布分散、房屋布局凌乱,通村道路弯、窄、多,车辆进村不便,生活环境存在较严重的“脏乱差”现象。

另外,项目区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灌溉功能差;田间道路多为使用多年的原有机耕土路,道路狭小,凹凸不平,通达性能无法满足基本的农业生产运输要求。

通过实施该项目,对农村居民点、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使得分散零碎、占地面积大的农村建设用地有所改善,集约和节约利用程度得到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第二章现状概况1、基本概况大仙村位于石碑坪镇镇区东面,属石碑坪镇下辖的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

大仙村村域面积1005公顷,全村户籍总人口1987人,总户数514户。

村庄下辖6个屯,分别为新建屯、山背屯、大仙屯、小仙屯、马家屯、卫东屯。

大仙村与镇区、大仙村各屯之间的交通联系是以一条正在建设中的4米宽的道路为主,其它道路多为3米以下的土路,尽端路较多,交通联系不够顺畅。

现状住宅为村民自建房,修建时间和建筑质量差异较大,立面形式各异,建筑结构以砖混为主;整体布局杂乱,朝向各异。

水电基本到户,但缺乏统一的排水系统、公共绿地、活动场地。

村民的居住环境有待改善。

2、用地构成分析2010年大仙村全村总用地面积1005.31公顷,农林种植地、林地及水库972.40公顷。

村庄建设用地32.91公顷,占全村总用地的3.27%,其中村民居住用地27.45公顷,教育机构用地0.92公顷,行政管理用地0.09公顷,道路用地4.45公顷。

第三章指导思想、依据、原则和目标1、指导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体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组织、动员和引导村民的自主性,在各级政府支持下自己动手,改善村内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规划根据村庄发展现状,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大,力在追求一种集约合理的村庄发展模式。

2、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3)、《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设部建村[2005]174号)4)、《广西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5)、《广西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桂政办发[2010]201号)7)、现状地形图及其它相关资料3、规划原则1)、保证大部分农民耕作需要作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村,大多数现阶段尚无产业升级的动力,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必然继续维持农业生产。

因此,在村庄的规划和农户户型的设计中,仍需考虑农民的耕作习惯,使农民亲近土地,亲近自然,生产方便,生活舒适。

2)、保留乡村地方特色和社会学特征乡村社会有其区别于城市社会的诸多特征,家庭、社区、邻里之间无论是社会关系还是空间关系都有其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特殊性和合理性,在规划中不应忽视这些微妙的特征,而应该加以利用,以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社区形态。

3)、以人为本,村民自愿,操作可行规划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一切项目(包括村庄改造、旅游项目建设等)都要以人为本,切实符合农民利益。

在操作的各个阶段都应该充分征求村民意见,使全体村民达成共识,并积极参与村庄的建设和管理。

4)、建筑和设施适应村民老龄化特征目前留在村中耕作的村民大都处于壮年,年轻人基本在上学后就离开本村。

因此,未来村民年龄将呈现较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在各种设施的规划中,应着重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注重社会养老、老年人社交、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等生活需求。

5)、分阶段分时序开发的原则整治规划主要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层面,近期规划在一两年内集中解决主要公共品问题,如市政、公共服务等,以低成本、够用为基本原则。

远期完成村庄内用地的整合和民宅的全面改造,完成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和升级,并实现较高标准的设施配套水平,成为节能、节地、生态、可持续、生活舒适、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6)、生活方便、舒适,生活成本低改造中应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承受力,以最低成本提供公共品和服务,做到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生活成本。

不考虑高消耗、不易维护的项目。

4、规划目标和定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村和构建和谐农村为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用地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立足大仙村的实际情况,实施科教兴村、经济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优化人居环境,将大仙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规划带动开发和建设,推动全村的建设,实现大仙村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其具体目标表现为:(1)经济发展。

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

(2)道路硬化。

房屋之间应留足绿化空间,做到道巷硬化,排水畅通。

(3)统一供水。

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实行集中供水。

(4)房屋整洁。

房屋要布局有序,室内必须整洁,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对于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引导他们对住房进行适当的家居装饰。

