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教学大纲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教学大纲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
课程编号:G002601 开课学期: 第1/2学期
学时数、学分数:32学时、2 学分适用专业:农业推广硕士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农业科技推广是指推广人员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再生产过程中,通过试验、示范干预、交流等手段,把新的科学、新的技术、新的技能、新的信息,传播、传授、传递给农业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消费者,促使其改变态度和行为,以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经营水平、消费情况,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社会性教育和不断沟通的过程或活动。

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技能并能应用于生产实践,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因此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以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农业推广知识结构体系。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是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公共课,在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完善知识结构起良好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科技推广的基本概念,如何做好科技推广工作。

重点:农业科技推广的概念,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

师生互动交流农业科技推广的体会。

第二章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 8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创新传播理论
(一)创新基本概念
(二)创新的采用
(三)创新传播的基本规律
(四)影响农业创新传播的因素
第二节农业推广的行为学理论
(一)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为的产生
(三)农产品的社会需求
第三节农业推广工作系统的环境
(一)政治因素:土地政策、市场政策、科技教育政策、推广政策
(二)经济因素:经济效益与投入
(三)社会文化因素
(四)农业区域因素(产业集群)
案例:市场调查
重点: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

难点:多数教材中从农业生产者的需求提出从业推广的行为,课程组认为应该从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来决定农业推广行为,在此提出不同观点: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决定了农业科技的需求,农业科技的推广应该根据市场来决定。

农业科技推广应该满足全社会人们的需求而不是农业生产者的需要。

农业推广的对象不只是一产,应该包括二产、三产,甚至政府官员。

不应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分析农业生产者的需求,而应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开展社会调查、市场调查,指导农业科技推广或农业生产。

第三章农业推广的程序与基本原则4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农业推广行动指南与程序
第一节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第二节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
(一)项目选择
(二)试验
(三)示范
(四)培训
(五)服务
(六)推广
(七)评价
第三节农业推广的基本原则
(一)贯彻国家农业发展方针和农业发展规划
(二)因地制宜
(三)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四)开发生产者智力
(五)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六)配套服务
科技项目招标案例:区域特色药材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重点: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
难点:选好农业推广项目。

第四章农业推广的方式与方法4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农业推广的方式方法,用最少的人、财、物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推广效益,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第一节农业推广的方式
(一)按项目实施(政府推广的主要方式)
(二)技术承包
(三)合作开发
(四)社会化立体推广
(五)其它推广方式
第二节农业推广方法
(一)按指导方式分
(二)按工作方式分
(三)按推广的内容集成分
(四)按推广技术的传播媒介分
案例如何利用传播学理论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案例科技项目中期检查案例
重点: 农业科技推广的方法
难点:选择恰当的推广方式与方法
第五章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理论应用(案例分析)8学时
案例1 铁皮石斛研究与推广应用(产学研结合案例)
案例2 山地果树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科技项目验收与鉴定案例)
第六章农业推广政策导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例)4学时
三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进度与时数分配表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

课程教学结束后组织期末考试。

评定学生课程总成绩时,要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实验情况等因素,使综合成绩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最终课程成绩包括课外作业与平时测验,实验教学30%、期末考试70%评定.
六、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林业科技推广学.李贤忠,苏淑钗主编.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10
2.药用植物遗传改良与育种案例.斯金平,何伯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