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外层空间法

第九章 外层空间法

第九章外层空间法导读:本章主要介绍外层空间的划界;外层空间法的产生和发展、性质和特点;外层空间法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制度;关于空间技术及其利用的三套法律原则;重点掌握: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外层空间营救制度;空间物体损害赔偿制度;空间物体登记制度;《月球协定》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一、外层空间的定义和定界外层空间的概念首先出现在自然科学领域。

在空间物理学上,空间大体上可以分为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

地球上空有一个大气层,也就是空气空间,大气层之外就是外层空间或宇宙空间。

“外层空间”作为一个法律术语始见于20世纪50年代初一些国际法学者的著述之中,当时被用来泛指国家主权范围以外的整个高层空间。

1957年1月20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致国会的国情咨文中表示,美国愿与他国“缔结相互控制外层空间的导弹和卫星的研制的任何可靠的协定”。

这是在各国的官方文件中使用“外层空间”一词的第一例。

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这个概念是在1957年11月14日关于裁军的决议中。

此后外层空间开始频频出现在国际文献中。

但是迄今为止外层空间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法律定义。

我国法学界一般将外层空间解释为地球大气层即空气空间以外的整个宇宙空间。

然而,这个定义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该定义不够确定,它未能确定外层空间与空气空间的界限,其次这个定义也未能反映出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和法律特征。

外层空间的具体范围是什么?实质上就是空气空间与外层空间的划界,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不同的空间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适用不同的法律制度。

关于这个问题,在国际法上大致有两类主张,即空间论和功能论。

1、空间论空间论是以空间的一定高度作为标准划分国家主权与外层空间活动自由各自的有效范围,或称为划分外层空间与国家领空的界限的主张。

具体标准之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1)航空器上升最高限度说。

以航空器能够上升的最大高度或大气同温层的高度为标准。

目前,飞机上升的最高限度离地面约30至40公里。

(2)有效控制高度说。

以国家行使有效控制其空气空间的能力为界。

(3)最低近地点说。

以人造卫星轨道离地面的最低高度为界,一般认为这一高度为离地面100公里至110公里。

(4)以地心吸力终止处为准。

(5)以离心力开始取代空气成为飞行动力的地方为限。

2、功能论它是从社会科学角度出发,以空间物体的功能及其作用的范围来确定其所适用的法律。

这种理论认为地面上空是一个整体,没有划分空气空间与外层空间的必要,只能就“空间活动”和“空间物体”做出定义。

进行航空活动的航空器适用航空法,而进行航天活动的航天器和空间物体应该适用外层空间法。

目前,外层空间的范围和划界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空间物体①(一)空间物体的概念空间物体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包括航天器、航天器的发射装置、空间站和这些物体的组成部分。

1972年《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第1条和1975年《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第1条的空间物体定义,也包括了组成部分和发射装置。

构成空间物体主要部分的是航天器,它是指可以在气球或航空器上升的最高限度,约30480米以上飞行的工具。

空间物体的发射装置是指将空间物体发射到外层空间的一切设备。

空间站有两种,一种是在地球静止轨道上长期滞留的航天器,另一种是在天体上设立的基地。

(二)航天器的分类1、根据航天器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观测火箭、卫星、宇宙探索飞船和航天飞机。

(1)观测火箭观测火箭是初期阶段最原始的航天器,它越过大气层后,可以在外层空间飞行几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向地球提供有关宇宙的资料。

它在外层空间活动的初期对宇宙科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卫星卫星是指从发射装置获得充分的速度而进入轨道的航天器。

(3)宇宙探索飞船宇宙探索飞船是指完全摆脱地球的引力,被发射到宇宙深处的航天器。

按照其具体用途可分为月球探索飞船、恒星探索飞船和远程宇宙探索飞船等。

宇宙探索飞船通过三种方式探索宇宙,一是在经过目标的同时拍照;二是在环绕目标天体的轨道上拍照;三是向目标天体撞击或在其上着陆。

(4)航天飞机航天飞机不是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而是在更换燃料箱之后,可以反复使用的航天器。

它在这一点上区别于其他的航天器。

航天飞机多用于宇宙运输方面,特别是广泛用于商业方面。

2、航天器的其他分类(1)载人航天器和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和无人航天器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宇航员在其内乘坐。

(2)极地卫星和地球静止卫星这是根据围绕何种地球轨道运行对卫星所做的分类。

极地卫星是围绕地球两极地区运行的卫星;地球静止卫星是在地球静止轨道上运行的卫星。

(3)根据用途对航天器的分类根据用途首先可以分为科学卫星和实用卫星。

科学卫星是探索宇宙的磁场及其他太阳诸多特性的卫星;实用卫星是为气象观测、资源勘查、通讯等实用目的发射的卫星。

三、外层空间法的产生与发展航空法是伴随着人类的航空活动开始的,外层空间法则是伴随着人类的航天活动而产生的。

航天活动的产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外层空间的范围和法律地位、宇航员的地位、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等等。

