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解析版)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解析版)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要点学纲一、阿拉伯帝国(一)帝国的形成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与统一;3.阿拉伯国家的对外扩张。

(二)△政治统治:哈里发→中央官僚机构(各部大臣)(三)经济繁荣:工商业和城市(四)▲文化繁荣:原因、文化传播贡献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一)帝国的兴起(13—16世纪)(二)政治统治1.△最高统治者——苏丹(地位和权力);2.阶级关系。

(三)▲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进步与阻碍)三、南亚和东亚的国家(一)南亚国家(参见表1)1.笈多帝国;2.△德里苏丹国家。

(二)东亚国家1.日本:⑴大化改新,⑵镰仓幕府的统治(建立、幕府体制的特点),⑶▲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2.朝鲜: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⑵△高丽王朝的统治,⑶△朝鲜王朝建立与中朝联合抗日3.越南一、阿拉伯帝国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逐渐扩大。

7世纪前期,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他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3.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二、奥斯曼帝国1.13—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在攻灭拜占庭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

2.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3.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但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三、南亚和东亚国家南亚国家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家兴起时间4世纪初,印度人建立的笈多帝国几乎征服了北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苏丹国家,定都德里地域范围恒河中下游印度河上游和恒河上中游统治状况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⑴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大权;⑵地方划分为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二)东亚国家1.日本⑴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史被“大化改新”。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⑵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⑶日本幕府体制的特点是:①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国家实权,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2.朝鲜⑴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全面学习唐朝制度文化;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⑵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大军侵略朝鲜,应朝鲜请求,中国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

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装死牺牲。

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3.越南秦汉至唐末,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

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在历史上,越南长期与中国中原王朝维持着宗藩关系。

一、阿拉伯帝国在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材料: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结合课文P24《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和上面的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10分)政治上,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政治稳定;(2分)经济上,①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工商业有很大发展;②政府鼓励发展商业;③造船业发达;④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地理位置上,阿拉伯帝国地处亚、非、欧交通要冲,与世界各地联系密切。

(2分)献?(10分)⑴文化繁荣原因:①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城市繁多,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条件;②(吸收)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③(融合)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

(6分)⑵文化交流中的贡献:①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②《一千零一夜》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和融合。

(4分)二、中国制度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材料一: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材料二:“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

”——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制度文化对高丽国的影响。

(6分)影响:①政治上,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任答1点给2分)②经济上,田制仿唐制,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均田制)和“田柴科”制度;(任答1点给2分)③文化上,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

(2分)⑵在中古时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辉耀东西。

试结合本课所学,举出唐宋时期中华“文化出超”影响周边国家的主要史实。

(8分)史实:①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②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③朝鲜新罗国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④北宋时,大越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每点2分,共8分)3.探究中古时代中华文明深刻影响周边国家的原因。

(6分)原因:①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②唐朝国力强盛,具有高度的国际威望;③对外交通发达;④统治者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国人和外来文化采取较开明的态度,等等。

(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三、日本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材料一:1633年,德川幕府发布锁国令,规定:一、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

二、除特许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

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

……六、外国船到来,应即呈报江户。

并应按照往例……派遣监视舰船。

……九、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之货物。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材料二: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书中如此评价锁国政策:“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因素。

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材料三: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

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其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缉,皆革职从重治罪。

……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江,一贼登岸。

——清顺治十三年(1656)“海禁令”请各学习小组根据上述材料,自行拟定探究角度,设置问题,并给出参考答案。

[示例]⑴根据材料一,概括“锁国令”的核心内容。

(严禁对外交通和贸易。

)⑵根据材料二,评价日本的锁国政策。

(从积极与消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⑶根据材料一、三,比较中、日锁国政策的异同之处(内容和措施相似,针对势力不同),并探寻中日两国同期实行锁国政策的共同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抵制来自海域的威胁)。

四、蒙古帝国13世纪初,蒙古兴起于中国北方,先后灭亡西夏、金和南宋等。

大约同时,蒙古发动西征,横扫欧亚大陆。

到13世纪中后期,蒙古征服了东起朝鲜,西抵波兰,南至太平洋和波斯湾的广大地区。

运用地图,了解蒙古西征的大致范围,根据相关材料说明蒙古西征的影响。

教学建议:⑴指导学生分小组,利用周末上网搜集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将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

⑵小组展示,评比研究学习成果。

『认知结构』『限时训练』总分30分,限时15分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14分。

1.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穆罕默德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凝聚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政体的纽带是(B)A.政治号召B.宗教信仰C.个人魅力D.经济实力2.小明代表学习小组发言时说:“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

”这个“独特民族”指的是(D)A.古代罗马B.古代巴比伦C.古代印度D.古代阿拉伯3.《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图1),它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

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

《一千零一夜》反映了阿拉伯国家(A)图1A.广泛的国际交往B.发达的文化教育事业C.开明的政治统治D.疆域囊括亚非拉地区4.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对欧洲和亚洲的历史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是(C)A.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B.推动了字母文字的向东传播C.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D.促进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东传5.宗教在中古时期的国家统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南亚的德里苏丹国家都确立了自己的国教,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它们的共同国教是(C)A.基督教B.佛教C.伊斯兰教D.印度教6.4世纪时,南亚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D)A.实行行省制度统治B.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C.最高统治者称苏丹D.大力支持印度教发展7.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7世纪末,新罗国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