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一、两种社会团结: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1.机械团结在传统社会中,维系这社会团结的是集体意识。

所谓的集体意识就是“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在传统的社会里群体先于个人而存在,是个群体社会。

血缘关系,地理条件,宗教信仰等都是这种群体社会团结的纽带。

其中,宗教在集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欲望只能靠他们所遵从的道德来遏止”在这种“集体类型”中,个人的角色被弱化,社会成员的共同观念和共同倾向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了成员自身的观念和倾向。

因为这种团结所形成的社会中,社会分子要想一致活动就必须散失自己的运动,就像无机中的分子一样。

所以称这样的社会团结是一种机械的团结。

与机械团结相应的法律是压制性制裁。

“集体把权威施加在个人的意识里,并从中获得力量。

”而统治者正是在集体感情里获得了一切权力,并用规定和实施一切法律和制裁。

既然这样,压制性制裁的最大特点是为集体利益出发的。

事实上,在机械社会里,所谓的犯罪正是触犯了集体意识的行为。

尽管看上去惩罚的最终目的是在维护个人,但是恰恰是那些触犯了集体意识的行为,所受到的制裁使最严重的制裁。

宗教法规,部落法则,国家法律都是不容侵犯的集体意识.在现代社会里,杀人算是很严重的犯罪行为,但是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相应的制裁却远不及对宗教神圣性的蔑视残酷。

其次,压制性制裁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制裁的目的是报复性的。

在越是社会不开化的地方这一特点就越明显。

对犯罪的惩罚不仅涉及他本人,还要涉及他的亲属。

我们古代中株连九族就是很好的解释。

有人认为惩罚是为了自卫。

这也是不对的,如果是为了自卫,那么就没有必要对犯罪进行级别划分了。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一种行为并不能因为行为本身换了形式和行为的主体而改变它的性质。

综上所述,涂尔干认为,在以共同意识为社会纽带的机械社会里,社会的整合是建立在牺牲个性的基础上的。

它不断地强化集体意识来获得社会团结的动力。

血缘关系,国家感情,宗教道德,宗教仪式等都是团结的动力。

触犯了集体意识的犯罪行为将受到相对残酷的报复性制裁。

有机团结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社会的团结的纽带在发生变化。

维护社会团结的集体意识的力量在变弱,个人逐渐从群体中解放出来。

人与人直接的联系不再试直接的联系,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的联系。

这种社会整合更加具有互动的灵活性,个体更具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整体的个性与部分的个性得到了同步的发展,社会能够更加有效地采取一致行动。

”个人与社会就像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生物体。

这一类的社会整合称之为“有机团结”。

社会分工形成的有机团结较之于机械团结更加具有社会整合功能,是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

与有机团结所相应的是恢复性制裁。

恢复性制裁是一种人类经过理性思考后的,为社会利益为出发点的,对犯罪行为具有补偿作用的法律形式。

“与恢复性制裁相应的规范并不完全意识的范围,或者说它只处于非常微弱的状态。

”恢复性制裁的目的已经超出集体意识的范围,它处理的是人们利益关系矛盾时作出的妥协协议。

压制性制裁总是倾向于把社会保持与一种涣散的形式,而恢复法自身建立的机构不断专业化。

尽管在形式上看上去,恢复法处理的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社会是存在的(后文有进一步说明),社会仍就是最本质的。

它所表现的是物权的总和。

通过物权形成的规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系统。

在这个的系统了,社会的各个不同的部分分隔起来,并把他们进行了明确的界限划分。

我们可以看到的另一种法就是协作法,但是这种法其实也是社会分工所产生出来的。

因此可以不再做另一种分类。

此外,涂尔干还用了大量的论据表明,人体的差异不断变大,因此建立在个人之间相似性的机械团结社会也将随之被社会分工代替。

总之,社会分工带来的社会整合形式,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

这种社会整合更加具有灵活性,每个个体在这个有机体中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且有自己的活动空间。

恢复性法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凝聚力之一,它的完善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因为它超出集体意识而存在,旨在与弥补社会失范带来的漏洞。

二、机械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只要我们稍微注意就会发现,在高等社会里,压制法的角色没有恢复法的角色重要。

社会是个契约型的社会。

个体的不断分化导致个人人格更具鲜明,集体意识很难再涵盖所有个人的意识。

集体意识的平均强度也在减弱。

另外,集体意识的明确度也不再清晰。

这一点我们在宗教意识了就可以看到典型。

机械团结所产生的反抗力远不及劳动分工所产生的凝聚力,机械团结所运作范围也涵盖不了现代社会大多数的社会现象,高等社会的统一完全要靠社会分工来维持了。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到,原始的“氏族环节社会”在逐渐地消失它的地位。

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里,“社会并不是由某些同质的和相似的要素复合而成的,他们是各种不同机构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职能,而且它们本身也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组成的。

