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

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

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

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

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

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

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

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

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3.纵情朗读。

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伯牙绝弦知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为课堂实录执教者:浙江罗才军【课前谈话】师:同学们是二十一小,六一班的孩子是吧?听说是六一班我感觉到很亲切,知道为什么吗?这得靠猜了。

生:我猜您教的学生也是六一班的吧?师:你叫什么?生:我叫黄依依。

师:黄依依是吧,一语中的呀,知我者黄依依也!就这个意思,好,上课之前咱们听点音乐。

(师播放乐曲)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生:我听到了高山流水的琴声。

师:你的耳朵了太灵了吧,老实说你听到了什么?生:我听到了蝉鸣,瀑布往下飞流时的声音,还有一些古色古香的古筝弹奏。

师:你的用词真好,咱们有什么说什么,好不好?你们真厉害,再听一段。

师:听到了什么?生:我听到了一个人在竹林里弹琴,风把她的衣襟吹了起来。

师:衣袂飘飘的感觉。

生:有那么一种风起云涌的感觉。

师:说得多好。

生:我仿佛听到了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

生:我仿佛听到了一线天里的瀑布,很师:老师告诉大家,我们能听到很多声音,但是我们要真正理解这样的乐曲真是有些难为大家了,不要说你们,我有时听半天都听不出来,这种用古琴演奏的音乐,一向被称做是高雅之乐,往往寄托了琴师他自己的志向、情怀、抱负、心声,不过我相信,凭咱们班的实力只要咱们以后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足够的音乐感知能力,也能够把它听懂,不是什么难事。

师:再稍微休息一下我们就上课。

【上课时间】师:准备好了吗?上课!生: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它是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哎哟,念得真准,一板一眼的,尤其是这个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念一念,伯牙绝弦,预备起。

(生齐读课题)师:嗯,绝弦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生1:我认为绝弦就是最后一次在弹这个琴。

师:弹完之后就要怎样?生1:可能是就要去世了。

师:她认为是这个意思。

你再说说,指另一名学生。

生2:我认为是在弹了现在他弹完的这一首曲子之后就这一生再也不弹了师:用我们的话说,绝弦就是把琴弦怎样?生2:剪断。

师:从此?生2:不弹了。

师:是啊,那么伯牙绝弦呢?(指名回答)。

生3:我觉得伯牙是一个人,他以后不弹琴就把琴弦弄断了师:伯牙把把琴弦弄断,从此?生3: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哪里?生(齐答):在课文里。

师:那就把课文打到137页,请你按照你的感觉大声地读,最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自己读自己的开始吧!(生自由读课文)师:读完了吗?都读到三遍以上了吧,好,一读就能够明白课文讲述的是伯牙和谁的故事?生:钟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主要人物,我们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指名读)他在读的时候,我们大家注意听。

生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

师:这句话提醒大家注意,是吧,其实有些语言我们是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对吧?这句话的意思谁能理解?生2:钟子期死了(师:去世了)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

师:那么这里伯牙谓世的谓是什么意思呀?生2:想。

师:是想吗?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有些不太好懂,没有的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我还是请你,谓在字典中有这么几种解释,你认为哪种合适?生2:第二种,认为,以为。

师:伯牙认为世界上(生2:再也没有知音了)再也没有知音了,那么乃破琴绝弦中的乃是什么意思?生2:就。

师:于是就破琴绝弦。

好,理解之后我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

生2(读文):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

厉害,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指名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它在四个字中间兮和若之间就要隔一下,停顿一下。

师:你是要知道应该怎样断句是吧,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做停顿?生:因为兮是语气词,相当于是啊,所以要在兮字的后边断句。

师:借助注释就能够知道,这个兮和前边的哪个字(生:哉)对哉都是什么词?(生: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谁来读读看?把这两句话都读进去。

指名读这句话。

生:(读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哎哟,我看你肯定下过功夫了,真好,读得真不错。

来,我们也一起这样地来读一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这一句话)师:真好,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指名读文)生1:(读全文)师:注意兮字后边要做停顿(师范读此句后生继续读)真好,一点就通,谁再来读读?生2:(再读全文)师:哎哟,给点掌声吧,没读几遍就能把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生:好!师:(范读课文,生掌声鼓励)就学着这个样子读好吗?语速放慢,适时地停顿。

生齐读课文。

师:真好,我们能从课文哪一句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就真的善听呢?生1: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从这句话中就能体会到伯牙在想什么钟子期就可以听出。

师:请你理解一下这句话,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怎么说的呀?生1:伯牙弹琴,心里在想着高山。

师:志在高山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注释,是吧生1:钟子期就回答:善哉。

师:善哉就是什么生1:善哉就是好啊,峨峨兮若泰山,就是高啊。

师:哦,高高的像泰山,是吧,只有这一句吗?谁还有补充?(指名补充)生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请你也理解这句话。

生2:这句话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流水,于是钟子期就回答道,好啊,(师提醒借助注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广大的像江河一样,说得多好,注意到没有,他们两位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时候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老师把这两句话打在大屏幕上,我想问问,这里的善哉的善跟伯牙善鼓琴里的善一样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