这些问题需要新的法律规则来加以规定,这样航天法或者说外层空间法应运而生了。

1959年12月12日联合国设立“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简称为“联合国外空委员会”,联合国外空委员会及其法律小组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已制定了五个关于外空活动的条约和三套法律原则宣言。

在此之前,1961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1721号决议,提出了外层空间法律地位的原则:外层空间和天体供一切国家按照国际法自由探测和利用;外层空间和天体不得由任何国家据为己有。

1962年12月14日联大重申了有关外层空间法律地位的原则:各国都可在平等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自由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天体;外层空间和天体绝不能通过主权要求、使用或占领或其他任何方法,据为一国所有。

1963年12月13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活动的法律原则宣言》①,这个宣言虽然不是具有拘束力的法律规范,但是规定了为当时在外层空间活动的美国和前苏联所接受的法律原则,因此可称为外层空间法的基础和开端。

对于外层空间法的形成,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宣言为人类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提出了九条应予遵循的法律原则,涉及到与外空活动有关的所有重要方面,为日后的国际外层空间立法活动奠定了基础。

五个条约包括:1966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1967年1月27日开放签字的《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与其他天体活动应遵循原则的条约》①,是外层空间法的第一个成文法,在外层空间法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以多边公约的形式将《外空宣言》所宣告的九条政策性原则转化为国际法原则,并对这些原则的内容作了充实和扩大。

1967年的《外空条约》常被称为《外空宪章》,被认为是外层空间法的基石。

条约指定伦敦、华盛顿、莫斯科为批准书和加入书的保管机关,并得到各国的迅速反应,1967年10月10日条约正式生效。

同时,由于外空条约是一个框架性条约,其规定多为具有拘束力的基本原则,空间活动的调整还需要更具体的法律规范,这就为外层空间法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之后联合国又相继制定了1967年12月19日的《营救宇航员、送回宇航员和归还射入外层空间的物体的协定》、1971年11月20日的《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赔偿责任公约》、1974年11月12日的《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1979年12月5日的《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这样外层空间法已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法的一个新分支。

联合国大会还通过了三套原则。

1982年12月10日的《各国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国际直接电视广播所应遵守的原则》、1986年12月3日的《关于从外层空间遥感地球的原则》、1992年12月14日的《关于在外层空间使用核动力源的原则》。

这些条约和文件形成了外层空间法的基本内容。

四、外层空间法的性质和特点外层空间法是调整各国探测和利用外层空间活动的国际法规则的总称,这是现代国际法的一个具体的法律部门。

外层空间法具有如下特点:(一)以成文条约为主要渊源由于人类外层空间活动的时间相当短暂,因而外层空间法的渊源主要表现为国际条约,国际习惯所占的比重很小。

(二)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相关的条约具有立法先行的特点。

(三)协商一致的结果空间法是空间国家与非空间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制定的,而协商一致是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的一项基本的程序规则,因此相关的条约是协商一致的结果。

(四)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制定相关的国际条约和文件,对外层空间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不得据为己有原则等等,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主张。

第二节外层空间法的原则和制度一、外层空间法的基本原则《外空宣言》包含了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活动中应予遵循的九条原则。

《外空条约》补充和发展了这些原则,并以国际公约的形式加以规定,成为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共同准则。

《外空条约》主要有两个条文涉及到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第一条第一款:“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应为所有国家谋福利和利益,而不论其经济或科学发展程度如何,并应为全人类的开发范围。

”第一条第二款:“所有国家可在平等、不受任何歧视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自由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自由进入天体的一切领域。

”第一条第三款:“应有对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各国要促进并鼓励这种考察的国际合作。

”第二条:“各国不得通过主权要求、使用或占领等方法,以及其他任何措施,把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据为己有。

”国际空间法学界将上述三项规定概括为“共同利益原则”、“自由探索和利用原则”和“不得据为己有原则”。

这三项法律原则是外层空间法的最基本的原则,是整个空间法律体系的基石,同时也明确界定了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

而且这三项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密不可分的,在解释和适用上应当作为一个整体,不可断章取义。

其中共同利益原则是外空法律地位的核心,自由探索和利用原则是外空法律地位的基本内容,而不得据为己有原则则是从反面规定了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

此外,《外空条约》还规定:“各缔约国承诺不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放置任何携带核武器或任何其他种类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物体,不在天体装置这种武器,也不以任何其他方式在外层空间设置这种武器”(第4条第1款)。

“所有缔约国应专为和平目的使用月球和其他天体。

禁止在天体上建立军事基地、军事设施和工事,试验任何类型的武器和进行军事演习”(第4条第2款)。

《外空条约》还进一步对宇航员的法律地位和营救、空间物体的登记、国家对其空间活动的责任、月球的开发等问题作了概括的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