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的思考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频发,不良的思想、文化、风气随社会的高度发展而充斥泛滥,导致青少年的心灵受到严重侵蚀,特别是寒暑假期间,青少年脱离了学校的教管,父母又忙于工作,更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时期。
据统计,2013年以来,华蓥市青少年犯罪案件共27件,34名青少年进行拘留教育,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是当前社会各界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一)犯罪人员日趋呈现低龄化。
根据近几年来的数据统计,青少年案件中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出现危害社会行为的逐渐增多,且年龄结构逐渐偏小,一般从10岁开始表现出劣迹的,13、 14岁就容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到15至18岁,青少年正处于叛逆的阶段,使得这一阶段更加成为犯罪高峰年龄;当到了18到24岁初涉社会时,正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冲动的性格暴露无遗,这一阶段所犯案件都是。
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呈现低龄化,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监管,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二)犯罪方式逐渐形成团伙化。
2012年3月25日晚,华蓥市天池镇雷家桥老纸厂(原广安示范纸厂)附近发生一起杀人案,抓获了犯罪嫌疑人杨某(男,24岁,广安市代市镇人)、贺某(男,18岁,华蓥市阳和镇人)、王某(男,19岁,华蓥市双河镇人),杨某某(男,21岁,华蓥市双河镇人),四名犯罪嫌疑人坐上受害人的出租车到达老纸厂后,见此处偏僻、寂静便将受害人赵某某拖下车,抢走其身上的600余元现金并将其杀害,之后又若无其事的回到双河镇网吧上网。
纵观现状,青少年犯罪日趋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去年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共同犯罪的案件占犯罪总数的一半以上,青少年团伙犯罪中,已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许多青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称号、有头目,而且有纪律、有章法,特别是当团伙中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的结伙犯罪发展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从而加大了作案的成功几率,一旦犯案就多是大案要案。
而犯罪团伙中主要是靠“哥们义气”和利益一致的犯罪意识而达成一致,犯罪利益的相联,加上人多势众,很容易使其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
(三)犯罪行为往往是冲动和偶然。
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均属临时起意,有的青少年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甚至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是犯罪,或者是根本没有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
近日华蓥市局就成功破获一起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经查,2013年7月12日,犯罪嫌疑人柏某(男,20岁,华蓥古桥前进村人)、李某(男,16岁,双河镇人)约费某(男,21岁,重庆合川市土场镇人)到华蓥市老汽车站燕子茶馆谈还钱的事,双方因发生争执,遂用随身携带的刀具互刺,导致李某左肾失血过多休克性死亡,由此可见,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一定的冲动性、偶然性。
再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盗窃案件来看,由于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严重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的享受,部分作案青少年就是临时起意,在看到别人房门未锁或是东西忘拿时顺手牵羊,却还没意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
(四)犯罪动机简单却手段狠辣。
青少年作案往往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突出表现为故意伤害、杀人、强奸、抢劫、投毒等,但他们作案的动机却往往又很单纯,甚至可能只是发生了口角争执或面子问题而冲动犯罪。
2013年4月7日晚,年仅17岁的犯罪嫌疑人以自己过生日为由邀约受害人张某某(女,14岁,华蓥市庆华镇人)到其男友何某…家一起庆祝生日,以威胁、恐吓的方式,对受害人拍裸照,并拍下何某强奸张某某的视频资料对其敲诈勒索人民币7000元,究其原因,只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好面子,自认为是大姐大,而她和被害人之前却不认识。
正因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淡薄,从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给社会造成强烈的不良影响,也给家庭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痛,追悔莫及。
(五)犯罪形式多以侵财为突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违法犯罪也呈现出由轻微向严重、由简单的一时冲动到有组织有预谋的实施犯罪发展。
从往年已破获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分析,侵财性犯罪尤为突出,青少年常利用其年龄不大,行动灵敏,不易被人注意等特点,降低受害人的戒备,从而肆无忌惮的参与“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性犯罪活动,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以便大肆挥霍、享受,然后当犯罪所得用完后又继续抢夺,频繁作案,甚至形成团伙,共同实施犯罪。
近日华蓥市城南治安交管中队巡逻时,抓获的正在偷汽油的犯罪嫌疑人唐某某(男,20岁,岳池人);谢某(男,18岁,重庆合川人),经审讯,犯罪嫌疑人交代曾伙同另外1名犯罪嫌疑人多次到广安、武胜、华蓥等地盗窃摩托车,盗得摩托车共10余辆,总价值约1万余元。
二、探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一)主观原因。
一是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智不成熟,极度缺乏正确的自我省视以及辨明是非黑白的明辨能力,看待问题的想法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不计后果。
二是部分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心及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容易受一些网络不良风气、电视电影作品的误导,使其产生违法乱纪的行为,从而走上歧途。
