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及挑战——文献综述与趋势技经学习小组(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杭州)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化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
本文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简述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中小企业在该进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并预测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之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国际化经营;影响因素;挑战;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向纵深发展,企业要生存、发展不得不参与国家竞争,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实质就是国际化的进程。
而随着一些中小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小企业基于自身竞争力进行国际化拓展已成为可能(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
针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我国中小企业在这一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等议题,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从事跨越国界的工商活动。
包括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技术授权、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管理合同、合作生产、国际劳务输出等(汪秀英,2001),因此在高度竞争环境中,国际化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而且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Asuman Atik,2012)。
1. 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向于国际化的意图,使得企业更有能力且有意愿去追求国际化的机遇( Autio et al., 2000; Zucchella et al., 2007),这说明一个更具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企业氛围更适合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企业的凝聚力是面对国际化进程重重挑战的最牢固的根基。
2.从中小企业企业家度看,企业家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其中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企业家因素主要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特质和企业家社会资本,前两者直接发挥影响作用的同时,还通过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桥梁作用影响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钱海燕,张骁,2009)。
3.从中小企业自身人力资源配置角度看,知识、技能、天赋、经验这些组成人力资源的部分为企业提供了价值,这些价值关系到企业的国际化(Fletcher, 2004),并且企业拥有者和管理者的国际化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对国外文化的认知度和国外经商实践,使得企业在国际化中,趋向于取得更好的绩效。
(Brush and Chaganti, 1 99 8; Leonidou et al., 1998 ),原先拥有国家化管理经验的出口管理者是影响中小企业从事出口活动的主要推动者(Ibeh and Young, 2001 ),在中小企业国际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 从市场角度看,中小企业内外部运营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该因素影响了企业的运作能力,特别是在国外市场环境下(e.g., Ibeh, 2003 )。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Louis T . Wells, 1983)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海外市场竞争优势: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普遍特质是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
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式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获得竞争优势,这种小规模特征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合小批量生产。
近年来,海外本土市场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实验性证据表明,特定的战略重点(相对于知识密集型、国际网络和国际化经验来说)在国际化进程的变革中是决定性的成功因素。
具体地来说,为建立维护当地关系所作出的持续努力、在东道国环境中有前瞻性的企业定位和有着多样化预期的灵活战略焦点分别积极地影响着国际承诺在东道国的程度、范围和发展程度(Igor Kalinic and Cipriano Forza, 2011)。
二.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挑战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这是由于中国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决定的,也受制于企业的内部经营环境和外部经营环境。
国内学者对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造成抗风险能力差,并且受资金规模限制中小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有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技术,而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帮助和支持。
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策体制的问题,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一直被冷落,这当然有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董惠梅,2003)。
在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如果后续资金不足,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导致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夭折。
同时,中小企业多半产品单一,技术水平低,加之同类产品在市场中的无序竞争,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
在国际上,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本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而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国有银行体系未与国际接轨,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陪贷”现象,即使是普通的大企业获得进出口银行贷款尚且不易,中小企业要想获得支持就更难(郭赞伟,2009;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
崔太康(2011)认为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支持。
否则,难以迈开“走出去”的步伐,即使“走出去”,也无力开展业务。
由于融资困难,许多中小企业很难实现“走出去”迈向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
2.中小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董惠梅(2003)提出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忽略了对外向型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加之多数中小企业用人制度不健全,人才观念淡薄,缺乏相应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致使许多人才流失,这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一原理也适用于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小企业跨国投资也需要大量通晓国际商业惯例、法律,具有全球眼光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而我国尚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此类人才甚为缺乏,实力不够雄厚的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到这些人才。
中小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也较落后,或者对海外子公司完全放任不管,或者对海外子公司管得过严,从而造成海外子公司的效益不佳,影响到国内总公司的生产经营,甚至导致总公司出现经营危机(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
郭赞伟(2009)认为人才不足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中小企业不像大企业分工那么细,往往需要“全才”。
在国际化经营时,缺乏既懂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又能懂经营管理的人才。
3.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少,技术创新能力低,产品附加值低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老化严重。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十分低下。
大量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低下必将影响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
另外,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已经享受到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中技术外溢的局部利益,但是我国企业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缺乏技术地方化优势(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
郭赞伟(2009)提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更低。
除了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偏少,国内有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投入。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积累的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有限,这无疑阻挡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资金和资金融通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大大落后于大企业。
很多中小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弱,升级换代速度慢,很难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崔太康,2011)。
4.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崔太康(2011)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在创业时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夫妻店、兄弟店广泛存在。
与大企业相比,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管理方式落后,有许多中小企业还没有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和经营企业,存在着一些“家长式”管理和“家族式”企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这样很难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人事管理上,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开拓海外市场的合格人才,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方面的观念严重滞后,缺乏一套科学选人、用人、换人的制度。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在我国工业化初始阶段和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崛起的,因而带有这个特定条件下的明显特征(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
5.产出规模小,技术装备率低,难以达成规模经济我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还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小型企业“巨大化”,由于技术装备率低,产出规模较小,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
6. 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
结构性矛盾突出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等人认为以上问题是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它在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已经严重危及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主要表现为:生产经营的商品雷同,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激烈。
产品结构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居于产业链末端。
产业的关联度差,企业间组织联系松散,而且可塑性差,与上游产品无关联,与下游产品相平行,不易形成网络式的关联。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型初加工产品为主,突出的特点是“三多三少”,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
中小企业缺乏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信用意识,产品和产品结构落后,直接影响其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崔太康,2011)。
7.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品牌意识,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我国是全球国际贸易的第三大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品牌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从属地位,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低附加值产品大量出口带来包括节能环保、贸易摩擦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品牌强国,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实施名牌战略,迅速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以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占领国际市场。
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品牌观念不成熟,没有意识到品牌对消费者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没有意识到品牌代表着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没有意识到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更没有将创名牌与企业利益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郭赞伟,2009)。
8. 不熟悉国际市场的营销环境董惠梅(2003)认为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少,产品档次不高,形式也较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的出口品牌优势,致使大多数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立足国内市场在进行跨国经营时,由于自身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较低,中小企业常常在开展海外投资时缺乏对目标市场的准确分析预测(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对策1. 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理顺管理体制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划分标准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区域和所有制标准,大致上将其划分为国有、集体所有、个体私营、乡镇以及三资等几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