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吾家有女初长成课文学习

吾家有女初长成课文学习


11认真审视女儿的成长。
第三段场景(12——13自然段) 母女成了好朋友。 12母女的沟通与交流。
13关注女儿的生活。
14全文的总结。
课文教学总结:
1课文结构:母亲希望培养出理想中的 女儿,给女儿做好安排——母亲看到 了女儿的成长——母女成了好朋友。 2中心思想:通过母亲眼中女儿的成长 经历,告诉我们,儿女的成长生活不 能有父母来设定,只要孩子们积极向 上,健康生活,就是最美好的。
3、作者通过女儿的成长要 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不要早早地为自己的子女设 计好他们应该走的路,应该让他 们自由成长,只要生命是健康的, 又是向上的,就是美好的。
品味理解词句
1、女儿的文章其实很稚拙。老练 (“稚拙”的反义词是什么?) 2、如果一定说有什么长处,那就是 朴素,实在, 本色,如同她的为人。 (“本色”是什么意思?) 像做盆景般来设计 3、理想中的女儿应该是个淑女。 (“应该”跟文中的哪个句子照应? 文文静静 怎样的女孩子是“淑女”?)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同学们下课了!再见!!!Biblioteka 吾 家 有 女 初 长 成
以前:不爱看书,不 练钢琴,作文不及格
长大后:爱看书、弹 琴写文章令人满意 性格特点:独立,有 主见,坦荡,率真
是和( 健预主 康先旨 又设) 向计生 上的命 的,是 就只无 是要法 美生定 的命制
重点句型:
1她既非才华出众,也不属于天生丽 质。 “既非„„也不„„”表示否定形式 的并列关系,意思是“既不是„„也 不是„„”。例句:我既非领导,也 不是大款,怎么帮你? 他既非民考 汉,也不会看脸色办事,怎么办呀?
程乃珊
出生于上海, 在香港成长并受
教育,50年代回
国读书,毕业后
留上海执教,80
年代初以写儿童
文学走上文坛。
主要著作:《望尽天涯路》《蓝屋》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
3.训练思维、口头表达能力。
1、从来不在文章中写自己的女儿,不为别的, 只觉得她既非( 才华出众 ),也不属 ( 天生丽质 )。 2、早告诉你,你一定要拿去修改,早晚会被 你弄得( 面目全非 ),就不再是我的文章了。 3、她把我气得( 七窍生烟 )。 作文不及格,女儿还( 振振有词 )。 4、她为自己找了一位( 亦师亦友 )的钢琴 老师。 5、她( 有条不紊 )地陈述出她对此历 史人物的独特想法和评价。
2甚至连大学都没考上——一句话, 典型性不够。 “一句话”是“总结”的意思。 例句:他一会蹦呀!一会跳,一句话, 他不认输。 他又是挡,又是推,一句话,他不想 干。
3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每次练琴都像 上断头台一样?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是固定搭配, 意思是“如果很早以前就能够预料到 今天的情况,当初何必那样做呢?”, 这是一个反问句,表示“没有必 要„„”,这里把“何必、当初”调 换了顺序。例句:早知今日,当初我 又何必去帮他?早知今日,你当初何 必那样伤害她?
解释下列成语: 1.才华出众:形容才能超出众人。 2.天生丽质:形容妇女天生的美好 品貌。
3.振振有词: 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 说个不休。 4.亦师亦友: 既是老师又是朋友。
有条理、有次序,一点 5.有条不紊: 也不乱。
初学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我在写文章时,为什么从来不写自己 的女儿呢? 2)我是什么时候发现女儿发表的文章的? 3)女儿的文章有什么长处? 4)在妈妈的眼里最理想的女儿应该是什 么样的? 5)我的女儿是什么样的一个孩子? 6)母亲和女儿之间是否有沟通,是否相 互理解?
全文共有14自然段,按照作者的感情线索 可以把课文分为三个场景: 第一场景(1——9自然段) 母亲希望培养出理想中的女儿,给女儿做 好安排。 1未引起我的注意。(望女成凤) 2引起我的注意。 3-9我对女儿为什么失望。
第二段场景(10——11自然段) 母亲看到了女儿的成长。 10点题。女儿长大了。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作者说,“我一度对女儿很失望”。 作者通过女儿的哪些事写出她曾经的 “失望”? 不爱看书;不爱弹钢琴;作文曾不 及格;不懂得包涵。
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淑女,没有按 照自己所设计的道路走下去。
2、作者又是通过哪些事写女儿 “初长成” 的?
信写得生动传神;自寻老师学 琴,能弹出很好的曲子;读书面广, 有自己的观点;成了我的朋友,成 为我采访明星的最佳资讯;白天上 班,晚上“充电”;为报刊写稿。
4、女儿……不懂得包涵。 宽容,原谅别人 (“包涵”是什么意思?) 5、女儿还是我的背景材料的最佳 资讯呢! (“资讯”是什么意思?)
信息
找出文章中
对女儿的语言描
写,仔细体会, 想一想你是否和她有同感?你 对这个人物所说的话有什么看 法?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 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又向上的,就 是美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何要 像做盆景般来设计你子女的形象呢? (“定制”和“设计” “像 做盆景般”是什么意思?这段话用 了什么表达方式?最后一个问句在 文章里起了什么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