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讲课稿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讲课稿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讲课稿各位同学,各位老师,您们好!我今天讲课的主题就是有关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问题,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如何预防自我犯罪,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下面,我先说个案例。

2002年6月16日这一天,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令人刻骨铭心。

这天凌晨2点40分左右,位于北京海淀区一招牌为“蓝极速网络”的网吧突然起火。

顿时,烈焰腾腾、势不可挡,大火引起电器设备与显示器屏幕玻壳爆炸。

由于网吧只有一个门,着火时还锁着,窗户也都被铁护栏封住,网吧里的人无路逃生。

后经市民帮助撬开个别护栏与及时赶到的消防队采取紧急措施后,部分被火围困的网民这才从窗户跳出或被救出。

这场火当场烧死20人,17名伤者送医院抢救,后来受伤者中又有5人死亡。

后经查明,纵火者就是几名只有十三四岁的中学生,因与网吧服务员发生纠纷后起意报复,故意纵火将网吧点燃。

北京市检察院对此案提起公诉,认为这几名中学生刘某、宋某、张某,其行为已构成放火罪,因三人在犯罪时均未成年,依法对她们从轻处罚,判处刘某、宋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张某有期徒刑12年,参与纵火的还有一位因不满14岁,未追究刑事责任,被北京市公安局收容教养。

人们之所以对此案无比震惊,不仅就是因为这场火灾造成的伤亡多,更主要的就是对几名十三四岁的中学生的罪行竟如此恶性,如此危害社会与她人而触目惊心。

实际上,问题的严重性远不止于此,类似“蓝极速”纵火案这样的青少年犯罪并非独一无二,校园暴力与某些学生的出轨行为成为了困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与学生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问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青少年犯罪出现高峰后,至今仍居高不下。

面对这一严峻问题,人们不能不为社会稳定担忧,为未来的发展担忧,为青少年的命运担忧。

有专家警示: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影响中国治安格局与社会稳定的重大破坏性因素,而且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显现出新的特征。

特征之一——低龄化。

2001年,江苏省一个小镇,一度发生多起盗窃案件,到2002年底,失窃案件多达几十起,面对如此疯狂的连续作案,警方感到莫名的压力。

2002年元旦前后,警方悉数将作案的26人捉拿归案,查明这伙人自2001年3月至12月间作案30余起,案值人民币10万元。

更令警方吃惊的就是,作案者竟然都就是在校中小学生与流失生,年龄最小的仅11岁,甚至还有女性。

警方了解到,26个孩子中有些人已经不就是第一次同警察打交道,按盗窃作案的次数与案值,足以判处徒刑,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只能教育后予以释放。

于就是她们作案后受法律惩罚的犯罪恐惧心理一次次减弱,认为自己人小法律管不了,而且大多都有“不到刑事责任年龄抓紧偷窃”的犯罪心理。

渐渐从一个月一次小偷小摸,发展到每月偷几次,有的几乎天天作案。

有些14岁的少年曾公开宣称:“我还能偷2年”,13岁的少年不甘示弱:“我还能偷3年,比您多一年”。

这群孩子因为自己未满16周岁,抓紧时间进行“无罪偷窃”,既令人们大跌眼镜,更令人感到阵阵心悸。

但就是,就是不就是不满16周岁就真的不需要承担任何刑事责任呢?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些孩子抱有“未成年犯罪没事”的想法,来以此放纵自己,毫无顾忌地进行偷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

这些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同样会给社会与她人造成危害,因此也就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未成年人犯罪特征之二——团伙化。

