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亚洲这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面貌
学习重点:了解中古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学习难点:认识亚洲这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文明面貌。

【自主学习课前案】
预习教材,完成学案内容的整理(注意不要照抄教材,语言要简洁,内容要概括),
并在教材标划重点内容及关键词。

一、中古时期的西亚
二、中古时期的东亚
(一)日本:
中央集权体制:背景:
根据预习情况整理本课知识结构(采用大括号形式)
【课堂探究课中案】
一: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文化发展
材料: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1、结合课文P24《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和上面的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举例说明阿拉伯商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做出的贡献?
二、中国制度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材料一: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材料二:“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


——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制度文化对高丽国的影响。

(6分)
⑵在中古时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辉耀东西。

试结合本课所学,举出唐宋时期中华“文化出超”影响周边国家的主要史实。

(8分)【达标训练课后案】
1、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可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是()
A. 中国人
B. 阿拉伯人
C. 法兰克人
D. 罗马人
2、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②都信仰伊斯兰教
③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④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哪个国家政权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关
A. 阿拉伯帝国
B. 奥斯曼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俄罗斯帝国
4、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与朝鲜先后立国,两国共同的表现有()
A. 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 实行大化改新,推动社会发展
C. 建立幕府统治
D. 实行锁国体制,保护国家安全
5、 12世纪的日本,建立了幕府统治,下列有关幕府表述正确的有()
①幕府体制下天皇只是国家名义上的象征②武士听命于将军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④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中古时期,南亚印度地区先后建立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4世纪初期笈多帝国统一恒河流域
B. 笈多帝国实行政教合一体制
C. 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D. 德里苏丹国家以印度教为国教
7.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穆罕默德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凝聚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政体的纽带是()
A.政治号召
B.宗教信仰
C.个人魅力
D.经济实力
8.小明代表学习小组发言时说:“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

”这个“独特民族”指的是()
A.古代罗马
B.古代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阿拉伯
9.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对欧洲和亚洲的历史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是(C)
A.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B.推动了字母文字的向东传播
C.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D.促进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东传
10.宗教在中古时期的国家统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南亚的德里苏丹国家都确立了自己的国教,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它们的共同国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一、1、不仅是贸易中转站也是与其他地区进行直接贸易往来的商业要地
2、⑴文化繁荣原因:①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城市繁多,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条件;②(吸收)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③(融合)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

(6分)
⑵文化交流中的贡献:①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②《一千零一夜》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和融合。

(4分)
二、1、影响:①政治上,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任答1点给2分)②经济上,田制仿唐制,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均田制)和“田柴科”制度;(任答1点给2分)③文化上,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

(2分)
2、史实:①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②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③朝鲜新罗国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5BABAD 6-10CBDC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