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生理学第九章知识点总结

植物生理学第九章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春化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

去春化:在植物春化过程结束之前,把植物放在较高的温度下生长,低温的效果会被减弱或消除,这种现象成为去春化或解除春化。

光周期诱导:亦称光周期后效。

植物在达到一定的生理年龄时,经过足够天数的适宜光周期处理,以后放置于不适宜的光周期条件下,仍能开花的效应。

临界日长:长日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最短日长或短日植物开花所能忍受的最长日长。

春化作用时期:种子春化期;绿体春化期
春化作用部位:(接受低温影响的部位)1.正在进行低温诱导的胚2.茎尖端的生长点3.叶柄基部
春化生理生化的基础:1.呼吸作用2.蛋白质代谢3.核酸变化
赤霉素不是春化素,赤霉素使植物不经低温处理就能开花。

植物光周期的反应类型:1.长日植物(小麦,大麦,白菜)
2.短日植物(水稻,玉米,大豆,高粱)
3.日中性植物(黄瓜,茄子)
4.长-短日植物(芦荟)
5.短-长日植物
6.中日照植物
7.两极光周期植物(狗尾草)
光周期诱导:植物在进行花芽分化之前,只要得到足够天数的适宜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条件下,仍然能保持这种刺激的效果而开花的效应。

(感受光周期最有效的部位是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