”决定个人地位的不再是他们或真或假的血缘关系,而是他们各自具有的功能。

环节社会必将被职业组织所代替。

这是分工提供的社会结构特性。

虽然有很多因素在阻碍职业组织的良好发展,但是涂尔干认为这并不足以我们否定社会分工预示着的美好前景。

即使在专制社会里我们也应该看到,是什么样的社会导致的权力高度集中,专制主义并不是一种病态的现象也不是一种衰萎的现象。

而且利他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的。

斯宾塞认为工业社会的团结不需要强制力来维持,社会的和谐是自然形成的过程。

涂尔干批判性地继承他的说法。

他认为在契约团结的关系发展的同时,非契约关系的的团结也在发展起来。

人们之所以确定契约是因为他们之间因为社会的分工形成了利益的相互需要。

在契约之外,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存在了。

契约所展现的人类文明并非出自个人的双手,社会和传统才是其真正的根源。

涂尔干认为,政府机构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他并不批判权力。

越是高等的社会,行政法就会越发达。

政府机构是否重要并不取决于与人们相处的和平与否。

我们仍然有很多的选择空间。

尽管有很多强制的责任并不是出自我们的初衷,但是狱人类的行为是更加贴近的。

福柯也指出,我们不能再无休止地批判权力,事实上权力不但具有压制性,还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

三、集体意识在涂尔干的思想中,社会是一崇高、巨大的物质性(他用“事实”这一概念来表述)力量,甚至可称之为“神”。

他在博士论文中指出,社会的这种巨大力量是通过集体意识来表现的,而所谓“集体意识”是指“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它在本质上并非个体意识的机械相加。

法律通过惩罚等强制手段,达到了表现集体感情的力量,从而表明了社会这一实体的尊严和强大,以使个体经常地、井然有序地相处,达到社会的协调一致。

在《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里,涂尔干认为,宗教也不过是社会面貌的变形而已。

图腾、上帝、天主等,无非都是社会力量的化身。

宗教不是“一种幻景”,“空虚的幻景怎能对人们的意识熏陶得如此有力,又如此长久呢?”归根结蒂,宗教不表现社会中不存在的东西,宗教崇拜的不过是“变了形”的社会本身。

通过对集体意识的分析,涂尔干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个人诞生于社会,而不是社会诞生于个人。

这一论断看似荒谬,其实不然。

涂尔干强调的是:离开了社会,个体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尤其是在“机械关联”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集体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单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涂尔干的这一思想可以概括为“整体优先于局部、社会优先于个人原则”。

在确立了这一原则以后,他还分析了一些社会现象、个人行为与社会总体的关系。

他认为,不能忽视总体结构中个别构成要素:每一构成要素都在结构总体中发挥着一定的功能,例如狂热的宗教仪式的功能就在于会使人忘记了自己,使每个人都分享到集体的力量,涂尔干强调,通过对个别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总体。

涂尔干认为,人的欲望本身是无止境的、多方面的,人不仅有物质性的、生理性的需求,而且有精神上的相互交往的需要。

基于人在本能上是不知足的,人的需求的满足必然受外界即社会的控制。

社会强制地约束人的需求,促使人不再过分追求自己的愿望,才会形成一个社会成员共同的目标,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而当社会对个人的目标和意愿的控制失效或不力,就会出现社会“失范”现象。

但是社会失范不是一个个人的道德和精神状态问题,而是社会结构的特征问题,是社会秩序紊乱的结果。

与他的功能主义观点一致,他从社会的横断面上考察社会关系。

他认为人口的增长导致了人们之间交往密度的提高,人们之间接触的机会增加,互动的机制强化;而人们之间交往密度的增加,又导致对社会秩序可能构成重大威胁的竞争的产生,破坏社会秩序;但是,在另一个方面,这种竞争本身又可以产生维护社会秩序的力量和因素。

因为它推动了工作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基于专业化的分工产生相互依赖的压力,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道德上的相互约束。

因此,劳动分工对恢复被无限制的竞争所破坏的社会秩序就是不可缺少的。

1151班顾彧菲篇四:《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吴锋滨(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 430072)吴锋滨(1988- ),男,浙江金华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201X级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和研究经济社会学。

《社会分工论》一书作为涂尔干的博士,奠定了涂尔干在社会学界的地位,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提出的思想理论成为其后来研究的来源之一。

该书总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为劳动分工的功能,第二卷为原因和条件,第三卷为反常形式,对后两卷的主要内容做了一个梳理。

社会分工;原因;条件;反常形式涂尔干作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其特殊的理论地位和思想影响是不言而喻和不容置疑的。

《社会分工论》发表于1893年,它不仅仅是一篇涂尔干为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而提交的论文,更是他最初确立其思想理论的开山之作,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即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

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本书已出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埃米尔·涂尔干,201X:1)。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分工的原因和条件,分为五章来进行论述。

第一章,在结构上可以说是第二卷的一个引子,而内容上主要是批判了一种观点,即社会分工源于人类持续不断地追求幸福的愿望。

本章围绕“幸福”与“分工”,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快乐的产生及分工受限,第二部分对幸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部分则讲了两种乐趣及快乐对分工的作用。

在本章开头,作者进行了一番论述与引题。

“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分工也相应发展起来”,这是作者首先阐述的一个普遍事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