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论肥胖与营养目录摘要 (II)关键词 (II)1肥胖的介绍 (1)1.1肥胖的定义 (1)1.2肥胖的原因 (1)2肥胖症与营养素的关系 (1)2.1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1)2.2蛋白质的摄入 (2)2.3脂肪的摄入 (2)2.4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2)2.5摄食过量 (2)2.6饮食结构不合理 (2)2.7三餐饮食能量不合理 (3)3肥胖症的营养治疗 (3)3.1加强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增强肥胖者信心 (3)3.2控制总能摄入,平衡膳食营养 (3)3.3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量次开发 (5)4膳食调整的原则 (5)4.1控制总能量摄入量 (5)4.2适当的产能营养素比例 (5)4.3饮食习惯与运动 (5)总结 (7)参考文献 (8)致谢 (9)摘要肥胖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本文首先论述了肥胖的定义,接着告诉大家肥胖的原因以及营养与肥胖的关系,并指出肥胖并不是单纯的营养过剩的问题。
还想让大家了解肥胖有很大的危害,提醒大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此外,还提出了一些保证身体营养均衡的饮食方法和一些减肥的方法。
关键词:营养缺乏;营养素摄入过多;肥胖;疾病;健康1 肥胖的介绍1.1 肥胖的定义肥胖病是长期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1.1.1BMIBMI简单、实用、可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
在测量身体因超重而面临心脏病、高血压等风险时,比单纯的以体重来认定,更具准确性。
中国成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的界限值为:BMI:18.5~23.9为正常,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1.1.2腰围腰围(WC):判断标准:男性>94cm 女性>80cm。
1.1.3腰臀比①测量方法臀部最隆起的部位测得的身体水平周径为臀围,腰围与臀围之比称腰臀比。
②评价标准男性>0.9或女性>0.8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但其分界值随年龄、性别、人种不同而不同。
标准体重计算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理想体重±10%为正常,±10%~20%为超重或瘦弱,±20%为肥胖或极瘦弱。
皮肤皱褶厚度对均匀性肥胖者来说,以皮下脂肪厚度判断的肥胖程度与用BMI判断的肥胖程度大致相同,量皮下脂肪厚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内的脂肪含量。
1.2肥胖的原因一般来说,遗传因素、膳食因素、运动因素及社会因素都与肥胖密切相关。
有些专家认为,营养的不均衡是导致肥胖的最主要因素内在因素遗传因素、瘦素、胰岛素抵抗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使食欲旺盛,进食量大,促进脂肪的合成和积蓄、脂肪组织的变化。
2肥胖症与营养素的关系2.1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我们的膳食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
所有身体不能立即使用的碳水化合物都会被以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
身体有两个储存糖原的地方:肝脏和肌肉。
储存在肌肉中的糖原不能被大脑利用。
只有储存在肝脏中的糖原才会被分解,并遣回到血液中,为大脑的正常运转提供足够的血糖。
一旦肝脏和肌肉中的碳水化合物达到饱和,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只有一种命运:转化成脂肪,并储存在脂肪组织中。
即使碳水化合物是无脂的,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最终还是会转化成多余的脂肪。
2.2 蛋白质的摄入肥胖因摄入能量过多,过多能量无论来自何种能源物质,都可引起肥胖,食物蛋白当然也不例外。
同时,严格限制饮食能量供给,蛋白质营养过度还会导致肝肾功能损害,故低能量饮食蛋白质供给不宜过高。
2.3 脂肪的摄入脂肪是体内贮存能量的仓库,主要提供热能;保护内脏,维持体温;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参与机体各方面的代谢活动等等。
尽管脂肪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但它在体内的含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脂肪含量的增高与肥胖程度成正比,过多的脂肪则会影响机体的代谢活动,诸如行动不便、怕热、影响体型、易产生疲劳、产生各种疾病等等。
所以我们要下决心,把那些多余的脂肪赶出体外。
2.4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人们普遍认为,肥胖是营养过剩的结果。
然而,研究结果却表明,某些单纯性肥胖体内缺乏促进脂肪转化为热量的一些营养素包括VitB1、VitB6、VitB12、VitC、尼克酸及锌、铁、镁等;这些物质的缺乏导致脂肪分解受阻。
当人们因偏食使上述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时,脂肪的氧化分解速度减慢。
此外,微量元素锌、镁缺乏时,体内甘油三脂含量增加,脂肪生长因子活性增加。
2.5摄食过量摄食过量是形成肥胖的主要原因,能量摄入大于消耗,多余能量转化为脂肪贮存在脂肪细胞。
肥胖者自幼形成的饱腹习惯,使下丘脑饱感中枢反应迟缓,并视进食品味佳肴的色、香、味为享受;不仅能满足生理需求,更能达到心理满足感,往往出现多食,不节制。
调查发现,肥胖者的口味都很好,似乎对食物怀有特殊的感情,看见食物就会有强烈的进食欲望,进食量也比一般人多。
另外,一些肥胖病人平日习惯性进食大量食物,并不是因为有饥饿感,而只是一种习惯。
所以摄食过量是肥胖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2.6 饮食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高脂肪、高糖(碳水化合物)膳食热量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能源物质。
(1) 嗜好高脂食物,脂肪的产热量一般是同等重量蛋白、碳水化合物的1倍多。
肥胖患者多偏爱肥肉、动物内脏、油炸、奶类等高脂肪饮食,易使热量摄入增加。
WHO规定一个人每天脂肪摄入量在总热量中所占比例不超过25%~30%。
照此计算一个人每天脂肪摄入量应在40g~50g(包括所有动植物脂肪)。
