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贵州千岛文化现象

浅析贵州千岛文化现象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生课程作业题目:——浅析贵州“千岛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专业: 地理信息系统年级: 2012级姓名:杨云学号: 121003010054指导老师:殷红梅一、贵州地理环境与“千岛文化”的形成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

(图一贵州省遥感影像图)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贵州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厚、多样的民族文化,享有“文化千岛”“百节之乡”的美誉。

但因地域、交通等因素限制,贵州长期给外界封闭、落后的印象,给人的想象空间是单色调的。

然而贵州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山多洞穴多、温和湿润的自然环境,五大古族系长期交往、结集的社会历史背景,铸就了贵州民族文化诸多的特色和深厚的底蕴。

山川的纵横交错虽不便于交通,客观上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以及与内地联系的日趋加强,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变异。

贵州民族文化在此特定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静与动之中,和谐而有序地发展变化着。

贵州民族文化是以家庭为单元、以血缘为纽带、以民族为标志、以社区为范围、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山地农耕文化。

贵州地理环境的多样,山川的阻隔,历史上长期实行“土流并治”,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形成多元的复杂体系,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廊。

各民族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

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在贵州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且长期保持各自不同的文化。

在贵州,就某一文化的局部区域而言,它与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显然不同,表现出“十里不同风”的特点,仿佛是一个“文化孤岛”。

但从全省范围来看,这许许多多的“文化孤岛”,又显得千姿百态,融合成为“文化千岛”。

这种多元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它给人类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现象,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在贵州延续下来,形成一条穿越时空的神秘隧道。

一些古老的文化环境保存下来,成为鲜活的文化生态博物馆。

长期形成的山乡异俗,显现出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

朵朵绚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形成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贵州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气候、地形、地貌特征。

贵州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地较多、有少量的坝子地、多溶洞、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了贵州的大多数地区与外界交流较少。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

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

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

而贵州有很多的峡谷河流,是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支流。

在这中环境封闭、地形破碎、山体较多、海拔较高、气候特殊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个相互的独立空间,没有自己的文化中心,使之文化是有四周向中间缓慢的辐散,文化的整体性较差。

各种文化要素(图二贵州文化与其它文化渗透图)的渗入较多。

以贵州本土文化、汉文化、巴文化、蜀文化、滇文化、楚文化等相互融合而成,现在还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

但也还有很多的处于与外界的交流较少的封闭的地方保留的原有的文化特征。

而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贵州特有的文化——千岛文化。

二、文化千岛(图三贵州文化千岛示意图)(1)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贵州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区,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贵州转战的革命足迹遍及50多个县,占目前全省88个市(县区)的70%。

红军在贵州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中共贵州省工委等组织,建立大小政权组织50个,武装组织26个,群团组织40余个,并组建了较大的游击队4支。

长征中,党中央在贵州召开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等重要会议,进行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著名战役,实现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这些红色文化见证了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继续奋斗前进的动力。

(2)古朴纯真的傩文化贵州各民族傩戏、傩文化,被学术界、艺术界誉为“中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学术和审美价值,为中外学者所关注。

傩文化的载体是傩戏,贵州民族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

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

彝族傩戏“撮泰吉”,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型,是低级层次。

汉、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虽与傩祭密不(图三贵州傩文化)可分,但戏剧因素不断增长和完善,是向单一的傩戏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

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

贵州傩戏具有民族多、品种多、层次多、分布广、保存完整等特点。

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黔东北傩戏群和黔北傩戏带;安顺地戏。

(3)浓郁浑厚的汉文化(以隆里为例)隆里位于贵州省锦屏县西南边沿,距县城64公里,它有着一座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隆里古城。

隆里古城是中原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素有“西南边陲的军事城堡”和“汉文化孤岛”之称。

曾经随着明清随军卫所军事制度的建立,中原文化传入隆里,形成主流文化。

隆里古城的居民,多为明代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原江南的安徽、江西等省。

他们在垦屯戍边的同时,也把江南的先进技术带到这里。

他们种植棉麻,纺纱织布,修水碾、水车、水碓,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隆里人保留和传承着古朴的传统文化,以民间为载体的玩花脸龙、唱汉戏、迎故事最(图四贵州隆里古镇)具代表性,被人们誉为隆里古城的“三大瑰宝”。

因此,隆里流传下来的文化,以汉文化为主,特别是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儒、佛、道家文化都植根于这块土地上,同时也糅杂有当地苗侗文化元素,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