下面我讲发生在南京的一起学生长期结伙盗窃案件。

6名团伙成员在案发时平均年龄不到18岁,她们同校同班同宿舍,最令人吃惊的就是她们所学专业竟然就是保安。

在南京公安机关的预审室里,17岁嫌疑人小力就是这样供述她们的违法犯罪事实的:两年前我带着录取通知书来到学校报到,同宿舍6个同龄的同学成为好朋友,好“哥们儿”。

不久,我们耐不住学校严格管理的寂寞,大家一商量就决定溜出去“热闹热闹”。

从此,我们经常就是集体翻墙头出去喝酒抽烟。

这日久天长老就是喝酒抽烟,大家都有点烦,再说了家里给的钱老就是这样花也不太够。

一个晚上,几个哥们在外面喝啤酒,也点不起什么菜,都觉得很无聊。

当时就有人说,老就是这样不好玩,咱们不如顺便去“拿”点东西。

借着酒劲大家都很赞成。

从那以后,她们时常夜里酒足饭饱后,就一块到附近一些中小学校行窃。

由于学习的就是保安专业,对刑法、公安业务、保安管理知识等有很多的了解,起初,她们盗窃也还算有点节制,只就是“拿”些铅笔、橡皮擦、牙刷、毛巾与书本等,不“拿”太值钱的东西。

当然,因为懂专业知识也使她们作案比较谨慎,相当注意不留痕迹等反侦察的问题。

后来,经常作案胆子就大了,把学习的法律知识都抛到脑后,什么值钱就“拿”什么,几个哥们儿有福同享,作案时互相提醒,每次都很顺利,对仅仅到中小学“拿”点东西不感兴趣了。

最后一次大家商量,快毕业了,今后要分配到不同单位,6个人没机会一起“拿”了,决定干点大的,就去了一家手机店,最终被警方抓获。

6名学法不守法的少年,最终得到的不就是毕业证书而就是法院的判决书。

我们从中应该汲取什么教训呢?其一,法制观念不就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的教条,而就是指导人们正常社会行为的思想意识。

说起青少年犯罪,人们常说她们不知道犯法。

那么,这6名在保安学校学了两年法律的学生为什么也会违法呢?说到根本,就是学法不等于懂法,懂法不等于守法,守法习惯的养成在于树立尊崇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的观念与意识。

她们把学习法律知识仅仅当做作业,当做取得毕业文凭的垫脚石。

这六名少年说,由于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作案中比较谨慎、注意不留痕迹,更加说明她们没有法制观念。

利用法律知识犯罪,无疑就是与法制观念相悖、亵渎法治精神的终极表现。

这样的思想意识,即便就是大学法律本科毕业,也难免走向犯罪的泥潭。

其二,交友不慎,害人害己。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由于种种兴趣、爱好与自我成长发展追求,自愿结伙的心理需要就是合理的,也就是应该保护的。

青少年必须要运用自己的辨别力正确地把握自己,家长、老师也责无旁贷地要给与她们必要的引导与关心。

青少年可塑性大,交好朋友,互相帮助,提高大家;交坏朋友,互相感染,一起堕落。

小力等6人,同班同寝,从夜里溜出去喝酒,到一人提议众人响应去偷,从起初互相提醒“拿”东西要有节制,到后来互相提示注意反侦察,团伙成员互相感染的作用非常突出。

说句老生常谈的话:青少年交友要谨慎。

未成年人犯罪特征之三——暴力化。

2002年3月7日傍晚5点多钟,南京市某中学门前。

初三某班的学生与往常一样说说笑笑地走出校门。

4名男生突然被人从身后分别架住双臂,强行带到路边的花卉广场。

到此之后,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4名学生大吃一惊,身边“护驾”的人由原先不到10人,一下激增近50人。

