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国际国内关于货币国际化的研究,国外研究起步相对较早,理论也相对较成熟。
国内研究基本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人民币国际化这一主题展开。
一、国外文献综述
由于国外学者对货币国际化的研究较早,理论也相对较成熟。
通过对国际货币形成的历史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国际货币使用情况和国际货币格局变化的分析,西方学者对国际货币的一些特性和影响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影响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货币国际化的定义、特性以及条件
Cohen(1971)最早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定义国际货币,他认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
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就发展到了国际货币的层次。
Hartmann (1998)进一步发展了Cohen的定义,他对国际化货币的不同职能进行了分类:作为支付手段,国际化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被私人用作媒介货币,在外汇市场干预中被官方用作干预工具;作为记账单位,国际化货币被用于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被官方部门用于确定汇率平价;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国际化货币形成的金融资产是构成私人部门资产组合的主要部分,也是构成官方储备资产的源泉`。
蒙代尔(2003)则从货币流通范围的角度给出了货币国际化的定义,他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法定的流通区域,该货币就国际化了。
判断一国货币是否国际化,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1)该国货币自由兑换在国际交易支付中所占的比重;(2)该国货币是否发挥执行价格标准,国际清算货币的作用;(3)该国货币在国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4)该国货币是否发挥国际储备资产的职能(国际储备货币);
(5)该国货币在国际借贷活动中所占的比重;(6)该国货币是否具有国际干预货币的作用;(7)该国货币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
最早涉及货币国际化条件的研究来自于Grassman(1973)。
他通过考察丹麦和瑞典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发现无论是丹麦还是瑞典,都有习惯以生产者使用的货币作计价货币的行为,这一发现后来被称Grassman定律。
Bergstern (1975)提出货币国际化的四个条件:第一是历史惯性。
在20世纪早期,英国的国际贸易规模、经济规模已经没有优势,但人们已经习惯使用英镑,英镑仍作为当时国际的主要货币,主要是历史惯性;第二,该国的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
通常,一国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越大,非居民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就越大;第三,发达而开放的金融市场。
非居民持有一国货币,必然是因为有增值保值的需求,这就需要有一个可交易的金融市场提供给该国货币;第四,对该国货币价值的信心。
一国货币作为储藏手段和国际支付,从内在来看,要求其保持稳定的价值。
美元在1973年至1990年间累计跃值了 47%,导致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也有所下降。
Krugman (1980)认为,作为国际交易媒介货币(vehicle currency),即国际本位货币,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转换费用等)必须最低。
而交易成本是随着交易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因此,具有最低交易成本,即具有最大交易量的货币,会成为国际媒介货币
Wincoop(2002)在研究制成品贸易中本国货币和贸易伙伴国货币的计价选择时发现,决定计价货币选择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度。
他认为,出口国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越高,产品的差异度越大,可替代性越低,出口商越可能以本国货币定价。
(二)货币国际化的影响
Swoboda(1968,1969)强调在外汇市场交易成本的作用和低交易成本使用货币的收益。
Portes 和 Rey(1998)指出低交易成本可以反映出外汇市场货币的高度流动性。
Krugman(1980)研究认为一旦一种货币在本区域市场成为决定性货币,那么公司没有动机去使用另外一种替代货币计价,这样会导致一种更高的交易成本和相对其他竞争对手的价格波动所导致的销售波动。
一旦一种货币发挥这种突出的作用,那么甚至出现另一种货币也有同样的低成本,这种作用也会持续。
Giovanini(1988)研究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和交易贸易中进出口货币的选择之间的波动问题。
Wilander(2006)研究了外汇波动在瑞典出口计价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1、货币国际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市场选择则依赖于:政治安稳、贸易规模、经济规模、投资份额、金融市场、货币价值及产品的差异度等。
2、一国货币在国际上话语权取决于该国的综合国力。
3、货币的国际影响力越大,货币国际化收益越大,成本越小;国际地位越低,则成本可能会高于收益。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货币国际化的文献研究从学习研究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开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借鉴。
其后从人民币本身出发,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条件、路径选择。
早期的理论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基本等同于对人民币如何实现自由兑换的研究。
理论界对货币国际化的一般条件及规律出发,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可行性、成本收益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同时也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构想(姜波克,1994;胡定核,程海泳,1996)。
李建军和田光宁(2003)考察了当今世界三大货币的国际化过程,他们认为,美元国际化路径依赖的是全球性汇率协作制度安排,欧元国际化路径依赖的是货币主权联邦制的区域性制度安排,日元国际化路径依赖的是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深化政策。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人民币国际化只有依托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来逐步实现。
这需要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形成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四种货币可以融合为单一货币,实现国际化。
张青龙(2005)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关于货币国际化的理论,总结出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国际货币及货币国际化的含义以及界定边界;第二,货币国际化的条件;第三,货币国际化对内外均衡的影响。
通过这三方面内容的梳理分析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参考。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分析有:温小郑(1996)指出,币值稳定、贸易强势、金融市场发达等是我国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曹红辉(2006)则认为,我国已经实现了区域国际化进程,在东南亚市场占据主要地位,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做了良好的基础。
姜波克(1999)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国经济必须保持高速增长,保持在亚洲的领先增长地位;(2)出口以人民币作为主要结算货币;(3)人民币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4)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设立中国银行的分支机构,接受人民币存款,为该国政府、企业和民间流动的人民币提供存储渠道。
在人民币国际化选择路径方面,姜波克(1999)提出了以直接投资和贸易为手段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联系,向周边国家提供中短期人民币出口信贷,建立起有效促进我国与世界联系的金融市场。
张宇燕(2008)对国际货币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提出首先应通过亚洲货币合作机制的发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初级阶段目标。
曾远征和周航(2009)具体分析了人民国际化的逻辑顺序:人民币先是作为结算货市,再作为投资货币,再作为国际融资货币,
最后成为各国央行干预金融市场的主要干预货币。
人民币计价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是当前推进重点。
通过促进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推进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便利程度和使用范围。
在人民币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方面,孔立平(2010)以马柯维兹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同时结合海勒一奈特模型和杜利模型,对影响储备币种结构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在考虑外汇储备风险和收益的同时,综合考虑我国的贸易结构、外债结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和汇率制度对我国外汇储备进行最优币种结构配置,提出了中国当前合理的储备币种权重,并提出从长期看应逐步减持美元、增持欧元、同时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
在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离岸市场方面,员瑜平(2012)认为“纯离岸型”和“国际借贷流出型”的离岸市场有利于推动货币国际化进程,而“纯往返型”和“国际借贷流入型”的离岸市场往往加大本国的经济风险。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和香港离岸市场的发展出现放缓,是由于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减弱使人民币在贸易项下的流出减少,这一状况将长期持续。
目前人民币离岸市场以“国际借贷流入型”为主,这一“倒逼回流”的现状急需转变,短期内应当通过离岸人民币贸易融资培育“纯离岸型”市场,实现功能转型,中长期需要以扩大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培育“国际借贷流出型”市场,提升离岸人民币存量。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人民币国际化持有乐观和积极态度,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与意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参与国际经济的深度不断扩展,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2015年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篮子就是最好的明证,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是个长期的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我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深,例如尽管很多学者和业界人士明知离岸市场正在积蓄着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但是对于这种风险的源头却并不清楚。
另一方面这些理论需要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