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教案设计篇一:9故乡教案鲁迅1、反复诵读课文,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课文在前后对比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通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3、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课文在前后对比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
2.难点: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
目标评价:1、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完成目标1、2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目标3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学习时间: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互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秕谷(bǐ)鹁鸪(bógū)颧骨(quán)折本(shé)潺潺(chán)伶仃(língdīng1)恣睢(zìsuī)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
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凶暴。
景况:光景、情况。
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二、导入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时代背景: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研讨交流1、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晨”到“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从‘母亲站起身”到“出去了”)导‘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从“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2、提问:课文第1段写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开篇点题回故乡。
“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故乡到底变成什么样呢?第1段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3、提问: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4、提问: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第3段只有一句话,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
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
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提问:怎样理解“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对故乡还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
6、提问: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讨论并归纳: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7、提问:第5段写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
四、小结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五、作业优化设计(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 )2 )3 )4 )5 )6 )7 )8 )(二)填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三)描写一段你的故乡的景色。
第二课时一、预习阅读课文,填写闰土形象对照表,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第一部分。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三、研讨交流1.提问: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
小结: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2.提问: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讨论并归纳:“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提问: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
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二十年前的杨二嫂:“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而瘦。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贪婪的性格。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一旦讨东西不成,便又开始造谣。
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的性格。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语言描写。
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的性格。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动作描写,讨不来,又骂又偷。
表现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贪婪)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贼)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表现杨二嫂自私、贪婪。
小结:通过削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4、提问: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讨论并归纳: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四、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
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五、作业优化设计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
*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甲)[[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sèsuǒ( )着;手里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乙)[[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②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③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④我似乎打了一个寒襟();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1、上文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是()A、虽然,?但是B、既然??那么C、即使??也D、虽然?但2、上文中加横线的语句,从修辞手法上判断,应是()A、甲句是比喻句,乙句不是比喻句。
B、两句都是比喻句。
C、甲句不是比喻句,乙句是比喻句。
D、两句都不是比喻句。
3、“这我知道”中的“这”字,指代4、“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闰土欢喜的是________;凄凉的是________5、“老爷!??”闰土这样称呼“我”的原因是________。
省略句是表示()A、表示闰士见到少年的伙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B、表示闰土敬畏“老爷”不敢说话。
C、表示闰土内心痛苦而无话可说。
D、表示省略了闰土说的其他话。
篇二:故乡,鲁迅,教案篇一:鲁迅小说《故乡》教案《故乡》教案流渡中学严庄坤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2、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3、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