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4)《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4)文章来自:《小石潭记》阅读题(一)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
(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 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 2 分,共4 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答: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答: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答: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 分)答: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一则简介。
(4 分)答:【答案】5.(1 分)柳宗元 6.(2 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4 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 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 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 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 120 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006 年河北省课改区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文章来自:《小石潭记》阅读题(一)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
(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 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 2 分,共4 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答: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答: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答: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 分)答: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一则简介。
(4 分)答:【答案】5.(1 分)柳宗元 6.(2 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4 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 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 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 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 120 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006 年河北省课改区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文章来自:《小石潭记》阅读题(一)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
(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 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 2 分,共4 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答: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答: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答: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 分)答: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一则简介。
(4 分)答:【答案】5.(1 分)柳宗元 6.(2 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4 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 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 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 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 120 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006 年河北省课改区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文章来自:(二)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 分)(1)水尤清冽尤:(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3)以其境过清清: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 分)如鸣佩环,心乐之答: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7、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第三段探寻水漂源流,第四段突出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的特点。
(4 分)答:8、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5 分)答:【答案】5、尤其(格外)大约(大概)凄清(冷清)6、好像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感到很高兴(我心情高兴起来)。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7、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幽静(清幽、寂静、冷清等)8、示例: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2010 年莆田市语文中考试题)文章来自:(三)[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注],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澈,又作彻。
(节选自《小石潭记》)[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15.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 分)(1)以其境过清(2)乃记之而去(3)窥谷忘反16.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7.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 分)18.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15.(3 分)(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各占 1 分)16.(4 分)(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各占 2 分。
意思对即可)17.(4 分)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每问 2 分。
意思对即可)18.(4 分)(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各占 2 分。
意思对即可)(2007 年中考安徽省池州市语文试题)文章来自:(四)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 l2~l5 题。
(l2 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 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 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