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三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三宋明理学

三宋明理学
重点知识解析:
l.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和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影响
⑴社会原因:宋代理学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和具体的文化背景。

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⑵基本观点:程朱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其基本观点包括:“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要把握“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的内在之“理”;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⑶影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朱熹的学说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2.“理学”名称的由来及核心内容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

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

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二程”兄弟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开始用“理”来代替,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且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就是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起来。

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程朱理学把“天理(即三纲五常)”和“人欲(指一切违背三纲五常的动机和行为)”相对立,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3.宋代理学的发展过程
宋代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理学的开创、奠基和集大成三个阶段。

⑴理学开创于北宋初期,当时的一些儒学家有感于五代时期君臣父子伦纪的破坏,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宣传儒家道统说,宋仁宗庆历年间,周敦颐在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已经开始用“理”这一概念,只是尚未置于哲学的最高范畴加以阐述。

⑵北宋时的张载和“二程”被视为奠基人。

张载以“气”为万物的本体,“二程”以“理”作为万物的本体,并对“气”和“理”这对重要的范畴各自作了论述。

“二程”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张载和“二程”提出的命题,成为宋明理学的命题,从而将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⑶南宋时期朱熹以儒家伦理学为核心,糅合佛教及诸子之说,建立了一个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成为集大成者。

同时期,在理学内部还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

陆九渊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奠定了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基础
4.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⑴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

⑵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了生活秩序,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⑶这些道德标准,一方面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封建秩序,不少内容属于旧道德范畴,应当批判;三纲五常在理学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利于向近代化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许多传统美德,应继续发扬。

易错易混点解析:
1.宋代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精神,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积极作用。

但是,宋代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作用;宋代理学作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在很多方面是不科学的。

理学的实质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的学说。

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要思想,而不能说是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哲学主流。

2.理学也是儒学。

它是儒学在特点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时更新的特点,也充分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3.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客观:即物质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