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应答指导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应答指导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应答指导小说2014-12-12 16:07: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应答指导背景知识聚焦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具体的矛盾冲突中,由其主体性格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和特定的行动过程。

简而言之,情节就是给原生态的生活加上时间性和因果律的双重限制,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不同类型的小说,其情节的功能各有不同。

在故事小说中,情节的主要功能在于创造完美的故事;在性格小说中,情节的功能则主要表现在为展示客观环境、充分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印象服务。

小说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

不同类型的小说,其情节单元构成的构成方式也不相同。

小说情节结构常见的基本类型有线性结构(如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网状结构(如伍尔芙的小说《墙上的斑点》)、画面结构(如沈从文的小说《断虹》)、象征结构(如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写实结构(如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散文结构(如汪曾祺的一些小说)等。

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的感情基调,都要求用合适的叙事人称来叙述。

在小说中,比较常见的叙事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比较少见。

在第一人称叙事的作品中,叙事人直接以“我”的身份来讲述故事,“我”掌控着故事的发展。

第一人称叙事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便于表现主观的情感意识与情绪变化;而且在叙述的转换上有极大的便利。

第一人称叙事的局限在于它是从一个人的叙事观点出发,视野受限制,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足。

第三人称叙事是以“他”、“她”、“他们”等为叙事主角来叙述故事的方式,它的观察视野开阔。

第三人称叙述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察视角:一是全知视角,又称零度焦点叙事。

叙事者无固定视角,可以不时变换叙事角度;如《三国演义》,书中人物众多,常变换叙事角度,很好地展现了故事的宏大。

采用全知视角可以从全方位引导读者了解、把握故事情节,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背景、复杂的故事情节。

二是有限视角,又称内焦点叙事。

它是指叙述者采用小说中人物的目光来叙事,它的叙述要受到叙述者视野的限制,只能叙述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第三人称叙事的局限是无法直接进入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常借助动作、语言才能反映出来,而使叙事显得不够亲切、缺少感性。

一般而言,第一人称适用于垂直的人物关系,作品主要以“我”为中心,通过“我”的叙述带出其他人物,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而第三人称则适用于横向的人物关系,将生活的画面、人物的活动、人物间的冲突、人物在同一时间不同场合中的平行动作、人物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心理活动等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

小说中的叙事方式,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顺叙的类型具体又有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叙写,按事件发展的阶段进行叙述,按事件发生的空间顺序叙述等。

顺叙法的优点在于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

倒叙是指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关键、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提到开头来写,并非是把整个事件倒过来叙述。

倒叙法的优点在于能把情节安排得曲折离奇,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补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场中,为了表达某种表达上的需要,帮助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文字。

它多用于材料众多、情节发杂的作品中。

平叙是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事或多件事的叙事方法。

小说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选文体。

在高考小说阅读试题中,“情节”是命题的重要着眼点。

近年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常见考点有哪些呢?下面试以2011年高考小说阅读题为例,作解说。

考点题型枚举⒈分析某一情节内容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作用例:(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宗璞】)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考点说明】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对话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的理解。

【错答举例】承上启下,前呼后应,使小说结构严谨,故事衔接顺畅,充实情节内容,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病因诊断】脱离小说文本具体情节内容而简单地贴标签,显得空泛笼统。

【解题指津】分析某一情节内容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一般可从内容和表达技巧两方面去考虑。

从本题题干中“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这一提示语中可见,第3节写师生问答的内容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原文来看,有关事的叙述,是指上文所述“征调大会的内容”;有关人的叙述,是指下文“不同学生的形象”(可以写成“不愿参加”和“积极参加”的两类,或是“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三拨学生)。

【参考答案】⑴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⑵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

(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

⑶与第④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与第⑤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⑤节埋设伏笔;与第⑥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⒉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概括提要内容。

例:(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5分)【考点说明】本题考查对小说全篇情节结构脉络的梳理和概括提要的能力。

