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作文素材---古代诗人

高中作文素材---古代诗人

•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 到夜郎西。18、桃花潭水深千 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 伦》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 个长。 《秋浦歌》
•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
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 鹧鸪飞。 《越中览古》
•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 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 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 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 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 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 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 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 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 地——桃花源。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 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 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 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 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 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 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 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 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 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 个英雄,不畏强暴。
•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 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 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 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 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 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 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 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 别故友。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 一叶轻舟, “惟见长江天际流”。 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 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 芙蓉。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 翰林遭贬, 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流放夜郎, 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所走的路更
•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
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
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
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 景仰。
6."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 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 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 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 就不会是刘邦了。
•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 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 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 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 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 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 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 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 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 横家、游侠、剑客为一身的 伟大天才。民间流传,高力 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 他磨墨,更有“若非群玉山 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 千古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 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 台。 《北风行》
•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 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 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 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 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 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 喜作枯木怪石。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 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 画却名垂后世。
高考作文素材
古代文化名人
李白
•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 “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 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 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 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 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 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 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 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 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 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 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 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 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 面对国破山亡,屈原悲愤难捱,遂跳入汩罗江,以身殉了 一生的政治理想。
• 屈原的一生无疑是悲壮而又伟大的。虽然他在政治上失 败了,但是他始终不渝的效忠祖国的爱国热情,坚持不懈 的抵御强敌的战斗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 格,千百年以来,一直深深受到世人的缅怀、尊崇和爱戴, 感召和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据史料记载,屈原在两次流 放中,先后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章》、《天 问》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在这些诗歌之中,屈原尖锐 地抨击了当时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他对祖国对 人民的无限忠贞,流露出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苦 闷。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
•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 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 挂倚绝壁。 《蜀道难》
•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 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 带伤心碧。 《菩萨蛮》
• 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 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 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 “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 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 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 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 索和警惕。
3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 清发。32三杯吐然诺,五岳倒 为轻!《侠客行》
33、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 轻王侯。34、乍向草中耿介死, 不求黄金笼下生。35、大鹏一 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36人生达命岂暇愁? 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 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 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 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 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 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
•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 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
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
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
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
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
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 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 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 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 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 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 “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 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 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 “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 人”的旷达与豪迈?
•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 照古人。 《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7、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28、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2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独坐敬亭山》
• 3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 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 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 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 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 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 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 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 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 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 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 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 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 “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 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 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 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
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
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
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 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 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苏轼
有过得意,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从 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 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 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 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 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 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 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