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倾向;比较国外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解释。
2、我们将不同学科的学者发展出的具有本学科特点的社会心理学称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面向个体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面向社会结构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文化对人们行为的影①、1897年美国人詹姆斯·鲍德温以“一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为《心理发展的社会和伦理解释》一书的副题,描述了个人是个体化了的社会我,是社会化一部分,是社会化的结果。
同年,特里普利特在《美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发表了一份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报告,对骑自行车人的单独行驶、陪伴行驶以及竞赛的速度进行测量和对比,由此,这一年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三种情况:一是一人骑车,规定时间内能骑多远24英里/小时二是两人骑车,不比赛31英里/小时三是两人骑车,比赛谁快32英里/小时②、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心理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引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
《社会心理学导论》③、1924年.F·H·奥尔波特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也是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
第三章: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要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又称古典或经典精神分析,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1)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指1895年至1913年,即精神分析学的萌芽、奠基和形成,其主要内容除精神分析治疗的方法和理论外,还有心理地形学(把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等三个区域)、压抑和抵抗(抗拒、阻抗)、梦的解释、泛性论、行为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等。
(2)弗洛伊德的晚期理论,乃指1914年特别是1920年以后至1939年,即精神分析得到修正和补充,并发展成弗洛伊德主义。
主要内容有本能理论的发展(生与死的本能)、人格结构学说的创立(本我、自我、超我)、社会文化理论的形成(如社会观、文明观、道德观、宗教观、犯罪观、战争观、妇女观、教育观、美学观、哲学观)。
在他早期著作中,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
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有关心理部分,比较而言,它显得小而不重要,潜意识则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其内部以沸腾的“力比多”(性驱力)为动力源,是人的自我意识不到的部分。
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又有一个前意识,其作用是将人的原始欲望压迫在意识之下,并能召回潜意识的一部分。
冰山理论根据这一设想,又可以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成结构:即本我、自、超我。
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控制和统辖,它遵循“现实的原则”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准绳,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由于弗洛伊德将人的潜意识的冲动归结于性驱力,因此,在他看来人格的发展就是围绕着性的发展。
性的概念比人们平常理解的要广泛得多,它泛指人对快乐的寻求与满足。
它包括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和生殖欲等,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正是按照这一顺序完成其人格的历程。
1、社会化定义:是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化内容: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的逐渐内化的过程即为道德社会化。
逐步形成: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社会化的基本表现:关心他人;对道德问题做出判断;行动表现。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如剥削阶级: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②、政治社会化:个体学会现有政治制度所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目的:将个人培养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的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
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程度关系着一个社会和政府的稳定、巩固和发展。
国家意识或爱国情操是一个公民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意识发展的重要部分。
典型案例:赫斯与托尼的调查研究心理学家赫斯与托尼曾就国家意识问题对一万二千名美国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儿童的国家意识依3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A、国家象征期:国旗、国歌、国家领袖B、抽象国家观念期:国家、政治群体C、国际组织系统期:国际观念的形成③、法律社会化:关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准则规范的内部化及法律遵从行为等方面问题的社会化过程。
④、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为角色期待和角色分化过程。
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导致性别角色特征的不同。
性别角色特征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通过各种文化中的性别行为模式的学习、模仿和认同后形成的。
3、社会化历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阶段的特点,社会化分为4种:儿童期的社会化、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成年期的社会化、再社会化。
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4、社会化因素: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略看)社会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它不仅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富,而且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传统及生产力水平等。
所属文化不可避免影响到个人的观念、思想、心理、行为。
各个社会的文化是社会整体性的产物。
B、家庭: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是社会的细胞和社会的缩影和侧面影响家庭内社会化的因素:a.父母养育模式:①专制型;②权威型;③放任型b.兄弟姐妹:①排行;②同胞的影响;③独生子女 c.家庭结构:①单亲家庭;②离婚;③重组家庭C、学校和日托中心: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学校教育的系统化;学校机构的独特性;学校活动的专门化;教师的作用D、同辈群体a.同伴的榜样b同伴的矫正c.同伴交往提供社会行为和社会技能的学习机会E、大众传播:大众传媒的影响(电视)1.电视影响的多面性2.电视对消闲方式的影响3.电视对健康的影响4.电视对学业成就和认知发展的影响5.电视与攻击行为:①直接模仿②态度转变:赞同或认可暴力行为③脱敏:对现实暴力行为麻木,失去反应网络的影响1、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
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2、自我意识结构: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
如身高、体态、相貌;兴趣、气质、性格、能力,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以及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如自信、自爱、自卑、自负;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自我意向常常表现于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因而又称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
三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3、自我意识影响:a.自我把自身作为个体活动的参照b.自我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调节者、发动者c.自我使个体活动具有一致性、独特性、共同性d.不同的自我占优势时,引起不同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追求e.自我寻求理想的自我实现4、自我意识因素:(一)个体因素:①生理因素a、物---我知觉分化b、人—我知觉分化c、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②心理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修养(二)社会因素:①:家庭环境: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气芬等②:学校环境: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方式、师生关系和学生学业成绩③:社会文化环境1、社会角色: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社会角色分类:①、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③、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④、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力和地位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具有支配他人权力的个体扮演的就是支配角色,而受他人支配的个体就扮演了受支配角色。
⑤、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把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4、角色冲突: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的状态。
5、角色冲突分类:分二种情况:1)角色内冲突:指角色互动对象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而引起的冲突2)角色间冲突: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同时提出履行角色期望时, 尤其是相反的角色期望时所产生的冲突。
1、社会认知:人对社会性客体之间的关系,如人、人及关系、社会群体、自我、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等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2、社会认知图式: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
它包括对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认知、相关的各种认知的关系及具体的例子,其内容可以是特定的人、社会角色、自我、对特定客体的态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对共同事件的知觉。
内容:a、角色图式;b、事件图式;c、个人图式;d、自我图式3、社会认知因素:①认知者因素:A.原有经验B.价值观念C.情绪D. 认知偏见②情景因素③认知对象的因素(魅力、身份证)归因理论: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①、海德(Heider,F.)的朴素心理学:海德认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要对个人周围的环境有适当的认识;二是对周围的环境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这样,人们就会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作出因果性解释。
海德把这种普遍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
②、凯利(Kelley,E.E.)的三度理论(cube theory):凯利认为,要进行正确的归因,需要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这称为多线索归因。
在多线索归因中,尽管导致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可以将其归为三类:即行为者本身、客观刺激物、行为产生的环境。
1、社会态度定义:是个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2、社会态度结构:A 认知: 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认识、理解与评价B 情感: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绪体验。
C 行动倾向:行为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以上三个心理因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态度中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十分和谐,并无矛盾。
如一外人你认为他有某种优点(能力强、漂亮、善良等)欣赏他喜欢他愿与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