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我”回故乡的一段经历,形象地展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现状,以及这种现状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上的变化,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可悲的隔膜,表达了作者渴望改变现实、渴望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文章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简洁、出色,有深刻警世的思想内涵。

因此可确定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文中抒情意味的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方法 :比较探究法
教学过程:
抓“变”探究法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设计意图:激情导语把学生思维带入作者的记忆空间,容易产生共鸣。

二、再访鲁迅(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三、自主学习:速读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1.勾画生字词,并利用工具书解决。

问题 2.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部分。


问题3.用一个字概括:这次回来,故乡给“我”的印象?(变)
问题4.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景、情都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抓住“变”这条藤,顺藤摸瓜,研讨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合作探究:
(一)、抓住景物之变,了解社会境况
问题1.画出描写故乡的词句,体会景物之变.(二十年前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二十年后的故乡:萧索、阴晦)
问题 2. 荒凉冷落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景象相去甚远,什么造成如此变化?(战争的破坏,心情的不同。


(二)、分析人物之变,探究小说主题
问题1.跳读课文画出对闰土、杨二嫂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的语句,总结人物变化(对比总结少年闰土:活泼勇敢的小英雄;中年闰土:迟钝麻木的木偶人二十年前的杨二嫂:豆腐西施;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刁泼自私)问题2.研讨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村日趋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艰难困苦)
(三)、体会情感之变,明确小说寓意
问题 1.作者主要通过“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时心情的三次变化来刻画“我”这个人物形象的。

跳读课文,体会“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对故乡的第一次情感变化,“我这次是专为了别它而来的”,为了生活而漂泊辗转,因此心情满载伤感。

特别是当踏人故乡的土地时,看到的是故乡凋敝萧条之景,“心中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我”在故乡时见到了儿时的好友闰土,本来是一次温馨的见面,却让“我”的心情徒增了一分沉重,一分伤感,一分悲凉!这一切让“我”对故乡“不感到留恋”,而是“非常的悲哀”,这是“我”对故乡情感的第二次变化。

“我”对故乡情感的第三次变化是“离故乡”之时。

故乡已是“物非人也非”,“我”带着对故乡的失望,怀着悲哀的心情离开故乡。

虽然“我”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茫然,然而,当“我”看到水生和宏儿时,心中又生出希望来,寄希望于下一代,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

这时,“我”的心情便为之振奋起来。

)问题2.作者通过“我”由“悲凉”到“悲哀”再到“振奋”的三次心情变化,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呢?(表达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激励人们为着“新的生活”去开辟前进的道路。

寄寓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对民族、对祖国、对人民的希望。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从景、人、情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抓变化,在变化中悟主题,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五、总结拓展:畅谈生活之变,升华内心情感
1.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

生活在农村的许多同学,都在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请以“闰土,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谈谈身边的变化。

师生畅谈新农村变化:
(1)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2)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3)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2.与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

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土地政策、教育等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引发学生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先生心声的共鸣。

这样既为作品注入了时代活
力,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为完成本单元口语交际活动做了准备。

六、作业布置:将口语交际内容整理成文字。

板书设计:
景 : 美丽如画——萧索、阴晦
故乡——
情 : 悲凉——悲哀——振奋
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

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 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对比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

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 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

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久性的。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畅谈“新农村变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 , 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

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变 闰土: 小英雄——木偶人 人:
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 改变旧社会 渴望新生活
教学中我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辩论、讨论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另外我还设计了“与闰土对话、与先生对话”等一系列说话题目,让学生尽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发现和创新的热情。

总之,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也坚信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释,教改之路是靠千千万万的实践者走出来的。

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地走下去,定会踏出一条光明之路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