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起始课(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教学设计说明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起始课(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教学设计说明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起始课(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唐诗宋词选读》起始课--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教学设计:飞50630778qq.【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的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所了解的一些诗人、诗作的回忆,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灿烂的古典诗歌文化【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的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教学难点】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了解唐诗宋词的辉煌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忆法【教学设想】这节课是《唐诗宋词选读》的起始课。

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位置和辉煌成就。

从而为后面课程的学习进行铺垫并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播放《唐之韵》影像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古代诗歌发展概况:(一)先时期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

“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离骚》是其代表作。

《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

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三)晋南北朝时期5.建安时代,“三”、“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

操古直悲凉,丕便娟婉约,植文采气骨兼备。

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氏父子为中心,王粲、桢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6.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于极度苦闷之中。

阮籍的《咏怀》组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7.晋朝的渊明。

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8.南北朝民歌:《采莲曲》、《木兰诗》(四)唐代9.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

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

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

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

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

诗风奔放昂扬。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五)宋代10.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

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夔)柳(永)、清照。

(六)元代11.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

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

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三、古代诗歌按表现形式(体裁)分类简表1、诗古体诗四言古诗:出观最早(《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杜甫《羌村三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杂言古诗:(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歌行”、“引”、“吟”、“曲”等。

近体诗(形成于唐代)绝句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颧雀楼》)七言绝句(杜牧《泊淮》)律诗五言律诗(杜甫《春望》)七言律诗(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排律2、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3、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散曲小令(短小的曲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套数(散套)(睢景臣《高祖还乡》)戏剧(只是供演出的剧本)杂剧传奇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唐代诗歌发展概况:(一)初唐(618-713)初唐诗人的主要贡献在于:开拓了题材,使之面向社会,贴近现实;逐步用刚健清新的文风取代六朝文风;确立律体。

初唐前50年,诗坛主盟者多为隋旧臣,主流仍是齐梁诗风唐太宗本人虽反对“释实求华”(《帝京篇》序),提倡“词理切直”(《贞观政要文史》),也写过一些颇有气势的诗篇,但出于”润色鸿业”的需要,他与群臣游宴唱和,开初唐诗歌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风。

真正能在这一时期脱俗的是王绩,他的诗歌在思想容和风格上接近阮籍、潜,对五言律诗的形成有所贡献。

初唐后50年,诗坛有两大潮流,一股以上官仪和杜审言、佺期、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

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律、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另一股以“四杰”(王勃、炯、卢照邻、骆宾王)、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

他们自觉地批判六朝文风,有意识地在拓展诗歌容、开创新的风格上进行尝试。

“四杰”批判风靡当时的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并“思革其弊”(炯《王勃集序》)他们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楼榭移向市井边塞,从歌功颂德变为言志抒怀,咏叹人生。

他们的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健清新,启迪盛唐。

在律诗、歌行等体裁的创新上,也有所贡献。

子昂不仅批判了当时“采丽竞繁”的文风,而且标举“风骨”、“兴寄”,并在创作实践上垂。

他的代表作《感遇》38首和《蓟丘览古》7首等,反映现实,抨击时弊,思索人生,较之四杰,深广有加,风格雄浑高古,寄托遥深,洗尽六朝铅华,在理论和实践上廓情六朝文风,为盛唐诗歌繁荣奠定基础。

但子昂的诗歌“复多变少”(然《诗式》),质朴有余,文采不足。

开创有唐一代新文风的任务有待盛唐诗人来完成。

(二)盛唐(713-765)盛害诗人继初唐诗歌革新之后,将建安风骨融入六朝绮丽之中,开创出一代新风:雄健刚劲的风骨、高远浑成的意境、天然去雕琢的自然美,这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成就之一。

盛唐诗歌,具有雄健刚劲的时代特征,已不同于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和边塞诗派尤为典型。

盛唐的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颀、王昌龄为代表。

他们多有边塞从戎的生活经历,他们的诗描绘边塞苍茫壮阔、奇异瑰丽的景色,抒发他们立功疆场、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洋溢着激扬高亢的时代精神,风格慷慨雄壮。

在七言歌行和绝句的运用上有所创新。

盛唐诗歌不仅有六朝的婉丽,而且情景交融,意象浑成,境界壮阔。

王、孟山水诗派尤为典型。

与六朝的模山水不同,他们以清丽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重在领悟其中的诗情画意,创造意境,并借以抒情寄趣。

形式上,他们多采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盛唐诗人抒发感情,既不掩饰,也不节制,似行云流水,任其自然;创造意境,浑然一体,无迹可求;运用语言,质朴无华,情韵深长,因而盛唐诗歌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自然美,不同于六朝的镂金错采之美。

盛唐诗人在上述总体特征之外,还各有风格。

风格的多样,流派的形成是盛唐诗歌成就斐然的又一重要标志。

“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

”(高棅《唐诗品汇总序》)盛唐诗歌成就的另一标志是在诗歌形式方面,“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3)不仅如此,几乎在各种体裁方面,他们都能变化创新。

在乐府方面,或用古题写新意(如白),或咏时事创新题(如杜甫)。

在歌行体方面,破偶为奇,以参差的句式,恣肆的笔调,抒发慷慨跌宕的感情。

(如白、岑参),在律恃,特别是七律方面,以精严的格律或峭拗的变律、议论朝政,叙述战事,反映民生,抒发襟怀,大大丰富了律诗的表现力(如杜甫)。

在绝句方面,用玲珑的意象、浑成含蓄的寓意,表达悠远的情韵(如王维、白、王昌龄)。

代表唐朝,乃至我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的是盛唐的两位伟大诗人白、杜甫。

白的诗歌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映民生的苦难,蔑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的风貌的一面镜子。

而杜甫的诗歌则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一部诗史。

他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因而他的诗感情深沉,蕴涵深广,语言遒劲,笔法曲折,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又由于他善于涵古茹今,转益多师,所以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

”(元稹《杜君墓系铭序》)成为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

(三)中唐(766-859)这是继盛唐之后,诗歌的又一繁荣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