(5)人畜分离。

村庄内生活区与生产区应严格分开,做到住宅集中连片,畜禽集中圈养。

(6)环境优美。

要发动群众集中整治“脏、乱、差”,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走上正常化、规范化轨道。

(7)林果成荫。

结合发展庭院经济,在村民庭院内栽种桃树、葡萄、枣树等果树。

(8)文明和睦。

要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

第四章总体布局1、规划规模和范围大仙村新村屯规划用地位于新建屯北面,共12.14公顷,用于安置大仙村大仙屯、小仙屯、山背屯和新建屯涉及拆迁的434户,1567人。

本次规划,按人口普查统计指标计算,近五年来大仙村的自然增长率维持在1%左右。

规划预测至2020年,本次安置的四个屯的规划总人口为1791人。

村庄建设用地汇总表主要经济指标如下表所示:2、用地选择和空间布局1)、用地选择规划区避开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利用部分原有建设用地,沿河流及道路布局。

2)、空间布局规划在保持村庄原有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主要道路进行拓宽。

保留现状地形。

村民配套公建(公共服务区)安排在用地的中心,便于村民使用。

包括有综合服务中心、医疗卫生室、小百货商店、文化娱乐室、幼托班,配套完善健身场地等,结合村庄发展,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村庄公共中心的形象和地位,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3、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用地规划1)、规划住宅在规划实施后,统一建设住宅,规划住宅分三种户型,分别为:100㎡(三层)、80㎡(三层)以及60㎡(三层)。

布局上在满足日照、采光、通风和卫生的要求基础上尽可能规整布置以节约用地,并考虑与现状建筑、规划道路的协调;建筑之间的前后间距控制在10米,山墙间距控制在4-6米。

规划新村屯内的新建建筑均应按照建筑设计图集的要求进行建设。

2)、公共建筑规划在规划区中心,新建一处公共活动中心和办公楼,主要功能包括综合服务中心、医疗卫生室、文化娱乐室、村委办公室、小型超市、幼托班等;4、道路系统规划和竖向规划1)、道路系统路网:规划区以现状村屯道路为基础规划道路网系统,村主要道路为6米,宅间道路为4米,形成横纵连接、畅通的道路系统,交通的通达性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入户道路结合新建住宅布置,尽可能保证道路的便捷、畅通。

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地主要结合公共服务区设置,以解决村民公共停车和外来车辆停放需求。

设公共停车位10个。

2)、竖向规划:大仙村拥有一个相对平坦的地形,大部分地面高程在105—110米之间。

规划强调尊重现状地形地貌,保持大仙村原有风貌,避免大填大挖,并综合考虑工程管线的布线要求。

道路竖向规划考虑与现状道路的衔接,以雨水就近排放为原则,本规划道路纵坡控制在0.3%-8%之间。

场地排水方向依据现状地形的自然坡向采用分片排水方式就近排入附近的农田或池塘。

一般情况下场地标高比邻近道路标高高15-40厘米。

5、绿地系统与环境景观整治规划1)、绿地系统规划应加强村内道路,公共用地和宅旁用地的绿化。

注重村民活动中心的公共绿地建设,形成绿地景观节点。

2)、环境景观整治规划建设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注重居民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要求整个用地空间景观的合理组织。

由节点以及绿地构成“点、线、面”结合的景观体系。

局部用地宽松地段开辟为活动小场地,同时加强村落内部的绿化种植。

6、市政公用工程规划6.1电力电讯工程规划6.1.1电力工程规划(1)电源:大仙村所需10KV高压电源由柳州市古木110KV变电站架空引来。

原屯内的10KV/0.4KV变压器装机调整位置并扩容,原10KV架空线路作调整沿规划道路架设。

(2)用电指标及负荷的确定:根据国家现行住宅及一般公建用电设计规范,用电指标为:村民住宅5KW/户;公用建筑50W/平方;同时使用系数取0.5;经计算,本村计算总用电负荷约为1295KW。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