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作业四一、名词解释1.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
墨家学派具有强烈的派别意识,以墨子为首领,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团体,自称“墨者”。
墨子卒后,其首领称为“钜子”。
墨者集团有着鲜明的社会政治责任意识,史载他们扶助弱小,救民苦难,为此而“赴火蹈刀,死不旋踵”。
墨子去世后,墨家学派一分为三。
《墨子》一书汇集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是研究墨家政治思想的主要材料。
墨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十分注重实用,墨子曾经提出了十大主张,主要有:尚同、兼爱、尚贤、非攻及节俭思想等。
2.法家学派:法家学派兴盛于战国时代,代表人物有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等。
法家学派具有比较鲜明的派别意识,他们在理论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是:第一,注重运用国家强制力来治理国家,建立统治秩序。
法、术、势理论正是这种政治理念的系统表达。
第二,极力主张君主专制,明确提出君主的权力和利益具有至上性。
第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
3.董仲舒:我国西汉早期的著名思想家,被誉为当时的儒学宗师。
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
是汉代公羊学的大师。
董仲舒着力阐发了儒家典藉《公羊传》中的王权大一统思想,又吸收了墨、法、阴阳等家学说,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即天人合一政治论。
董仲舒促成了汉武帝独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并以儒家学说统一思想文化,这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4.民本: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是民本思想的核心论点。
它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
从盘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以来形形色色的民本论,民本思想不断被充实和丰富。
许多统治者宣称“以民为本”,并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
最有代表性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本思想及其政治实践。
5.王艮:初名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
少时,他因家贫辍学,参加煮盐劳动。
十九岁后,开始经商,家境渐宽,王艮也得以专心研究学问。
他潜心自学达十年之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并开始讲学。
正德十年(1502),王艮赴江西拜谒王阳明,并投入其门下,学习王学。
王阳明卒后,王艮自立门户,授徒讲学。
王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了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泰州学派最具特色。
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
王艮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
王艮素来不喜著述,所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
其子孙及门人编有《心斋王先生全集》,清人又编为《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
6.郝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人,出身儒学世家。
金亡之后,郝经移居顺天,后为顺天守帅延为上客,因而得以博览两家所藏的大量图书。
宪宗时,忽必烈开府金莲川,召请郝经。
郝经“条上数十事”,受到忽必烈的赏识。
忽必烈即位后,郝经被任命为翰林侍学士,出使南宋议和。
但被宋权相贾似道扣留于真州达十六年之久。
后郝经被送归,不久就去世。
其著作有《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等,有《陵川集》传世。
郝经最为著名的就是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思想。
7.破心中贼:是王守仁心学的重要观点。
“破心中贼”就是要革除人们超出其社会地位的物质欲求和犯上作乱之心,即人欲,而保留良知、天理,即回归封建道德。
达到“破心中贼”要求的人当人是纯善无恶的顺民。
致良知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思想武器。
所以他用致良知教化民众,则有“破心中贼”的奇效。
如果人人如此统治就会安如泰山。
“破心中贼”就是消除民的反抗,使之安心接受统治,从而解决社会政治危机,稳定明朝天下。
致良知是王氏心学的基本结论, “破心中贼”是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王守仁本人对此极为看重。
他的主观目的是通过强化封建道德来维护封建统治。
8.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出身于儒学世家。
他曾组织过匡社,参加过武装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衡阳石船山,潜心著述,自称“船山遗老”,因而被称为“船山先生”。
其著作主要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等,有《船山遗书》传世。
王夫之及其思想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二百年后始被发现,并受到高度评价。
其成就主要集中于政治哲学方面。
王夫之精研儒学,对佛道亦有深入的理解,在对各家思想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综采各家所长,形成了内容丰富、庞大的政治哲学体系。
其要点有:理势关系与通变思想——认为时、事、势、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因时而变法就是自然和合理的;理欲合一的观点——理欲都是自然的产物,因而欲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合理性,理欲可以并行不悖,和谐共处;道器统一——道为本,器为末,器具有普遍性,道器相须,两者有机结合。
王夫之是传统政治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
