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潮》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
1、作者是从(形状)、(颜色)、(声音)这三个方面描写潮水的,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
2、这两段话运用了很多比喻,把潮水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和(山崩地裂);把白浪比作(白线)、(白色城墙)和(白色战马)。
3、用“”划出描写人群的句子。
4、这部分内容主要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三、《鸟的天堂》(一)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
大的,(),(),有的(),有的(),有的在()。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用掌声一吓,又(),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ingxi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按课文内容填空2、写近义词静寂-------静谧、宁静热闹-------喧闹应接不暇--------目不暇接空闲3、选择正确的读音兴奋(√xīngxìng)4、这两段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写在横线上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
(二)我们的船渐渐(逼近靠近)榕树了。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zhūzū)大树,枝上的数目不可计数(shǔshù)。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chuíshuí)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表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cùzù)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fèngféng)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sìshì)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1、这段话选自《鸟的天堂》,作者是巴金。
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内画出正确读音。
2、我会在文中的括号里划去不合适的词语。
3、写出下列的近义词。
(3分)渐渐(慢慢)似乎(好像)颤动(抖动、震动)4、第一自然段作者从树枝、树干、树根三个方面入手,细致地刻画了大榕树的长势和形态。
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
5、你从划线句子体会到什么榕树十分茂盛,充满了生命力。
6.最后一句话应该读出(赞美/赞叹)的语气。
(1分)7、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六《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在短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词。
2、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
一、形状,我是从(蜗牛的触角、小圆片、蛟龙的爪子)等词语感受到的。
二、动作,我是从(触、巴、拉、贴、爬)等词语感受到的,三、颜色,我是从(嫩红、灰色)等词语感受到的。
3、文中有句比喻句与众不同,请你仔细找一找,并且用“”划出来。
七、蟋蟀的住宅(一)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废)(工功)夫,弃去毫不可惜。
蟋蟀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这一片断所在的课文选自法国作家法布尔创作的《昆虫记》。
1、选择正确的读音洞穴(xuexue)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生字,用上√。
3、写近义词和反义词近义词:优良------优异温和------温柔、温顺舒服--------舒适反义词:隐蔽---(暴露)慎重---(随便)4.联系片断内容,想想从哪两个方面能看出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
(1)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2)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自己一点点挖掘(二)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光滑)------(粗糙)(平坦)------(倾斜)我还会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安静——(吵闹)简朴——(奢华)简单——(复杂)2、这段话是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
3.请用“”画出一个比喻句,用“~~~”画出一个拟人句。
4.这两段文字是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介绍蟋蟀住宅的。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蟋蟀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工程(2分)答:因为蟋蟀的住宅经过慎重选择,住所向阳、隐蔽、能排水、大小适宜,简朴、清洁、干燥、卫生;蟋蟀用来修筑住宅的工具十分柔弱,只是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
6.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下面的句子来表达。
蟋蟀的住宅很,很,还很。
我觉得蟋蟀真!十三《白鹅》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写近义词、反义词。
(4分)近义词:傲慢——(高傲)急速——(急促)从容——(镇静)毫无相让——(互不相让)反义词:急速——(缓慢)局促不安——(心安理得)2.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划出来。
(1分)3.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傲慢的特点,如:用鸭的步调急促与鹅的步调从容进行对比。
十五《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谁怎么呼唤,它()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
她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把老鼠等出来()!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它若是不高兴啊,()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
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猫》这篇文章是我国着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
…………………(√)(2)“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
………………(×)(3)“小猫贪玩,一天一夜不回来。
”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厌恶之情。
………………(×)(4)“小猫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这句话用“非……不可”来说明小猫很勇敢。
(×)2、请在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给句中加点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
(1)说它老实(忠厚)吧,它的确(确实)有时候很乖。
(2)它若是(假如/倘若)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4、“古怪”的意思是(奇怪),作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出猫的古怪的。
说猫既(老实)又(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
表面看起来作者是(讨厌)猫的,其实是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5、用“~~~”画出写猫贪玩的句子,用“﹍﹍”画出写猫尽职的句子。
6、读读画波浪线的句子,从“屏息凝视”让我们感受到猫的(认真、专注);从“一连几个钟头”让我们感受到猫的(耐心);从“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让我们感受到猫的(决心)。
7、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的确—(确实)古怪—(奇怪)呼唤—(呼喊)实在—(确实)任凭——(无论、听凭)8、请把下面的句子改成用肯定的意思说。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一定要把老鼠等出来。
9、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十七《长城》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没有(),就靠着无数的()无数的(),一步一步地抬上这()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在原文的括号里填上词语。
(6分)2、作者以(搬运条石)为例,从四方面想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的艰难。
这四方面是:修筑长城用的(条石)多;(分量)重;(搬运)难;修筑在(崇山峻岭)上。
3、“单看”中的“单”字可换成“只”或“仅”字。
4、第一段最后一句是作者发出的感叹,作者感叹什么答:作者在感叹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付出的艰辛劳动和聪明才智。
十八《颐和园》①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
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