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
1、出示《题西林壁》,读后问学生: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板书苏轼)
出示作者的资料。
(课件)《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苏轼的蕴含另一人生哲理的词《浣溪沙》。
这首词的词牌名叫什么?
师:“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
二、初读正音。
1、孩子们,你们先自己读一读。
2、检查朗读。
出示“蕲”,正音。
蕲水是一个地名,今湖北浠水县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这是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3、孩子们,我们读词亦可以像读古诗一样,有停有连,读出韵
味。
(课件出示词,停顿处用斜线断开。
)再读。
检查。
三、学习上阕。
1、孩子们,一首词是由上阕和下阕组成的。
你能说说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是哪一句?(学生回答)
2、(课件出示上阕)指名读。
想想上阕写了些什么景物?先用笔在书中圈画(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杜鹃(布谷)。
)你能结合书中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一写作者看到的美景和作者的心情吗?
3、学生动笔写。
(生汇报)
4、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你已创作了一首《浣溪沙》的上阕了,把你写的文字美美地读一读,估计自己写了多少字?但苏轼描写这些美景仅用了21个字。
对比你的和苏轼的词,你有什么发现?这就是宋词的特点“言简意丰”,真可谓“语有境、意有情”
5、简洁、“意有尽而情无尽”。
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词。
(全班读)
6、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出示幻灯片)
四、学习下阕。
1、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苏轼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课件出示背景)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幻
灯片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幻灯片出示总结)
2、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3、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课件出示)(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幻灯片提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
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阕的内容。
4、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所以,在读这句词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生读)
教师补充: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却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于是,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读)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正如他在词中所写到。
(生读)
五、朗读整首词,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理解或所受启发。
孩子们,你从这首词中,明白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苏轼作为杰出的北宋词人的佼佼者,开辟了豪放词风。
(课件出示全诗句)
2、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上阙写景,描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再读。
)
3、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
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
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
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