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历史时期的中原地区古代的中原就是古籍上所记载的“中土”、“中州”,是相对边疆地区而言的。
中原这个地理概念,也有一个变化过程。
在殷商以前,中原主要指今河南的北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范围逐渐扩大,大体上包括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及安徽、江苏的部分地区。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原地理概念大体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范围相近,大致北起太行山南麓,南至大别山和淮阳山地,西起崤关、函谷关,东到大海。
第一节古代中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一、地理环境华北平原的面积大约为26.2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三大平原之一。
这片广阔的肥田沃土,为我国古代的原始农业、牧业,提供了无比优良的场所。
因此,在这里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华夏文明。
关于华北平原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大约距今1.3亿年以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运动。
西部的太行山、吕梁山等隆起上升,而东部的地壳陷落下降,被海水浸没。
当时海水直浸到太行山麓。
大约距今7000万年左右,地壳又发生了一次造山运动,即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
西藏自治区部的山地再度上升,东部的地壳继续下沉。
这样,山东丘陵便成为名符其实的海上孤岛。
后来,由于黄河、淮河、海河等水系带来的大量泥沙在现在华北平原一带沉积,经过几千万年的“填海造陆”,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广阔的华北平原。
在地形上,除山西高原和山东丘陵外,是一望无际的广大平原,即华北平原。
在华北平原的东部有山东丘陵,又称鲁中南山地。
我国古代的五岳之一——东岳泰山,它位于山东丘陵的西北部,主峰在泰安城北,海拔1324米,其周围的平原海拔高度多数都低于100米,其中二分之一以上不到50米。
泰山平地崛起,山峰挺拔,高出四周达1200米以上,显得格外高大雄伟。
孔子当年登泰山时就产生过慨叹: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登泰山时也曾发出慨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气候上,据考古学、古生物学和古代的典籍记载,华北平原的古代气候也比现在温暖湿润。
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时期,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华北平原的气候相当于现在的亚热带气候,即今天长江流域的气候,甚至更南地区的气候。
据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证明,3000多年前的安阳人,播种水稻的初始日期相当于现在的阳历3月,比现在早1个月。
武丁时代的一块甲骨文记载,当时打猎,曾获得一头大象。
发掘殷墟时,也曾发现大象的遗骨。
从典籍《尚书·禹贡》上看,称现在的河南为豫州。
豫在象形字中,是一个人手牵着一头大象。
《吕氏春秋·吕乐》中也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这些事实都可以证明,当时河南地区是产象的。
象不仅作为人们的家畜饲养,而且行军打仗,还出动象队。
象是一种怕寒动物,它必须栖息在四季都比较温暖湿润的地方,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保证它体大、食量大的食物来源。
目前,我国大象分布的北界约在北纬240左右,而古代的安阳在今北纬360左右的地方。
这说明黄河流域在当时是处于亚热带环境的。
古代竹的分布也可以证明3000多年前的华北平原的气候。
在山东历城县两城镇发掘的龙山文化遗址中有炭化的竹节存在。
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印刷的竹的花纹。
特别是周代的官方文书,最先是铭刻于铜上,后来又书之于竹简。
在记载当时衣、冠、各种器皿、家俱、书籍和乐器的文字中,许多都带有“竹”字头,说明是用竹类制作的。
从这些事实上可以断定,竹类的生长当时在黄河流域是相当普遍的,而现在竹类的分布已退至江南。
总之,古代的中原地区,从自然环境来看,地势低平坦荡,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茂,动物种类繁多,很适于古代人们的原始牧业、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人们的居住和生活,因此,这一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二、历史变迁1、先秦时期的中原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有一段是用神话和凭借想象来解释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即神话传说时代。
我国古代关于天地起源的第一个神话传说是“盘古开天辟地”。
据传说盘古死后,头朝东,脚朝西,躺在中华大地上。
于是,头部形成了山东境内的东岳泰山。
双脚脚趾朝天,构成了陕西境内的陡峻的华山。
肚子高挺,变成了河南省境内风景秀丽的中岳嵩山。
左臂便形成了湖南境内1的重峦叠嶂的南岳衡山。
右臂使形成了山西北部的北岳恒山。
以后女娲氏用黄土捏造了人类。
这样,我国人民便有了“三皇五帝”的祖先。
有人称:神农氏、伏羲氏、女娲氏为三皇,也有人称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
伏羲氏,传说他教人结网捕鱼、打猎、熟食及蓄养牲畜等。
他还制造了“八卦”,为人们占卜记事。
《通志·都邑略》:“伏羲都陈,宛丘是也”,宛丘在今河南淮阳,位于河南颖水中上游地区。
这里有传说的太昊陵,即伏羲陵,又称人祖庙。
墓地很大,长405步(约622米),广270步,(约414.7米),占地5顷40亩。
前有“统天殿”,后为太昊陵。
陵前有挂画台,陵后有蓍草园(占卜用的蓍草)。
神农氏,传说他是个“勇尝百草,教民农耕”,并制成了犁、镰等农具的英雄。
从此传说来推断,这可能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开始。
神农氏曾先都陈,后迁鲁(山东曲阜)。
曲阜位于泰山南侧,有泗水从此流过,是我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
黄帝,传说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姬姓名轩辕。
他曾教人们修盖房屋,驯养家畜,种植五谷。
同时为了便利于黄河两岸的交通和平原地区的运输,他创造了舟车。
他还命令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并叫他的臣子大挠创造“甲子”记时法。
这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已开始文明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黄帝初都有熊,后迁涿鹿。