(4)原始自然的宗教文化(以师门坎为例)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因在云南昭通传教期间和贵州威宁的大花苗结下深厚的情谊,来到石门坎传教和办学。

苗族原来借助于巫术与迷信的原始信仰 ,在没有其他宗教进入的时候 , 尚能维持自己的权威,一旦有了其他更高级的宗教进入 ,它就会轻易地被攻破 ,带来信仰的危机。

基督教传播是与先进的科学和世俗的手段联系在一起的,这和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有很大的不同 ,是苗族巫术迷信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苗族信仰了基督教后,苗民们在上帝面前虔诚祈祷他们希望通过祈祷使自己能进入神界 ,获得永恒的幸福。

(图五贵州石门坎)威宁石门坎苗族对基督教的信仰 ,可以说是一种信仰替代了另一种信仰 ,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宗教在苗疆的诞生。

这场速度惊人的信仰运动背后 ,有着多么巨大的历史必然性。

石门坎苗族正是在自然与人为的双重压力下 ,信仰了恰时正到的基督教。

但是,石门坎苗族信仰基督 ,从本质意义上说 ,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诚如东人达先生所说: “川滇黔边的群众,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是最为沉重的,其居住环境之恶劣 ,生活之困苦 ,宗教信仰之贫乏 ,为广大被统治阶级之最。

(5)史前辉煌的石器文化长期以来,不少人以为贵州在远古是一片荒漠,渺无人烟,是无“文化”可言的一片神秘土地。

1964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试掘了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贵州的历史线索因此突然向前延伸了24万年。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揭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研究的帷幕,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极其遥远的太古。

事实上,在远离中国文化中心的贵州,在莽莽苍苍的崇山峻岭中,曾经是远古人类栖息、繁衍的地方。

在贵州,发现了属于晚期直立人阶段(图六观音洞遗址)的“桐梓人”,发现了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遗址,还发现了若干晚期智人化石,如“兴义人”、“穿洞人”、“桃花洞人”“水城人”、盘县“大洞人”和六枝“桃花洞人”等等。

在桐梓、普定、安龙也不止一处古人类遗址。

如果把这些发现与云南的“禄丰古猿”和“元谋人”联系起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由猿到人的发展图景,其间并无缺环。

因此,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云贵高原是人类的摇篮之一。

有了人,便开始了人类的历史,同时也开创了贵州的史前文化。

(6)千古之谜的夜郎文化中华文化是由“多元”合为“一体”的。

当汉文化在中原崛起之时,边疆也出现多种民族文化,“西南夷”中的夜郎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所谓“西南夷”,是泛指云贵高原与川西的古老民族。

夜郎文化是西南民族文化的代表,可到了西汉河平年间(前28~25年),夜郎灭亡了,这古老的文明竟从此失落,成为千古之谜。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寻找这失落的文明。

不过,古夜郎的地域与今(图七贵州夜郎文化)天的贵州并不完全重合,它应包括贵州的大部分与滇东及桂西北,虽然学术界对某些问题有分歧,但贵州是夜郎的腹心地带是可以肯定的。

夜郎存在的时间大约是在春秋战国至西汉,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坐标。

在这个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贵州有若干关于夜郎的历史遗迹。

所以,人们把云南文化称为“滇文化”,把四川文化称为“巴蜀文化”。

同样,在贵州夜郎故土上产生和形成的许多神奇、古朴、独特的文化现象,都可概括为“贵州夜郎文化”。

贵州夜郎文化有许多还埋藏在地底,有待人们去发掘;但贵州夜郎文化确实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关注、去发现。

(7)世界第一的白酒文化在威宁中水的西汉时期的“南夷墓”中,出土了两件有刻画符号的陶觚,经专家鉴定,认为是古代的酒器。

由此看来,贵州酿酒的历史相当悠久。

赤水河是一条千百年流不尽的玉液河,川、黔的名酒大都在这一流域酿造。

在贵州仁怀市的茅台镇,(图八贵州白酒文化)发现了一部明代所修的《邬氏族谱》,扉页上就绘有许多酿酒作坊。

1990年,在茅台至仁怀的道路上,发现一个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石碑,碑上刻有“偈盛酒号”字样。

大约就在这一时期,茅台成了川盐运销的集散地,刺激了酒的生产,出现了“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盛况。

茅台酒的名声在清代中叶隆起,“黔省称第一”。

茅台酒出产于贵州仁怀市赤水河畔茅台镇,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

赤水河水质纯洁清甜,含有少量矿物质,正好酿酒。

茅台镇集厚重的古盐文化、灿烂的长征文化和神秘的国酒文化(酱香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