三是少数青少年自身性格内向、孤僻,他们往往感情冷漠,亲情淡薄,不服管教,再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各方面压力,使青少年对未来更加迷茫,强烈的想寻找答案,在心理长期受压抑后,加之缺乏好的倾诉对象,一旦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二)客观原因。
一是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更有甚者有的父母不但不引导子女走“正路”,反而还教导子女一起犯罪。
2013年7月1日,双河派出所就速破一起盗窃案件,其父亲教唆16岁的儿子进入厂区办公室内盗走电脑、手机等价值2万余元的物品后,于7月1日凌晨在工业园区红绿灯处接应其离开,可见家庭教育对子女影响很之大。
同时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等有缺陷的教育更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情缺失,产生诸多心理问题。
一份调查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报告就指出,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 4.2 倍,父母离异后,近半数的孩子在很长的时间内会感到压抑,缺少目标和抱负…。
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问题,再建家庭中,后爸后妈往往不被接受,再加上很多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放任自流,这就使得这些孩子在心理与行为上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使其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
另一方面,父母的言行也直接影响子女的性格,父母存在的不好的性格很容易会使子女学习、效仿,对子女的言行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从而诱发其走上犯罪的歧途。
二是学校教育监管的缺失。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课堂,个别学校把学生变成学习机器,盲目追求升学率,对学生区别对待,好学生老师喜欢学校重视,差生则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过早地走向社会,受社会这个复杂环境的侵蚀。
虽然近年来,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使法制教育达不到好的效果。
同时在教材上,我国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三是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未成年人对新事物的好奇很难经得住各种不良诱惑,相比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色情、暴力、恐怖的东西更能刺激青少年感官,许多黑心老板就是看准青少年的这一特性,开设不正规的网吧、娱乐场所,以更多新奇刺激的方式诱骗青少年,而青少年往往因为好奇,落入不法份子设下的圈套。
更有一些社会上的毒瘤,长期存在,青少年长期生活在鱼龙混杂的环境中,受一些负面的思想观念误导,得不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身边有违法乱纪的人一多,就会让青少年觉得他们的行为是正常的,这种类似“从众”的心理,很大部分是由身边的一些常见现象产生的,所以社会环境的优化,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一)积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一要联合社区等有关部门,对有前科的青少年家庭多做走访,关心开导,对监护人明确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
通过加大宣传,唤起广大家长对青少年教育问题的重视,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质量。
二要引起父母重视。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可做到多留心注意青少年的言行举止,善于发现青少年的某些异常举止和反常行为,像有些青少年突然变得厌倦学习,不遵守纪律,人际关系紧张,经常打架斗殴,追求奇装异服或是突然有喝酒、抽烟等恶习,这些坏习惯和反常的行为都有可能是违法犯罪的前兆,家长要做到细心观察,及时给以正确引导,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再就是要多与孩子谈心,进行心灵的交流沟通。
这种谈心应该是朋友式的平等交谈,而不是长辈的训斥,不要一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言行,就恨铁不成钢,破口大骂,大打出手,根本不听孩子解释,也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这种做法很可能伤孩子的心,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信任,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干脆“破罐破摔”,逐渐滑向犯罪的深渊。
如果家长能够做孩子的朋友,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或许会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
(二)积极优化学校教育模式。
一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更多可用人才的角度出发,“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作为教育者教育的重要思想,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加强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将应试教育观向适应社会需求的应求教育观转变。
二是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多做宣传,开展专题讲座,积极组织多观看法制节目,提高学生的自尊、自立、知法、守法意识和政治思想觉悟。
三是开通家长热线或建立校园QQ群,多做沟通交流,传递教育经验心得,做到时时掌握孩子情况,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是否存在问题,便于与孩子及时沟通,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
四是同时还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
多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做到不歧视问题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三)努力改造社会环境。
通过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整治和采取多项有针对性措施,净化社会风气,大力整治好校园及周边环境,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文化、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对网吧等场所严管重罚,严格管理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经营场所,取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推广一批内容健康的网站,净化青少年网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