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市场的历史1967 年,一家芝加哥银行拒绝向一位名为Milton Friedman 的大学教授提供英镑贷款,因为他想利用这笔基金作空头英磅。
Friedman 先生察觉到当时英磅对美元的比价过高,想先卖出英磅,然后等英磅下跌后再买回英磅来偿还银行,从而从中迅速赚一笔。
这家银行拒绝提供贷款的依据是20年前确立的《布雷顿森林协定》。
此协定固定了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并将美元与黄金的比价设为35 美元对每盎司黄金。
布雷顿森林协定签订于1944年,力图通过阻止货币在国家间逃逸,限制国际货币投机行为,从而實现国际货币的稳定。
在此协定之前,黄金汇兑本位制在1876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主导着国际经济体系。
黄金汇兑本位制中,货币在黄金价格的支持下达到新的稳定阶段。
黄金汇兑本位制废除了旧时代国王和统治者任意贬低币值,引发通货膨胀的行为。
但是,黄金汇兑本位制并不十全十美。
随着一国经济實力的增强,它会从国外大量进口商品,直至耗尽支持本国币值所需的黄金储备。
其结果是,货币供給量紧缩,利率抬高,经济活动放缓直至衰退。
最终,商品物价跌至谷底,逐渐吸引其它国家纷至踏来,大量抢购该国商品。
这将向该国重新注入黄金,直至增加该国货币供給量,压低利率,并且重新创造财富。
此类"繁荣-衰退"模式贯穿于整个黄金本位制时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断了贸易流通和黄金的自由流动。
在几场风雨浩劫的战争之后,布雷顿森林协定出台了。
签约国同意尝试维持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以及必要时对黄金的相应比率,只允许有较小幅度的波动。
各国禁止为获取贸易利益而贬值本国货币,只允许在小于10%的幅度内贬值货币。
进入50年代,持续增长的国际贸易量导致因战后重建而产生的资金大规模转移,这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外汇汇率失去稳定。
此协定最终于1971 年被废止,美元将不再能被兑换成黄金。
到1973年,各主要工业国的货币汇率浮动更加自由了,主要由外汇市场上的货币供給量和需求量调控。
随着交易量、交易速度以及价格易变性在20 世纪70 年代中的全面增长,比价天天浮动,全新金融工具逐渐问世,市场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得以實现。
在20 世纪80 年代,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问世,跨国资本流动加速,将亚、欧、美等洲时区市场连成一片。
外汇交易量从80 年代中期的每天约700 亿美元猛升至20 年后今天的每天15000 亿美元。
欧洲市场的膨胀外汇交易蓬勃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是迅速发展的欧洲美元市场;在欧洲美元市场中,美元被存入美国境外的银行中。
同样,欧洲市场是指资产存放于货币原主国之外的市场。
欧洲美元市场最初成形于50 年代,当时俄罗斯将其石油收益(以美元计)存放在美国境外,以避免美元存款被美国政府冻结的风险。
这就形成了脱离美国政府控制的巨大离岸美元金库。
美国政府制定法律限制将美元借贷給外国人。
由于欧洲市场的自由度较大且回报率较高,因此特别具有吸引力。
从80 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公司开始从离岸市场借筹资金后,并发现欧洲市场对于持有超额流动资金、提供短期贷款以及进出口融资非常便利。
伦敦曾经是(至今仍然是)主要的离岸市场。
在80 年代,英国银行为维系其在全球金融业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将美元作为英磅的替代币種进行放贷,从而成为欧洲美元市场的中心。
伦敦的便利地理位置(介于亚洲与美洲市场之间)也有助于当地保持在欧洲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外汇交易市场的历史与现状在1992年-1993年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过程中,多家香港外汇经纪商未经批准即到大陆开展外汇期货交易业务,并吸引了大量国内企业、个人的参与。
由于国内绝大多数参与者并不了解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盲目的参与导致了大面积和大量的亏损,其中包括大量国有企业。
1994年8月,中国证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文,全面取缔外汇期货交易(保证金)。
此后,管理部门对境内外汇保证金交易一直持否定和严厉打击态度。
199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允许国内银行开展面向个人的实盘外汇买卖业务。
至1999年,随着股票市场的规范,买卖股票的盈利空间大幅缩小,部分投资者开始进入外汇市场,国内外汇实盘买卖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外汇买卖已经成为除股票之外最大的投资市场。
与国内股票市场相比,外汇市场要规范和成熟得多,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大约是国内股票市场交易量的1000倍,所以尽管在交易规则上不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国内银行开办的个人实盘外汇买卖业务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总体来看,国内绝大多数的外汇投资者参与的是国内银行的实盘交易,而保证金交易,由于国内尚未开放,以及国家的外汇管制政策,国内投资者尚需待以时日。
外汇历史事件表1944—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帮助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经济。
1971—史密斯索尼安协议建立,允许了更大范围的货币浮动。
1972—欧洲共同浮动汇率体制建立,因为欧共体尝试摆脱于美元挂钩。
1973—史密斯索尼安协议与欧洲共同浮动汇率机制瓦解,标志着自由浮动汇率机制的正式到来。
1978—欧洲货币机制推广,尝试彻底与美元摆脱关联。
1978—IMF正式开始自由浮动汇率的管理。
1993—欧洲货币体制失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浮动汇率机制的发展。
从中世纪外汇交换的初级阶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外汇市场始终的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没有出现过过多的投机活动。
但是在WWI以后,外汇市场开始变得波动,投机活动比起以前增加了10倍以上。
通常,大多数的机构和公众不赞成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经济大衰退和1931年黄金基本位制的瓦解使得当时的外汇市场的异常的平静。
