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一、平、纵组合的设计原理
1、在视觉上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避免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茫然、迷惑或判断失误的线形。

在视觉上能否自然地诱导视线是衡量平、纵线形组合的最基本问题。

2、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均衡
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不仅影响线形的平顺性,而且与工程费用相关。

对纵面线形反复起伏,在平面上却采用高标准的线形是无意义的,反之亦然。

3、选择合适的合成坡度
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
注重道路与其路周围环境的配合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能引导视线的作用。

二、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当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必须注重平、纵面线形的合理组合。

而当计算车速小于或等于40km/h时,首先应在保证行驶安全的前提下,正确地运用线形要素规定的限值,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力求做到各种线形要素的合理组合,并尽量避免和减轻不理组合。

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大于竖曲线
这种组合是使平曲线和竖曲线对应,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平包竖”。

下图表现了平曲线和竖曲线相互重合的透视形状。

这种立体线形不仅能起诱导视线的作用,而且可取得平顺而流畅的效果。

对于等级较高的道路应尽量做到这种组合,并使平、竖曲线半径都大一些才显得协调。

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
平曲线和竖曲线其中一方大而平缓,那么另一方也要注意大而平缓,切不能使另一方变化过多。

因为这种线形中可能会出现一个长的平曲线内有两个以上竖曲线,或一个大的竖曲线含有两个以上平曲线的情况,使得线形看上去非常别扭,失去了视觉上的均衡性。

3、暗、明弯与凹、凸竖曲线
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

对暗与凹、明与凸的组合,当坡差较大时,会给人留下舍近路、坦坡不走,而故意绕弯、爬坡的感觉。

此种组合在山区难以避免,在坡差不大时,矛盾不显突出。

4、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平、竖曲线重合时一种理想的组合,但由于地形等条件限制,这种组合时可遇不可求的,往往不是总能争取到。

如果平曲线的重点与竖曲线的顶(底)点位置错开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四分之一时,仍然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外观。

但是如果错位过大或大小不均衡就会出现视觉效果很差的线形。

1)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曲线的拐点重合。

由于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曲线的拐点重合。

由于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凸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曲线的拐点重合时,二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外观。

前者会使驾驶员操作失误,引起交通事故;后者虽无视线诱导问题,但路面排水困难,易产生积水。

2)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合。

小半径竖曲线与缓和曲线相重合,对凸形竖曲线诱导性差,事故较高。

对凹形竖曲线路面排水不良。

3)计算行车速度大于等于40km/h的道路,应避免在凹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会失去引导视线德作用,驾驶员须接近坡顶才发现平曲线,导致不必要的减速或交通事故;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会出现汽车高速行驶时急转弯,行车不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