在近代其思想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和承认,对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变革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二、简答1.什么是无为而治?老子和庄子提出无为而治的依据和实质是什么?答:(1)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基本政治主张,老子和庄子都持这种观点。
他们说的无为不是统治者放弃统治,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某种“无为”方式以达到治理,这就叫“为无为而无不为”其他主要内容有:①君子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治大国若烹小鲜”。
②使民无为,就是要使民不想为了、不能为、不敢为。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采取适当的办法,消除能使民有为的种种条件。
(2)无为政治提出的依据是基于道家学派对“道”的考察。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是“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效法“道”也应以“无为”为主。
老子关于道的表述。
主要有三层含义: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人们的常识可以认识的,也不是一般语言可以说清楚;②道先于天地而存在,是有规律运行着的,却是不能完全准确把握的。
③道派生出天地万物,本质曰一,曰无。
特征是运动与“用弱”。
老子关于道的认识论证了两个事实。
一是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和本源,因而人类社会要受到道的制约。
二是道的本质是无,而人类社会特点是有。
老子期待着使民不能有为,民风就会复归于善良,淳补,社会也就好治理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体现了老子政治思想本质。
2.董仲舒天人合一政治思想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答:董仲舒是汉代公羊学的大师,主要研治《春秋。
公羊学》。
《公羊学》在政治上基本主张是王权大一统、注重等级原则和华夷之辩。
董仲舒着力阐发了《公羊学》中大统一的思想,又吸收了墨、法、阴阳等家学说,对《公羊学》进行了神秘主义改选,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即天人合一政治论。
主要内容有:(1)天人合一,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命题。
董仲舒所讲的天,既有理性成分,也有神秘因素,既指自然规律,也包括伦理原则。
这样的天的权威自然是至高无上的。
(2)君权至上与天谴说。
在现实政治中,董仲舒主张君权至上,拥护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
为巩固这一体制,保证汉家天下的长期延续,他为君权至上的合法性、合理性、神圣性作了精心论证。
(3)阴阳合分论与纲常理论。
认为天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体现为阴阳分合运行。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家成熟的表现。
3.韩愈人才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4.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王安石是北宋"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影响巨大。
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1)财政思想。
王安石改革侧重于解决财政问题,所以财政思想是其改革思想的主要方面。
其要点有:其一,为理财正名。
其二,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作为增加政府收入、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途径。
其三,重视节约。
(2)立法与变法思想。
这里的"法"不仅指法律,也包括政府政策,指导思想,政府规章等。
其主要内容有:其一、法之善恶关系天下之治乱,立善法是致治的关键。
其二、鼓吹法令制度的改易更革,并以之为政治上最急迫的任务。
其三、法令制度变革的指导思想是法先王,而且必须是法先王之意。
其四、制订法令制度要从现实出发。
(3)人才思想。
人才思想也是王安石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与立法相辅相成。
其要点有:其一、批评国家人才现状,论证人才对改革求治的重要性。
其二、独特的人才标准。
王安石的人才标准一是赞同改革,主张变法;二是具有治国理政的实际才能。
其三、人才的教育培养。
其四、人才的选拔。
要从下自上、严格审查、以才取才。
其五、人才的任用。
要因德才授任、久任。
王安石变法的基本特征:王安石勇于进取,又非常务实,他提出了较全面的政治改革思想,并全力实施,对增强宋的国力,巩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是为了巩固君主统治,因此,只能立足于缓和社会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宋积贫积弱的问题。
而且他依靠君主和封建管理制度来推进改革,实践中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三、论述1.如何评价郝经的用夏变夷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答:12世纪末,蒙古族掘起于草原.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完成了全蒙古的统一.随后他又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大规范地对外扩张,先后灭西夏、金。
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大元”,定都大都。
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
面对强悍而文化落后的蒙古统治者,儒生们在深信儒学论理原则的先进性、正确性、权威性的同时,只能接受被异族统治的既成事实。
为推动统治者接受汉法,以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郝经提出“用夏变夷论”。
郝经明确提出“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他认为,儒家是政治权力的理论基础,是权力合法性的来源。
只有践行道,所获得的政治权力、政治地位才是合法的、正当的。
民众对于统治者是承认还是服从也在于其是否有道。
所以君主的民族并不是天命所归、人心归附的论据,关键在于统治者是依从还是背离儒道。
具体到当时,如果蒙古统治者能遵从儒学,重用儒生,推行儒道,就可以合法地据有天下,统治汉及其他各族人民。
对一这样的政权,儒生也应积极合作,为之尽忠出力。
郝经的观点反映出儒家理论在新形势下的自我调适,是华夷之辩在当时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