【错答举例】巴尔塔萨做好鸟笼送给彼贝,而彼贝的父亲蒙铁尔却不领情、不给钱,巴尔塔萨却出于面子之虞,骗大家说赚了60比索。

【病因诊断】梳理不够仔细,情节发展过程的各阶段未完整概括出。

【解题指津】梳理小说的脉络,实际就是概括小说的情节。

梳理小说的脉络,可从情节角度、人物角度、时间和空间角度以及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小说的就原文来看,小说叙述描写的中心对象——鸟笼,是情节脉络梳理的关键切入点。

小说的标题已经告诉我们小说内容是在一个下午所发生的故事,主要内容就是巴尔塔萨做好了鸟笼、拒卖鸟笼、送鸟笼及尾声(醉酒);这是从情节角度梳理。

当然,也可以从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角度来概括。

【参考答案】示例1: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

(事件发展脉络)示例2: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

(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例:(2011江西卷《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5分)【考点说明】本题考查概括小说局部情节的能力。

【错答举例】注意力不集中→屏住呼吸→渗出汗珠→发愣【病因诊断】审题欠细致,题干要求概括的是“心理变化过程”;而上述答案概括的是“表情”。

【解题指津】题干要求概括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而非表情。

因此要善于抓住文中直接表明人物心理状态的形容词,诸如“紧张”、“惊喜”、“慌乱”、“轻松”等,此外,还要抓住文中有关人物内心自白、人物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从中窥探人物的心理变化,如“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说明瓦萨卡动了贪念,心动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这说明瓦萨卡彻底失望了。

【参考答案】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⒊分析小说情节详略安排的意图例1:(2011辽宁卷《怪人》【〖乌拉圭〗比亚纳】)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概括说明。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详略取舍安排意图的理解。

【错答举例】因为马乌罗“烙牛”,与其“救童”的情节相比,对于表现其人性的闪光点——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献身精神来说,明显要弱一些,因此,文中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

【病因诊断】分析不够具体、深入,只注意到情节详略与主题表达的关系;而忽视了情节过程前后的关联。

【解题指津】小说情节详略取舍的安排主要取决于小说主题表达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

从整篇小说看,在情节上主要写了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

其中,马乌罗“救童”情节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这样从二者的关系角度谈对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就是合理的思路。

【参考答案】⑴前文已对如何“烙牛”作了详尽细致的描写,此处不必重复。

⑵塑造马乌罗形象的重心是后文“救童”一段,其“烙牛”仅是铺垫,应该略写。

⑶可腾出笔墨来写平日的马乌罗,与前后的紧张叙述形成对比,舒缓了节奏,使行文张弛有致。

例2:(2010江苏卷《溜索》【阿城】)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错答举例】渲染紧张、恐怖、惊险的气氛,更能烘托出“我”的恐惧、畏怯的心理。

【病因诊断】审题欠细,未吃透题干中的提示语的含义,没有把握住题干问域之核心。

此处的环境描写,就原文文本来看,应是自然环境,即怒江两岸绝壁悬崖之高峻险恶的地貌;而人物刻画,就原文整体看,领队、汉子是刻画的重点,而“我”只是故事的叙述者,因而分析详写牛的表现对人物刻画的作用,应分析这样写对表现领队及汉子的精神风貌的作用。

【解题指津】题干中的“用不少笔墨”这些字眼点明答题要从小说叙述笔法之详略意图去分析;而且题干中还明确提示了分析角度——“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

小说用不少笔墨写牛,着重从牛的神态、动作等方面作了细致传神地刻画,反复突出牛的恐惧。

而不厌其烦地细写牛的恐惧之态,则从侧面表现了山势的高峻险恶;此外,这样写更反衬出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

【参考答案】本文用不少笔墨描写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的样子:作用主要有:⑴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⑵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⒋分析小说开头与结尾部分的作用例:(2011浙江卷《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考点说明】本题考查对小说开头作用的理解。

【错答举例】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病因诊断】分析不够具体、完整。

【解题指津】小说叙事思路清晰,“我”的一次乘车经历引出了“基辅读者”的乘车故事,后者是叙事的重点,分析开篇的作用要结合下文的故事。

开篇的作用可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入手分析。

本文开篇是为主要情节作铺垫的非主要情节,为下文故事的展开服务,可理解为衬托主要故事。

从内容看,可从读者感受和此类事件的常见角度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⑴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