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旭日发电有限公司防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高效有序地做好本企业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电力企业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导则》1.3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企业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防御和救援相结合,坚持一保人身、二保厂房、三保设备的原则。
依托政府、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加强联动、快速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3 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3.1 地质灾害风险来源、特性分析3.1.1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等。
由于本单位地处山区,故本预案只对山地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和预防。
3.1.2 滑坡和崩塌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
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
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
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
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3.1.3 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
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
3.1.4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
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
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
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
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3.2 地质灾害可能导致紧急情况的类型、影响范围及后果滑坡、崩塌与泥石流可能对石泉电厂2号进水口、原220kv开关站、GIS楼、110 kv开关站、1—3号主变压器、1号生产办公楼和2号主厂房区域内,各种运行设备及生产构建筑物和办公设施造成一定损坏,进而导致2号进水口堵塞、110 kv开关站和1—3号主变压器被掩埋,电站局部或整体功能破坏,出力受限或全厂停电,与系统解列。
4 事件分级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4.1 Ⅰ级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4.1.1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4.1.2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4.2 Ⅱ级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4.2.1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4.2.2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4.3 Ⅲ级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4.3.1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4.3.2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4.4 Ⅳ级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4.4.1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4.4.2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5 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5.1 指挥机构5.1.1 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生产副厂长成员:发电部、设备部、安监部、厂长工作部、办公室主任5.1.2 应急救援办公室指挥部在发电部设防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办公室,为常设机构,由发电部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本预案的执行和日常管理工作。
5.1.3 应急处置工作组(1)技术保障组:由发电部副主任、设备部副主任、当班值长、观测班全体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发电部主任任组长。
(2)物资保障应急小组:物资供应部全体人员,物资供应部主任任组长。
(3)后勤、医疗保障小组:由物业公司相关人员组成,物业公司经理任组长。
(4)通讯保障小组:设备部网络通讯班相关人员,网络通讯班班组任组长。
(5)应急抢险组:全厂抽调骨干组成,厂长工作部公共安全主管任组长。
(6)交通运输队:全厂所有车辆和驾驶员组成,厂长工作部主任任组长。
(7)安全保障组:安全监察部及各部门安全员组成,安监部主任任组长。
5.2 应急指挥机构的职责5.2.1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职责(1)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和信号;(2)组织指挥救援队实施救援工作;(3)向上级汇报突发事件的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5.2.2 应急救援办公室的职责(1)负责组织本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及审核;(2)负责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并组织实施和演练;(3)检查督促做好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5.2.3 应急救援指挥部各级人员的职责(1)总指挥:组织指挥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2)设备部主任:负责组织制定紧急情况下设备抢险的安全、技术措施,协调救援事宜,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经验教训;负责事故现场通讯保障、负责紧急情况的事故救援具体工作;(3)安全监察部主任:负责审核安全措施是否完善,监督相关规程、制度、措施的实施,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调查和通报工作;(4)发电部主任:负责组织人员作好运行设备的事故预想与应急处置工作;(5)发电部副主任:负责山体滑坡险情观测及险情报告、对外联系等工作;(6)厂长工作部主任:负责抢险车辆供给、现场警戒、疏散、道路管制、信息通报等工作;(7)思想政治工作部主任:维护好生活区广播系统,及时播放紧急通知;负责抢险救援现场的摄像和通讯报道等工作;(8)财务部主任:负责应急救援资金筹措管理及损失资产理赔事宜;(9)物业公司经理:负责组织抢救受伤人员,现场治安保卫、医疗和后勤等方面工作;(10)物资供应部主任:负责抢险救援物资的采购与供应;(11)运行当班值长:按照指挥部命令负责与调度联系调整设备运行方式,做好相关安全措施。
5.2.4 应急处置工作组的职责(1)技术保障组:负责组织专业人员及有关专家,进行现场抢险救援技术全面指导与技术监督。
(2)物资保障应急小组:主要负责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的采购、管理与供应。
(3)后勤、医疗保障小组:主要负责应急状态的后勤供应与医疗救援保障。
(4)通讯保障小组:主要负责应急救援工作中各项通讯信息工作保障。
(5)应急抢险组:主要负责抢救伤员、采取紧急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6)交通运输队:负责抢险队和现场物质供应、救援等工作交通。
(7)安全保障组:负责应急救援各项工作中的安全监督管理。
6 预防与预警6.1 风险监测6.1.1 风险监测的责任部门和人员(1)发电部负责组织有资质的单位定期对坝左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一次安全复核,并与省、市地震、水文、气象等职能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做好边坡滑坡地质灾害预报。
(2)发电部是坝左边坡险情监测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具体负责险情监测的业务管理与监督检查,同时向领导小组及指挥部及时反馈信息并接受指导。
(3)观测班班长是执行坝左边坡风险监测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6.1.2 风险监测的方法和信息收集渠道6.1.2.1 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方法(1)埋桩法: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
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
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
(2)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
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
(4)贴片法: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
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直接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
6.1.2.2 风险监测信息收集渠道(1)山体滑坡多发生在坡度较陡,高差较大的地方,有些地方人难以攀登,监测难度较大,因此,宜采用简易观测(日常巡回检查)和仪器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内容包括地形地貌监测、变形监测等。
变形观测主要是对边坡在水平与垂向方向上变化速度与变化量方面的观测,此项工作由发电部观测班具体负责实施,每月18日进行一次定期观测,边坡外部变形观测网形图参见附录A。
(2)发电部观测班组成日常巡查小组,每月3日负责对坝左边坡进行巡视检查。
检查小组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巡视检查结束后要作好记录。
在日常巡查中,应重点观察斜坡坡脚附近湿地是否增多且范围扩大,坡脚附近土、石是否挤紧并出现大量膨胀裂缝,斜坡下部上拱、斜坡中部是否出现纵横裂缝,斜坡上部是否出现弧形裂缝有下沉现象,斜坡上缘是否土石零星下落。
6.1.3 风险监测所获得信息的报告程序(1)观测班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向发电部副主任汇报。
(2)发电部副主任会同水工主管、观测班班长一起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若预测有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应告知发电部主任,同时向生产副厂长汇报预测情况。
生产副厂长根据事件危急程度决定是否立即报告厂长。
6.2 预警发布与预警行动6.2.1 预警分级预报等级按国家统一标准划分为4级:(1)Ⅳ级:提醒级,可能性小;(2)Ⅲ级:注意级,可能性较大;(3)Ⅱ级:预警级,可能性大;(4)Ⅰ级:警报级,可能性很大。
6.2.2 预警发布程序(1)预报Ⅳ-Ⅲ级信息,经发电部审查、生产副厂长签批后,由发电部在厂局域网发布。
(2)发布Ⅱ-Ⅰ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后,发电部应及时向厂长报告。
6.2.3 预警发布后的应对程序和措施(1)Ⅳ级预警发布后,防汛值班人员到岗、到位,密切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雨情。
隐患点有关情况至少24小时上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