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早的电生理学诊断与消融技巧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早的电生理学诊断与消融技巧
射频消融前心内电生理检查
IVT的诱发 –诱发特点与VT机制的关系 RVA 80-90%, RVOT 10%, LV 5% IVT的室房(VA)传导 1:1,2:1,文氏,比例不固定的不 完全性VA阻滞,完全性VA分离 –鉴别诊断
室上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前心内电生理检查
常规准备 程序刺激方案 –心房程序期前(S1S2)刺激 –心房分级递增刺激 –右室心尖部S1S2刺激 –右室心尖部S1S2S3刺激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早的 电生理学诊断与消融技巧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心律失常诊治中心 张奎俊
VT类型
特发性VT 心肌梗死后VT 心肌病VT ARVC VT 束支折返性室速 其它: 尖端扭转性室速,先心病室速
导管消融的现状
特发性VT的成功率较高:成功率>90%; 器质性心脏病VT:成功率低(~50%);易 复发; 多形性VTs:一般不进行消融;
流行病学
发病率:占阜外射频患者的5.6%;
1998年NASPE统计各种VTs占总数 6%(201/3357)
PACE 2000
性别因素:RVOT VT(差异无显著性) ILVT(男性86%) 阜外 年龄: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RVOT约33.0岁,ILVT 25.7岁; 阜外 中华心律失常杂志2001 RVOT室速中约1/3有晕厥或黑朦; 预后:较好;Br Heart J,1953
传统标测下VT消融成功的前提
VT可被EPs重复诱发 发作时血流动力学稳定 持续时间足够长 非多形性VT VT发生部位或传出通道在心内膜下较表浅处
目前临床可用的标测技术
常规心内膜标测技术 心外膜标测(CS内/心包穿刺); CARTO; 非接触式(EnSite)标测;
经CS的心外膜标测
结论
总体而言,射频消融治疗IVT的疗效是令人满 意的,应作为首选治疗手段。 现有的标测和消融技术基本能满足要求,但复 杂的病例需要新的标测手段。 普及临床医生对IVT的认识会使符合适应证的 病人受益得到根治。
展望
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尽管取得很大进展, 但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消融疗效尚不理想,前 景仍任重道远。新型标测技术和消融器械的进 步已使目前消融治疗达到既往难以预想的水准, 今后的发展可以预测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技术还 会进一步提高与不断完善,临床应用更为普及 的前景应有信心。
IVT射频消融
消融成功标志(消融终点) –放电后VT终止或室早消失 –消融后即刻及30分钟内,反复 重复原诱发条件并经静点异丙 肾上腺素均不能诱发VT
IVT射频消融
频发性室性早搏的消融 – 一般处理 – 射频消融治疗的适应证 – 射频消融方法
体表心电图定位 心内膜标测与消融方法
RVOT和RMVT的起源部位
¼ô ä ¸² à ÎÀ Ó ëÚ ±² à
IVT类型
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 多数起源于左室中后间隔部即左后分支 蒲肯野纤维网处,少数则起源左前分 支区域左室流出道或游离壁部位 发生机制以折返机制为主 中青年男性多见,绝大多数为持续性单 形室速
IVT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阜外医院92-2000年总结190例IVT的消融资料: 左室IVT113例,右室IVT77例,成功率分别为 90.5%和89.7%,复发率9%左右。 2004-2006年3月消融例数208例,左室IVT73 例,右室IVT135例 ( 包括频发室性早搏 ) 平均年消融例数近百例
文献报道
国外IVT射频消融报道126篇 较大系列:美国138例 日本352例 印 度108例 德国33例 国内 较大系列报道:安贞120例 阜外190例 人民127例 亚心103例 表明国内IVT消融达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开展情 况
1992年3月阜外医院开展国内首例IVT射频消融治疗 几家医疗中心相继开展并将治疗技术推广 至1996年全国消融资料统计,VT消融289例,其中 IVT255例,成功率88.2% 左室IVT166例(90.9%),右室IVT89例(83.1%) 2000年全国当年的消融资料统计IVT消融总数为518例, 左室IVT285例,右室IVT233例,成功率分别为94.4%和 90.6%。复发率5.9%
RBBB型VT(ILVT) –电轴左偏 –电轴右偏
左室流出道VT 左室游离壁VT
LBBB形VT(RVOT) –电轴右偏或正常 –电轴左偏
RVOT VT
RVOT-VT
RMVT
ILVT
ILVT
RBBB,LAD:左后 分支起源,绝大 多数;
RBBB,RAD:左前 分支起源,少见;
P ABL
P
RV
RVBiblioteka ILVT激动顺序标测,大头电极可 记录到P电位,此处消融成功
RVOT室速(左),在间隔侧中后 部以相同频率进行起搏标测(右)
IVT射频消融
导管的选用 ILVT标测与消融 –激动顺序标测(为主) –起搏标测 RVOT-VT标测与消融 –起搏标测(为主) –激动标测
谢谢!