有熊在今河南新郑,涿鹿在今河北西北部的涿鹿县东南。
《通志·都邑略》记载:涿鹿“控西山之险,据上游之势。
北通上谷,俯视关南”,其地理形胜十分优越,为北京的肘腋要害之地。
传说黄帝当时就占有这种有利的地势,在其东南的阪泉(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另说在今山西运城县盐池)曾和炎帝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最终战胜炎帝,实现了炎黄二族的合并。
以后又同九黎族的首领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最终爆发了涿鹿之战,结果又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
于是,黄帝就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英雄人物,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
关于涿鹿,也有人认为“浊陆”,即古代河水、济水之间为浊水所充斥的原野。
关于“五帝”,有人说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也有人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少昊,据说初都穷桑(山东曲阜北),后徙曲阜。
地处鲁中南山地西南边缘,泗水的中游,是古代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颛顼,据说是黄帝的孙子,为人聪明,有智谋。
他同工共氏争夺领导权,曾用智谋激怒了工共氏,使共工氏怒触不周之山(今昆仑山),造成天地支柱的折断,颛顼都高阳(今河南濮阳),又称帝丘。
这里有颛顼墓。
这里地处华北大平原的中部,黄河的北岸。
帝喾,又称高辛氏,都亳(今河南西部的偃师县),地处黄河中游的伊洛水流域,水陆交通都十分方便。
尧,号陶唐氏,简称唐尧。
《帝王世纪》记载:“尧初封于唐,后徙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为天子都平阳。
”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县,汾河左岸。
这里四周群山环抱,中有汾河冲积而成的汾水谷地平原(今平阳盆地),古代农业发达。
从前,这里有尧庙、尧陵。
舜,据说姓姚,名重华,翼州人。
曾耕于历山(今中条山东段)之下,深受群众的热爱。
尧曾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
传说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县境内)。
这里西据黄河天险,古代著名的蒲津渡就设在这里。
舜晚年南巡苍梧之野(广西东北和湖南南部一带),不久就病死在那里,葬于九嶷山(又称苍梧山,湖南宁远县南)。
传说他的两个妻子非常想念他,常常扶着门前的竹子哭泣,泪水滴在竹上,结成斑斑美丽的花纹,形成斑竹。
毛泽东的“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指这个故事的。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活动中心是以伊洛水流域、黄河两岸为中心,东通大海,西连河华,北过陕西长冶,南至江淮。
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内,所有的夷夏诸部和众多的邦国都臣服在夏的统治之下。
商王朝是继夏而起的王朝,它的活动中心也是以黄河的中下游为中心,不断地向外扩张。
西周时期,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其中位于中原地区的就有很多。
到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的主要封国有齐、鲁、魏、宋、郑、晋、陈、蔡、曹、许等。
○1齐在山东;○2鲁在山东西南;○3晋在山西汾河流域;○4宋在河南东部,兼有山东、安徽、江苏部分地区;○5郑在河南中部;○6魏在河南东10曹、许也均在山东西南部一带。
北、山东西部;○7、○8陈、蔡均在河南南部;○9、○2战国时期,出现了七个较大的诸侯国,其中韩、赵、魏、齐都在中原地区。
2、秦汉以后中原地区的历史演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称霸的分裂局面。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共有郡级单位42个,其中14个位于中原地区,占总数的33%。
西汉建立以后,分全国为12州,加上司隶校尉部,共有州级单位14个,其中6个在中原地区,占总数的43%。
由此可见,秦汉对中原地区都相当重视。
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以后,曹操取得了中原地区,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曹魏政权,并把国都设在中原地区的洛阳。
西晋统一中国后,仍把国都洛阳,统治中心一直在中原地区。
直到晋愍(mǐn)帝时,才迁都长安。
在晋末战乱之时,刘渊曾占据离石,建国号称汉,迁都平阳(山西临汾)。
到刘聪灭亡西晋以后,汉国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公元319年,石勒在河北称赵王,都襄国(今河北刑台市),史称后赵。
后赵曾打败了祖逖(dí)军在河南的进攻,并消灭了青州的曹嶷。
公元328年,在洛阳打败刘曜,灭前赵,接着又收复了东晋占据的黄河以南地区,成为与东晋对抗的北方中原大国。
公元351年,后赵灭亡。
鲜卑族慕容氏建立前燕政权又入主中原。
公元532年,慕容儁(jùn,隽)在中山(今河北定县)称帝,后又都邺城。
公元370年,前燕灭亡。
氐族首领苻坚建立前秦,统一北方。
肥水之战后,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东魏迁都邺城;西魏都长安。
高欢的儿子高洋于公元550年废掉东魏,建立北齐(550~577年)。
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也废掉西魏,建立北周政权(577~581年)。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灭掉北周,再度统一中国。
隋朝虽把国都设在长安,但把洛阳作为陪都,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唐朝建都长安,把洛阳作为行宫。
唐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唐太宗李世民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其中有4道在中原地区,即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淮南道。
唐灭亡后(公元906年),在中原地区又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5个政权,史称“五代”。
除后唐建都洛阳外,其余皆都开封。
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于公元960年灭亡北周,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建都开封。
元明清三代,都建都北京,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非常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