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特征?答:①低下的生活水平②低下的生产率③高人口增长率④高赡养负担比⑤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⑥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2、简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及其区别联系?答:经济增长: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

(包括:①投入结构的变化②产出的变化③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④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⑤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⑥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区别联系:经济增长内涵较窄,经济发展内涵较宽;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又是一个质量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

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

如果出现有经济发展而无经济增长的现象,那一定是个别的、短暂的、反常的现象,而决不是一般的、长期的、正常的现象。

但尽管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先决条件,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

3、实际生活质量指数: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成人识字率、婴儿死亡率、预期寿命组成。

4、库兹涅茨效应(为什么呈倒U型)。

答:①内容:收入分配变化的规律:在经济增长的早期,收入分配趋于恶化;在经济增长的后期,收入分配趋于改善。

②经济增长首先在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发生,在这个部门中,就业量小而生产率和工资高,与之相比在传统部门中,就业量多而生产率和工资低;在传统农业得到改造之前,两个部门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而且扩大中的现代化工业部门中的收入不均现象又可能比停滞的传统农业部门更严重;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工农业产业结构逐渐转变,人口的流动和就业量的变化使部门间的生产率趋于缩小,从而使收入差距缩小。

5、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答: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是从世界经济进程的跨度研究经济的历史及其阶段划分的理论。

经济增长一般分为六个阶段是:①传统社会阶段: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②为起飞创造先决条件阶段:科学思想、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③起飞阶段:社会基础资本的积累,工农业技术和政治的发展。

④成熟阶段:起飞之后是一段长时间持续的增长,产量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

⑤大规模高消费阶段: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更多资源用于社会福利和保障。

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高质量生活,艺术追求。

6、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答: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困,并不是因为国内资源不足,而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①供给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低收入的人们不能不将绝大部分收入用于生活消费,而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小;低储蓄水平引起资本稀缺,从而使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引起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

(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②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低收入意味着低消费和低购买力;低购买力造成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导致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有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水平。

(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7、人口过渡理论。

答:该理论试图解释19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也可以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特别是可以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何以在现阶段人口过度膨胀。

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现代人口历史中同样的三个发展阶段:①第一阶段:出生率高,死亡率高②第二阶段:出生率高,死亡率明显下降③第三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降低,最终使人口增长很少甚至不增长。

※8、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答:①辍学率高,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②社会不平等加剧③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④智力外流。

教育深化:即教育过度,本来小学毕业生胜任的职务,现在由中学毕业生代替了,本来中学毕业生胜任的职务,现在由大学毕业生代替了。

知识失业:一部分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屈身做原来较低文化程度的人所从事的工作,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

智力外流: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工程师、科学家、医生、教授等迁移到发达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也称为“智力反向外援”。

后来人们把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接受高级专门教育的留学人员滞留不归也划入智力外流的范畴。

9、二元部门模式(刘易斯模式,人口流动模式)。

答: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仅能满足糊口、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部门,以传统的农业为代表;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远比前一部门为高的城市工业部门。

10、拉尼斯-费模式。

答:①农业部门劳动流入工业部门②农业剩余对人口流动的作用③农业生产率的增加与两部门平衡增长。

11、刘易斯模式与拉尼斯-费模式的区别。

答:①刘易斯模式基本上对农业发展略而不论,而拉尼斯-费模式对农业剩余进行详细的分析②刘易斯模式把资本积累看做是工业部门扩张的唯一源泉,而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而拉尼斯-费模式则把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都看成是工业扩张和经济发展的源泉,在模式中,拉尼斯论证了创新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③刘易斯暗含假定资本积累与劳动吸收是同步进行的或说要素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技术进步是中性的。

拉尼斯-费模式自然把要素比例看成是变化的,因而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有出现不利于劳动转移和就业增长的可能性。

12、托达罗模式的基本思想和政策含义。

答:基本思想:①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括心理因素②使人们作出流入城市的决策,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异。

③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④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在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必然如此。

政策含义:①通过城市现代部门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不可能的②一切人为扩大城乡收入差异的行为必须消除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和根本原因。

13、技术进步: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

14、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答: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15、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

答:①无论从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看,还是从就业总人数所占的份额看,农业在发展中国家中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②发展中国家非农业部门的增长紧密依靠粮食供给的稳步上升,如果粮食短缺,必将引起通货膨胀和工资成本上涨,从而不利于非农业部门的生产③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所需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也减轻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④农业部门的进步可以大大提高资本积累率,因为粮食增产使非农业部门能得到充分的粮食供给,粮价可以保持稳定甚至下降,从而减轻工资成本的上涨速度,使利润幅度加大以增加累积⑤农业进一步方面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农产品的进口,从而有利于国际支付差的改善⑥进步的农业加上比较公平的农业收入分配,可以提高社会总需求,使工业产品得以顺利销售,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

16、全要素生产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总产出量与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

17、绿色革命的概念、特点以及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利益和消极作用?答:概念:以种子改良为中心,大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农业技术进步,称为绿色革命。

特点:技术规模是中性的;采用高产良种的花费效应很高利益:①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②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缓和了劳动力盲目流动和失业问题,减轻了人口压力③对低收入阶层很有利④缩小了粮食的供需缺口,降低了粮食价格,从而也缓和了通货膨胀。

消极作用:①使收入分配不均恶化②引起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18、平衡增长理论。

(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答:罗:从主张工业化着眼,重点考察资本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障碍,强调资本供给和投资的不可分性,指出大推进式的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还规定“同比率”投资和“同比率”投资的条件,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制定一条严格的路线。

纳:若将资本同时投资于广泛不同的行业,其结果是市场的全面扩大,市场容量狭小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平衡增长,国际专业化关系,主张按不同比率来投资和发展各部门的生产。

※19、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尔希曼(“联系效应”)答:联系效应:在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各产业部门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依存。

后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前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20、“发展极”理论。

(法国佩鲁)答: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果,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具有“发展极”这些地区的优先发展,可以带动邻近地区发展。

※21、“增长极”(增长点):企业和行业之间的亲和力将产生外部经济效果,这种效果使企业和行业在地理上聚集发展,从而出现“增长极”。

※22、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

答:①初级内向:经济上完全自给,基本上以农为主②初级外向:开始进行贸易,鼓励农产品和原料等初级产品出口③次级内向:进口替代,采取保护措施,发展国内制造品生产,以国内生产的制造品去替代进口的制造品④次级外向:出口鼓励,发展国内制造品的生产,积极出口制造品。

23、“两缺口”模式。

(钱纳里、斯特劳特)答:经济发展主要受到三种约束:①储蓄约束:本国储蓄不足以支持投资的扩大,影响了经济发展②外汇约束:出口收入小于进口支出,有限的外汇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进口,阻碍了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发展③吸收能力约束: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无法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资和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

Y总收入=C总消费+I总投资+X出口总值-M进口总值(I-S)储蓄缺口=(M-X)外汇缺口,其中S表示总储蓄24、外国援助:通过让与条件而形成的国际转让,这种转让或者是不需要偿还的赠与或是具优惠条件的贷款,分为双边援助、多边援助。

(特点:①从援助国家或国际组织看,它是非商业性的②在利率和偿还年限上,往往有一定的优惠条件)25、外国投资的缺点?答:①虽然提供了资本,却降低了东道国国内的储蓄率和投资率②短期改善外汇短缺,长期中缺降低了东道国的外汇收入③公司税的贡献远小于从东道国得到的优惠④管理能力、企业家杆、技术和海外联系,并不能带动东道国自身在这些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⑤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自身利益、经济实力影响政策,垄断绝对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