在我国居民吃的肉食中,猪肉占85%,禽肉只占10%。
这种结构很不合理,因为猪肉脂肪含量很高,一般为50%左右,即使瘦猪肉脂肪含量也接近30%,这样就使脂肪摄入远远超过限量。
此外,动物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不仅能导致肥胖;并且脂肪在血浆中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转,所以嗜好高脂食物也是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
(2) 嗜好高糖食物,三大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饱腹感低易吸收,可增加食欲,肥胖者较多喜食甜食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易被吸收进入血液,使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
而胰岛素的急剧大量分泌又使血糖下降,这时人又会出现饥饿感,又必须依靠进食来充饥,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碳水化合物除了供给人能量消耗外,多余的合成为肝糖原、肌糖原或转化为脂肪储存。
摄入能量过多,即使是糖类,也会日渐增重。
2.7 三餐饮食能量不合理另外,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不合理也是原因之一。
一些肥胖者早餐不吃,中餐多丰盛,晚餐过饱,而人的代谢以上午最旺盛,下午逐渐减慢,到晚上最低特别是睡前加餐易使能量贮存。
有的人一日三餐不能按时进餐,甚至会把一日三餐集中在晚上,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且量又很大,吃饭后缺少运动,久之即易发胖。
3 肥胖症的营养治疗3.1 加强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增强肥胖者信心从卫生部公布的我国“首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对肥胖有正确认识的只有7.16%,特别是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仅为4.66%。
调查还发现,年龄在55~69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较低。
很显然,欲用营养原理和实践治疗肥胖症,加强营养的宣传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就成为一个重要前提。
临床医生、营养师有义务、有责任,运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对肥胖者进行控制能量,平衡膳食,控制体重,治疗肥胖症知识的宣传教育,使肥胖者认识到用营养手段(饮食疗法)是各种减肥方法中最基本和最根本的方法,任何其他方法必须与此为基础,对肥胖症带来的危害是完全可以有效避免的。
只有肥胖者掌握了营养和科学减肥的知识,才有战胜肥胖症的信心,才有肥胖症的治疗效果。
3.2 控制总能摄入,平衡膳食营养控制总能量摄入,最终达到总能摄入与总能消耗的平衡,是肥胖症治疗的关键。
以下设立了四个低能量膳食营养治疗方案(饮食疗法):方案1—控制总能量基础上平衡膳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中国成年人18岁~59岁健康男性平均能量摄入水平为2200kcal。
对肥胖的人,饮食调整的原则是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平衡膳食。
能量摄入一般每天建议减少300 kcal~500 kcal,严格控制油脂和精制糖,适量控制精白米面和肉类,保证蔬菜、水果和牛奶摄入。
方案2—平衡低热能饮食:有资料介绍,以中等度的热能供给,如能量摄入一般每天1100kcal~1200 kcal,即可照顾到常量营养素的供给。
优点:这种饮食可以持续食用几个月,而不需要额外的补充其他营养物质。
方案3—参照临床上成人每日能量供应(kcal/kg标准体重)平衡膳食:肥胖者从事重体力活动的为35kcal;从事中体力活动的为30kcal;从事轻体力活动的为20kcal~25 kcal。
方案4—调整三餐能量比例:以方案1的能量摄入水平为参照,将三餐能量比例分配由3:4:3调整为4:4:2或4:5:1,长年坚持。
以上四个方案,肥胖者可根据自身的生理状态、身体活动程度、体重及外部环境,有选择的运用。
在控制总能的前提下,应严格限制高脂、高糖的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在一日的能量结构中,蛋白质应占10%~15%,脂肪应占20%~30%,碳水化合物应占55%~65%。
控制能量摄入必须在营养平衡条件下进行,不能扩大对一切营养素的限制,以免低能量膳食变为不利于健康的营养不平衡膳或低营养膳是不可取的措施。
因此合理搭配营养素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总的原则是: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结构为低能量膳食营养平衡的基本参照,并根据肥胖者自身和外部环境条件,有针对性的对各种营养素摄入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整。
膳食宝塔结构中,谷类食物为最低层,每人每天应吃250g~400g ;蔬菜和水果居第二层,每天应吃300g~500g或200g~400g;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125g~225g(鱼虾类50g~100g,畜、禽肉50g~70g,蛋类25g-50g);奶类和豆类食物居第四层,每天应吃相当于鲜奶300g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30g~50g大豆及制品。
第五层塔顶是烹调油和食盐,每天烹调油25g~30g,食盐不超过6g。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供肥胖者选择:(1) 蛋白质:选用适量的低脂、优质蛋白质食物,如禽、兔、鱼、虾肉、禽蛋,低脂、脱脂,低乳糖、无蔗糖奶制品,大豆制品。
(2) 蔬菜水果:采用新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的蔬菜品种,水果选用新鲜,低糖品种。
(3) 膳食纤维:多选用富含膳食纤维,且能量低的粗杂粮制品,如燕麦片、玉米棒等。
地生菌菇类食品如蘑菇、木耳、山皮菜等,海生藻类食品如紫菜、裙带菜、海带、海菠菜等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并且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维生素、多种矿物元素也十分丰富,其中纤维素含量是其他蔬菜不可比的。
蘑菇类、海藻类食品应该成为肥胖者的首选,其营养价值不言而喻。
建议在每日进食30g膳食纤维的基础上应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