在1931年至1973年间外汇市场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
这些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经济,而且在当时的外汇交易市场中很少有投机现象出现。
世界主要外汇交易市场简单概述国际清算银行每三年公布一次全世界的外汇交易额。
1989年4月统计每日交易额为6200亿美元,1992年4月统计每日交易额为8800亿美元。
1995年9月统计每日为1万亿美元,1998年每日交易额为1.428万亿美元,2001年每日交易额为1.4万亿美元,2004年每日交易额为1.88万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国债日交易额的4倍)。
伦敦外汇市场伦敦外汇市场由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及外国银行在伦敦的分行、外汇经纪人、其他经营外汇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英格兰银行构成。
伦敦外汇市场有约300家领有英格兰银行执照的外汇指定银行,其中包括各大清算银行的海外分行。
世界100家最大的商业银行几乎都在伦敦设立了分行。
它们向顾客提供了各种外汇服务,并相互间进行大规模的外汇交易。
伦敦外汇市场上的外汇经纪人有90多家,这些外汇经纪人组成经纪协会,支配了伦敦外汇市场上银行间同业之间的交易。
伦敦外汇市场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而是用电传、电报、电话及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交易,因此它是一个抽象市场。
市场上的交易货币几乎包括所有的可兑换货币,规模最大的是英镑兑美元的交易,其次是英镑兑欧元和日元的交易。
此外,像美元兑欧元、欧元兑日元、日元兑美元等多边交易,在伦敦外汇市场上也普遍存在。
在伦敦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交易类别有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和调期外汇交易等。
除了外汇现货交易外,伦敦也是最大的外汇期货和期权交易市场。
纽约外汇市场纽约外汇市场不仅是美国外汇业务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外汇市场之一,从其每日的交易量来看,居世界第二位,也是全球美元交易的清算中心。
纽约外汇市场是抽象的外汇市场,它通过电报、电话、电传、电脑终端机与国内外联系,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
参加市场活动的有联邦储备银行、美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外汇部门、外汇银行在美国的分支与代理机构、外汇经纪人、公司财团、个人等。
联邦储备银行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同许多国家银行订有互惠信贷,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借入各种货币,干预外汇市场,维持美元汇率的稳定。
纽约外汇市场上的大商业银行是最活跃的金融机构,外汇买卖和收付通过它们在国内外的分支行和代理机构进行。
纽约外汇市场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第二是纽约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第三是纽约各银行与国外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
其中纽约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是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占整个外汇市场交易量的90%。
因此,商业银行在外汇交易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外汇交易主要通过商业银行办理。
在经营业务方面,美国没有外汇管制,任何一家美国的商业银行均可自由地经营外汇业务。
在纽约外汇市场上交易的货币,主要有欧元、英镑、加拿大元、日元等。
据纽约两帮储备银行的数据,在纽约外汇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是欧元,占40%,其次为日元23%,英镑19%,加拿大元5%。
东京外汇市场东京外汇市场是随着日本对外经济和贸易反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与日本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进程相联系的。
在交易方式上,东京市场与伦敦市场、纽约市场相似,是无形市场。
交易利用电话、电报等电讯方式完成。
在外汇价格制定上,东京市场又与欧洲大陆的德国、法国市场相似,采取“订价”方式。
每个营业日的上午10点,主要外汇银行经过讨价还价,确定当日外汇价格。
从交易货币和种类看,因为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多以美元结算,所以东京外汇市场90%以上是美元对日元的买卖,日元对其他货币的交易较少;交易品种有即期、远期和掉期等。
即期外汇买卖又分为银行对客户当日结算和银行同业间的次日结算交易。
东京外汇市场上即期、远期交易的比重都不高,掉期业务量很大。
而其中又以日元/美元的掉期买卖为最大。
新加坡外汇市场新加坡外汇市场是随着美元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它是全球第四大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仅次与东京。
新加坡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外汇银行、外汇经纪人、商业客户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新加坡外汇市场上,银行间的交易都通过经纪人进行,但外汇经纪人只获准作为银行的代理进行外汇交易,不能以本身的账户直接与非银行客户进行交易。
新加坡的银行与境外银行的外汇交易一般直接进行。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作为监督和管理外汇银行、干预外汇市场而参加。
新加坡外汇市场属于无形市场,通常上午8点开市交易,下午3点收市。
香港外汇市场香港是个自由港,是世界第五大外汇交易中心。
每天开市的正式时间是上午9点,但许多金融机构半小时以前就有行市显示。
到下午5点,各大银行都已冲平当日外汇头寸,基本上不再作新的成交,一般可以认为下午5点是收市时间。
但实际上,许多机构在香港的外汇市场结束后,继续在相继的伦敦市场、纽约市场完成交易,直到纽约市场收市才停止。
香港外汇市场由两个部分构成。
一是港元兑外币的市场,其中包括美元、日元、欧元、英镑、加元、澳元等主要货币和东南亚国家的货币。
当然也包括人民币。
二是美元兑其他外汇的市场。
这一市场的交易目的在于完成跨国公司、跨国银行的资金国际调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