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小麦栽培技术课程标准518

春小麦栽培技术课程标准518

《春小麦栽培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春小麦栽培技术所属专业: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学时:60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职业分析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商品量、专储量均居全国第一。

目前粮食播种面积近10000千公顷,粮食总产量达845亿斤,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主栽粮食作物有大豆、水稻、玉米和小麦。

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稳定地达到1000亿斤以上,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将超过600亿斤,成为国家安全、可靠、长远的商品粮基地。

通过调查省内农业生产企业、农资服务企业、农技推广部门,全省需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4万人左右。

而我省粮食生产从业技术人员仅1.3万人左右,从事粮食生产的高技能人员缺口较大。

粮食生产企业和粮食生产农资服务企业急需会栽培、懂管理、能指导、恳吃苦的专业技术人员,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就是针对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开设的,并依据黑龙江省粮食大省建设规划需要、自然条件和主栽作物特点,设计了大豆栽培、寒地水稻栽培、春小麦栽培、玉米栽培四大核心课程。

(二)课程背景小麦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2008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300万公顷,产量为11250万吨。

我国小麦有三大产区:一是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主产区有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等;二是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各省;三是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如图1)。

黑龙江省作为春小麦主产区,播种面积400多万亩,占全国春小麦产量的20%左右,主要种植品种有:龙麦26、龙麦30、龙辐麦12、克丰10号、克旱16、垦红14、北麦一号等;主要栽培技术有“早高密”栽培技术模式和“两秋一密”栽培技术模式。

(三)课程性质春小麦栽培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小麦栽培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技术,能够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情况,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农场和小麦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

并注重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学农爱农务农品质的养成教育。

学生应在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作物生产的一般原理、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之后学习此课程,因此其前导课程有《农业化学》、《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长环境》、《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田间试验与数据统计》、《植物保护》。

该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为《农产品安全与分析检验》、《农产品市场营销》、《作物良种繁育》、《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

(四)课程的任务春小麦栽培技术作为北方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采取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小麦栽培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技术,能够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情况,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农场和小麦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

注重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学农爱农务农品质的养成教育。

并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标准编制的依据本标准依据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小麦生产技术规程》、《黑龙江春小麦地方标准》、《黑龙江省A级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规定,以及黑龙江省主推的“早高密”、“两秋一密”小麦栽培技术模式和农艺工、植保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而制订。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职业能力1、能因地制宜拟定春小麦生产方案;2、会分析不同茬口对小麦生长及栽培技术的影响;3、能根据土壤状况提出合理整地作业方案;4、能根据不同生长环境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栽培技术;5、会采用适合方法进行小麦种子处理,以满足不同环境的栽培需要;6、能采用测土配方技术,确定不同地块的施肥量;7、会根据栽培模式选用适合的播种方法,适时播种;8、能根据环境和小麦生长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水肥管理;9、会诊断并防治春小麦常见的病虫草害;10、会进行小麦测产、掌握适时收获的时期;(二)职业素质1.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2.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3.具备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精神;4.具备吃苦耐劳、学农爱农务农的劳动品质和安全、环保意识。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五、课程教学设计(一)整体教学设计本课程由学院专任教师、校内实习农场兼职教师和牡丹江春小麦种植企业海林农场、宁安农场技术员联合开发。

并结合黑龙江省春小麦种植的系列行业标准,有效融入农艺工、植保工国家职业资格相关要求。

通过教学、生产、实训同步化,完成春小麦的生产方案拟定及选茬整地、种子处理与播种、田间管理、测产收获四个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土壤选择适合的品种和栽培技术、掌握不同栽培技术播种的技巧,能够对春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水肥需要进行合理控制,会识别春小麦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虫草害并进行有效防治,通过测产较科学地预测小麦产量,能准确判断小麦收获时期等技能。

选择适合牡丹江地区适宜种植的龙麦30品种,以黑龙江省主推的“早高密”栽培技术模式,以该品种生产过程为主线,按生产历设计教学历,将4项典型工作任务划分为10项子任务,教师通过学习性工作任务单布置任务。

学生6~8人左右为一组,为每组学生每种栽培技术模式提供5亩土地,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学生现场操作完成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如图2所示)。

同时选取黑龙江省主推的“两秋一密”栽培技术模式,教师提出生产要求,给予适当指导,由学生自主完成全部生产过程。

“两秋一密”栽培技术模式在课外完成。

各组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所负责的地块进行管理,每周至少要进行3次田间调查,记录春小麦生长发育状况,形成合理的分析报告,为田间管理提供依据,并能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管理。

教师依据各组现场操作(60%)、田间记录(10%)、生长发育状况分析报告(10%)、小麦产量(20%)给出职业能力评分,在完成每项子任务时进行采集。

职业素质由学生自评(20%)、小组互评(30)和教师评价(50)综合汇总得出,在完成每项任务后作出评价。

(二)单元教学设计1.任务1:播前准备2.任务2:种子处理与播种3.任务3:田间管理4.任务4:测产与收获六、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在宏观上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微观上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现场教学、项目团队等。

本课程以实习农场真实的春小麦生产任务为依托,以春小麦生产过程为导向,以小麦生产各个环节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寻求任务解决的方式,获取工作过程相关知识,制定并研讨任务解决方案,在生产现场进行实际操作,边实践边生产,实现了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在全真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吃苦耐劳品质。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采取多媒体教学对春小麦种植关键技术环节进行讲解,注重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课程教学实施条件(一)教学团队组成及分工本课程教学实施需要专职教师5名、兼职教师3名、教辅人员2名。

专职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实训指导和顶岗实训管理,助教主要负责教学设备设施的准备及教学现场管理。

(二)教学硬件设施及配备1.种子清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2.可用小麦耕地3公顷及小麦种子、常用化肥、农药、种子包衣剂等3.全自动定氮仪、光焰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测土配方实训仪器4.喷雾机、体视显微镜等病虫害防治实训仪器(三)教学参考资料1.行业标准(1)小麦生产技术规程,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8-03-10(2)《黑龙江春小麦地方标准》,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4-05-24(3)《黑龙江省A级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4)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5)黑龙江省小麦主推栽培模式:“早高密”栽培模式、“两秋一密”栽培模式2.职业资格标准(1)农艺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2)植保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3.教材自编学习资料单、工作任务单4.报刊与杂志(1)《小麦研究》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2)《农业科技通讯》中国农业科学院5.网络(1)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ddw/(2)中国小麦网 /default.aspx(3)中国农技推广网 /sites/MainSite/(4)国粮网小麦频道/BigClass.asp?BName=小麦频道八、课程教学进程安排九、课程教学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并突出过程性考核,通过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评定。

总成绩=职业能力考核50%+职业素质考核20%+终结性考试30%1、职业能力评价教师依据各子任务任务考评单(60%)、田间记录(10%)、生长发育状况分析报告(10%)、小麦产量(20%)给出职业能力评分。

子任务职业能力在完成每项子任务时进行采集,考核分为学生自评(20%)、小组评价(20%)和教师评价(60%)三部分。

2、职业素质考评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后,综合考核职业素质,涉及组织纪律遵守情况、团结协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的品质等项目,由学生自评(20%)、小组互评(30%)和教师评价(50%)综合汇总得出。

十、实施建议(一)因地制宜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特点,对品种选择、栽培技术模式、各生产环节的进程会产生影响。

(二)校内实训条件教学生产实训同步化,要求拥有良好的校内实训条件(三)弹性化教学进程的控制尽管农事操作受天气的影响较大,教师也要事先制定较科学的实施进程,为不同阶段生产任务的完成做好充分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