近年IVT消融经验成熟,除常规病例外,起源 左室流出道,游离壁,邻希氏束等特殊部位的 消融例数增加,成功率提高,相关经验报道不 少。消融适应证范围扩大到频发室早。
室性早搏
室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正常心脏者预 后大多良好,但对生活质量有不良影响,消融 治疗的高成功率和安全性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愿 意接受根治方法使消融适应证拓宽。对符合指 征的此类患者应建议首选治疗。
优点:有助于缩小标测 范围,尤其对心外膜下 的VT有帮助 缺点:可操作性差;精 确度低;应用范围小
CARTO
优点:直接接触;准确 性较高;可在心外膜标 测;也可在窦律下标测; 缩短X线照射时间。 缺点:不适于血流动力 学不稳定者及非持续性 VT。
心内非接触式标测
优点:直观;操作快捷; 特别适于血流动力学不 稳定或非持续性VT;准 确性较高;减少X线照射。 缺点:不能反映心外膜 激动情况。
射频消融前心内电生理检查
程序刺激方案(续) –右室心尖部S1S2S3 S4刺激 –右室心尖部S1S1分级递增刺激 –右室流出道刺激 –左室刺激 –异丙肾上腺素激发刺激
心内标测方法
激动顺序标测法 起搏标测法 窦律下蒲氏电位标测法
I
I
II
II
V1
V1
A V HBE V
HBE
ABL V P V P
IVT类型
左室 特发性室速 (ILVT)
右室流出道 室速 (RVOT-VT)
IVT类型
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VT) 反复性单形性室速(RMVT)最多见 少数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中青年多见,运动或异丙肾易诱发 又称儿茶酚胺敏感性或运动诱发性室速 发生机制多与延迟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 有关 此型男女均较多见,女性略多
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LV游离壁VT
I, aVL呈QS;下壁导联RS;胸前R移行在V3之前。 起源于LV后外侧壁基底部。姚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
I
II
III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
IVT的发生机制
折返性机制:主要发生于 LV 的左后分支
处 自律性机制:见于RV,亦可发生于LV 触发活动机制:多发生于 RVOT,亦可见 于LV。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自律性增高; 频率60-120bpm; 临床预后较好; 多无需特殊治疗; 导管消融可根除;
IVT射频消融
仪器和消融方法 –温控法 –非温控法 成功率及随访 并发症及预防 –Ⅲ°A-VB – 心肌穿孔,心包填塞 – 室颤及其他
IVT射频消融
影响成功率的因素 –仪器设备、方法学的掌握及操作技巧 熟练程度 – VT起源部位 解剖变异 外膜 – VT诱发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状态 –靶点定位精确度、消融导管与心内膜 贴靠状况、温控导管的应用 –新的标测系统应用
特发性室速
预后相对良好,部分可有黑朦、晕厥。消融治 疗根治率高、安全,应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IVT的分类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1,反复发作的单形 性室速(RMVT);2,右室流出道室速 (RVOT)。 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 也可根据其对药物的反应而分为维拉帕米敏感 性室性心动过速(verapamil-sensitive VT) 或腺苷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adenosinsensitive VT)。
特殊情况
器质性心脏病可以合并类似特发性的VT(例如CAD 合并RVOT VT,DCM合并典型ILVT,etc),其消融 难度相对较小,亦较安全; 特发性RMVT、无休止ILVT、频发VPC可能导致心脏 扩大。
特发性室颤
心脏性猝死的年轻生存者,10%以上心脏骤停 的原因为特发性室颤。 触发灶多为室性早搏。消除相关的高危室早可 达治疗目的。 国内外报道消融例数达数十例,随访结果满意。 病灶大多位于左室,少数RVOT。 国内专家杂志述评提出积极消融室早防治室颤 的前瞻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