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家庭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改善留守老人心理状况的对策及建议
• 个人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主体,老年人心 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取决于其自身。 • 老年人维持心理健康需要做到五个方面: ①一个基本中心,以个人健康为中心。老 年人要从观念和行为上都要注重以身心健 康为中心。 • WHO 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饮食、
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体育
留守老年人案例
• 犯罪分子冒充燃气集团职工销售燃气报警器,专 门对独居老人下手,每次骗取300元到700元不 等。 • 我国平均每天1370名老人走失 ,农村空巢老人 已超50%。 •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20万独居老人中,意外死亡 率为38.14%。 • 67岁空巢老人孤独死亡 被发现时尸体已发臭
年人提供物质保障、生活照护和精神慰籍,使“老有所
养”在家庭中真正得到落实。
•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①高水平的社会支持是生活压力的有力缓冲,社会各界要积极宣传,营造良好
的社会风气,全社会共同、自觉传承尊敬老人、爱护老人的优良传统,为老年人 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
②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积极促进政府部门、社区以及家庭等多元化的养老服
•
留守老年人类型
• 空巢老人:是指国际性人口临 时迁移,表现为子女因学习、 工作等向国外发展,而老年人 仍居住在国内的人群,他们主 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多表述 为"空巢老年人"; • 空巢老年家庭是传统家庭结构 向现代家庭结构变迁的结果之 一。由于空巢老年人缺乏成年 子女在身边,各种生活上的不便 和精神上的失落使得空巢老年 人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失调症状, 称为“空巢老人综合征”。
• 麦克利兰的"3种需要理论":①成就需要、② 权力需要、③亲和需要。
• 其中,就心理健康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亲和需 要。亲和需要是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 条件。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上的需求 安全上的需求 归属和爱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
• 通过以上心理需要理论的研就,发现以下几点共 性: 一、首先重视物质需要,这是人类得以生存和 延续发展的基本需要。 二、其次是精神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 表现。 三、两者的相互影响,通过物质需要的完善, 不断出现新的精神需要;精神需要的实现,需要 有物质需要的提高。需要的出现,促使人做出相 应的行动,以弥补相应的缺失感。
心理需求理论
• 莫瑞的需求理论:该理论提出人类共含有15种 需求,分别从:成就、自主、秩序、表现、攻击、 亲和、省察、谦卑、支配、异性恋、慈善、变异、 坚持、服从和求助这些需求视角进行论述研究。 并将15中需求分为两大类: • 第一需求,也即生理性需求 • 第二需要,又称心因性需求,即为精神需求
*失独老人:因为家中唯一的子 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 为"失独家庭"。家中的老人即 被称为"失独老人"。
按常规死亡率计算,1975~ 2010年间,有超过1000万独生 子女在25岁之前死亡。这意味 着有2000万名父亲和母亲,在 中老年时期失去唯一的子嗣, 成为孤立无助的失独老人。 “独自凄凉无人问”是很适合 失独者现状的一个简单描述。
• 人生都必须经历“老年”这一自然阶段,人人都 有年老的时候,尤其我国老龄潮已经袭来,“老 龄化”问题日趋严峻,未雨绸缪,关爱老人。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愿每一个 子女都能够及时行孝,莫给自己留遗憾。
• 愿我们的社会和政府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越的生活 条件、就医条件、文化娱乐条件,为构建和谐社 会奠定坚实基础。
•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子女的依恋性 增强,情感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希望获得更多 的关注和照护。但是,子女都不在身边,生活上 的不便和情感交流的缺失使留守老年人的产生孤 独、自悲、自怜的消极情绪,也导致一系列的社 会问题和悲剧。
• 王顺冬和公风华研究认为,留守老年人也理困境 主要在于,留守老年人有很深的失落感、留守老 年人孤独感强、留守老年人缺乏安全感、留守老 年人的也理压力大四个方面。
锻炼锻炼等有有利于强身健体充实晚年生 活。②两个重点,即洒脱一点,大度一点。
• 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环境,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 • 我国的老年人对于家庭的重视及依赖程度比较高,家庭 是老年人最便捷、最可信的资源,家庭照料是我国老年
人照料支持力的主体。因此子女要自觉承担起尊敬老人、
爱护老人、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不仅在物质上更要 在精神上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家庭的核心作用,对老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多因素
• 性别 • 年龄 • 婚姻状况 • ④躯体化 • ⑤经济状况 • ⑥医保和养老保障 • ⑦子女关怀与家庭功能
• ⑦ADL状况:即独立生活能力。
• ⑧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是个人 对自身健康能很好的运行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所具备的能力。
• ⑨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以及亲 人、朋友等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照顾和帮助, 社会支持可以减缓人们的生活压力从而更好的适 应生活
务体系的完善; ③健全年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提高老人的医保待遇,解决
老年人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让难以承担医疗费用的老年人同样拥有完善的
医疗资源。 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重视和行
动才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健康、积极老龄化,为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保驾护航。
•
我国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进入老龄化社会,基数 大、速度快,再加上底子比较薄、经济不发达,负担相 对较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被称为“跑步进 入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养老、 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带来了复杂深远的影响,我国社会 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医老”和“养老”压力。老龄化问 题已成为现今我国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老年人的健康 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已 日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核心。
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主讲人:吴晓
心理健康的概念
• WHO对健康定义可概括为个体在生理、心理及 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
• 我国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吴振云教授认为心理健 康即心理活动和心理状况的正常,包括心里活动 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正常。
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背景
• WHO 将老年人定义为在发达国家 65 岁及以上者, 在发展中国家是 60 岁及以上为老年人。联合国 规定:老龄化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及以 上人口的比例达到或者超过总人口的 10%,或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 7% 我国于 1999 年正式宣布进入老龄化社会。
留守老年人心理现状与因素分析
• 目前,由于我国的医保制度和养老保障体系尚不 完善,老年人劳动能力及经济收入下降,老年人 慢性病种类多,对医疗救助等需求大,但是由于 无法支付高昂的医疗费,只能“望洋兴叹”。留守 老人在养老和生活照顾方面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基本的物质安全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因此, 留守老人普遍存在着担子 女因生计所迫或个人发展而长期离 开居住地超过6个月,老年一代留 在户籍地家中的农村户籍老年人。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 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异地转移 从事外出务工。同时中国独特的城 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城乡二元户 籍制度,上亿外出务工人员只能" 城乡两栖、往返流动",由此衍生 出了大量的农村留守老年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