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吴强①(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并有“实践哲学”之说,其确立则可追溯到其创立初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光辉著作奠定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重要地位,也是在扬弃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了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实现了西方哲学的划时代的革新。
关键词: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实践性费尔巴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并有“实践哲学”之说,其确立则可追溯到其创立初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光辉著作奠定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重要地位,也是在扬弃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了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实现了西方哲学的划时代的革新。
一、直观性——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众所周知,费尔巴哈的“新哲学”——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在青年黑格尔派解体的过程中创立的。
在激烈的批判宗教和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费尔巴哈使唯物主义再次荣登历史舞台,并指导人们认知客观世界。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他提倡把人与自然当作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主张让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进而恢复人的价值,渐进到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说,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理解为人本主义是有合理性的。
费尔巴哈强调,只要正确地运用人本主义原理,就必然会承认自然界、物质是存在于人之外并产生着人的唯一的和真正的实体。
因此哲学不应当单使人而应当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都成为哲学普遍的、最高的对象。
自然和人是哲学的唯一对象。
他说:“观察自然,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
”②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的直观性,使其仍然没有脱离历史唯心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等光辉著作奠定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重要地位,也是在扬弃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了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提纲》第一条就旗帜鲜明的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①吴强(1980—),男,汉族,湖南娄底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
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①在这里,马克思提到的“对象、现实、感性”是借用费尔巴哈的用语,都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即自然界和人。
“客体”也是指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客体,即同人类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单纯的客观存在物。
“人的感性活动”就是指实践。
马克思把实践看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感性活动,是主体人为了满足自身生活的需求,使用一定的工具,采取一定的方法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客观的物质活动。
费尔巴哈认识不到生产和人类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他把实践仅仅看作是满足人的直接的、自然的需要的一种消费活动。
而实践作为生产活动,在改造人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者自然。
在费尔巴哈看来,首要的东西是理论活动,而不是献身于作为改变社会关系的革命实践。
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狭隘的、功利主义的理解,使他不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由于把实践活动排除在主客体关系之外,所以主体和客体处于一种外在的关系中,即主体以被动的方式面对客体,而客体的作用仅仅是作为一种直观的对象。
这种直观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无论社会实践本身的发展对认识关系中的主体或客体有什么样的影响,它都不变化。
在费尔巴哈看来,无论感性活动还是理性活动,以及主体思维的对象,其发展都同人们的实践活动无关。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只是从客体性方面或者是从直观性方面去理解自然,把自然当作感性或感性对象,而没有从主体性方面或者说实践方面去理解自然。
没有把自然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的产物;过分强调自然,以致不能区分自然和社会。
认为现实的总和就是普遍意义的自然,一切现实的、实在的东西的总和就是世界或自然。
换言之,世界即自然,自然即世界,人和社会概莫能外;他不能区分人和自然,因而只是把人看成是抽象的自然存在的、类存在物。
没有有能揭示人的真正本质;费尔巴哈不能区分自然和社会。
所以不懂得人在从自然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不懂得实践在从客观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过程中的中介作用;费尔巴哈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不懂得社会实践活动的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只是把实践狭隘地理解为犹太人卑污的饮食起居、经商牟利的活动。
因此,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只是把客观事物作为外在于主体人,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直观对象,把人只是看成是直观者,没有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理解人、理解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不懂得人不仅仅是直观者,更重要的是改造者;不懂得客观世界不仅仅是人们的直观对象,更重要的是人们改造的对象;不懂得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仅仅是直观与被直观的关系或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更不懂的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后才是直观与被直观或者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所以,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九条,直截了当地称旧唯物主义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并深刻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①二、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实践观的批判由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质,使其不懂得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因而也就不懂得主体的能动性,丢失了主体的能动性。
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片面、抽象地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性。
唯心主义把精神和思维的东西看成是主体,并认为主体是万能的,外部世界只是人的思维或某种精神主体的产物或表现形式。
这样,在唯心主义那里,主体的能动性被夸大为脱离物质、脱离现实的决定性作用的能动性,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实践”看成是一种精神性的创造活动,把意识看作是独立与客观世界之外的创造物质世界的能动的主体,而不是现实的人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
在这里,唯心主义把人们的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
这是对主体能动性的片面、抽象的发展。
因此,马克思说:“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②马克思的哲学就是从主体的物质实践出发去理解、考察自然、社会、人及人的认识。
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扬弃。
马克思在《提纲》中对实践作了科学的概括,他认为,实践是一种主体人的“感性活动”、“客观活动”、“现实活动”,是凭人的感官可以真实感觉到的客观过程,是主体人的一种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活动。
这样,不仅区分了动物的“客观”、“感性”活动,还与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也作了本质的区分。
马克思批评包括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仅仅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看成是直观的对象,仅仅把人看成是直观者,不懂得实践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更不懂得主体的能动性,所以没有从主体的实践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批评唯心主义把实践的能动性、主体的能动性看成是意识和精神的能动性,片面、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性。
马克思哲学认为,既要承认外部的客观世界是人们认识的对象,直观的对象,也要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人们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实践改造过的结果和实践的过程;既要把人看成是直观者,也要把人看成是能动的实践存在物,强调人们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去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
三、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直观性”是旧唯物主义陷入唯心史观的理论根源。
旧唯物主义对感性的理解,不是从实践活动去理解,只是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把人看成既是直观者又是直观的对象,而不是积极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的活动的主体;自然界只是直观的对象,而不是实践改造的对象。
在《提纲》中,马克思拟定了批判费尔巴哈的纲领性的观念和思路,明确指出直观性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故将其称之为“直观的唯物主义”。
①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必然导致历史观上唯心主义。
实际上,不懂得实践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人及人类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和意义,就决定了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背叛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也就永远走不出唯心史观的窠臼。
在《形态》中,马克思沿着在《提纲》中确立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展开了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
正是通过战斗,马克思以论战的形式抵制了青年黑格尔派利用费尔巴哈哲学观点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制造理论混乱的企图。
他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②马克思用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点对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这一观点是既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也是共产主义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实践的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来考察理解自然、社会、人和人的认识。
这是对从直观的角度来考察理解自然、社会、人和人的认识的直观唯物主义的扬弃,即“全部为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实现共产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者就是共产主义者。
费尔巴哈只是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感性世界,仅仅把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直观的对象,仅仅把人理解为感性世界具有感觉能力的直观者,不懂得实践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和意义。
从科学唯物主义立场出发,马克思写道,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
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
”③不难看出,马克思这里的观点是与《提纲》中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认为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缺点是“直观性”——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感性世界、理解人。
因此,马克思直接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
大家知道,樱桃树和几乎所有的果树一样,只是在几个世纪以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前由于商业才移植到我们这个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