对方简短地几句谩骂之后,就毫不顾忌广场上众多市民在场,蜂拥而上轮番对她们狂殴暴打。

随着施暴程度的不断升级,4名无辜学生被这伙人从花卉广场一直拖打进旁边的树林中。

面对近50名轮番上阵的施暴者,4名学生在书包、木棒及拳脚的蹂躏下,相继被打倒在地。

其中一名男生,被打得浑身就是血蜷缩在地上后,仍未被这伙丧心病狂的恶徒放过。

施暴者疯狂地将其当作足球,轮流助跑后“发射”这个“点球”。

后经警方查明,参与施暴的40多名暴徒与帮手,都就是在校的中学生。

而引发这场聚众斗殴的事由,竟仅仅只就是因为两名学生在网上的对骂。

随后,南京市警方宣布,对参与这起群殴行凶的11名嫌疑人依法刑事拘留。

警方向11名涉案学生家长宣布决定时,当场就有3位家长昏倒在地。

在校读书的孩子中间,瞬间发生的暴力悲剧屡屡重复上演,已经成为社会犯罪的突出问题。

这起大型暴力群殴案件,在频发的校园暴力中很有代表性。

不良环境熏染,暴力文化误导,滋生校园犯罪。

现实生活中一些消极阴暗的社会现象,大量凶杀打斗、“戏说”言情甚至宣扬迷信、色情的影视片,成为相当一些青少年的主要精神给养,以强凌弱、以暴抗暴成为一些青少年解决矛盾冲突的重要方式。

一些校园里出现了带有黑社会色彩的小集团,“摆平”、“泡妞”、“老大”、“马子”等港台剧中黑社会的行话也成了校园的流行语汇。

人们震惊之余不仅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了一点小事甚至一个念头就可以杀人,全然不计后果?就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孩子变得如此残忍、冷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这其中有未成年人自身成长发育中的原因:一就是处在“心理上的断乳期”,独立意识与生存依赖的矛盾;二就是由于知识范围狭窄,人生经验浅薄,辨别就是非能力较弱,容易受不良环境影响。

心理压抑扭曲,放纵消极发泄,导致暴力行为。

校园暴力的施暴行凶者,往往并非就是十恶不赦的暴徒,而就是同龄甚至同校、同班的同学。

少年心理上的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好占上风,在畸形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驱使下,蓄意找“强人”通过暴力替自己讨回面子,就是青少年犯罪的内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特征之四——智能化。

下面我讲的就是一起几乎波及全球因特网、已知曾经放翻10多万台电脑的互联网犯罪案件。

黑龙江省警方成功破案后惊讶地发现,号称“混客”的黑客,竟然就是一名17岁高一学生。

2002年1月上旬,山东某网吧。

一位网友收到了一个陌生人留下的网址,后附说明:这就是一个酷站。

出于好奇,她登陆这个被称为“混客帝国”的网站,结果电脑当场死机。

重新启动后发现,注册表被修改,窗口无法关闭,控制面板中的各部名称均被改为“混客的玩笑”。

更为严重的就是,主机的联接被破坏,整个网吧不能接入互联网。

受害的还不只这个网吧,从2001年8月份开始,有关公安机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监察机构不断接到网民报案,称因登录“混客帝国”网站,遭到“混客”炸弹攻击,造成电脑不同程度损坏,部分网吧已因此停业。

阿尔特(香河)电子有限公司的27台电脑全部遭到“网络炸弹”袭击,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经营。

黑龙江省公安厅计算机网络安全监察处与公安指挥中心的网络安全人员,通过技术手段跟踪发现,这个网站本身就就是一枚“网络炸弹”。

监测结果,只要登录就会自动链接为一段破坏代码程序,使计算机主页图片晃动并且失去控制。

网站的有害代码,几乎修改了计算机的所有程序文件,在启动组、桌面、程序组、收藏夹都增加了破坏性代码,只要用鼠标点击后,就会发生死机现象,同时禁止运行程序,根据系统的不同,还可能出现A盘不能使用,C盘与桌面隐藏的现象。

经过艰苦的调查与网上取证,神秘“黑客”在自己的家中被警方抓获。

现场发现笔记本与台式电脑一台,但笔记本电脑已瘫痪,“黑客”说,这就是因为无数次被自己制作的“混客炸弹”击中的后果。

最让警方没想到的就是,神秘“黑客”苏勇竟就是一名年仅17岁、正在当地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一的学生。

苏勇就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也就是一个网络技术的少年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