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维创景:旅游产业带动模式及其效应分析

绿维创景:旅游产业带动模式及其效应分析

旅游产业带动模式及其效应分析——《旅游引导的产业集群化与新型城镇化》研究报告节选旅游与文化规划设计专家旅游与文化导向的区域综合开发服务商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旅游运营网旅游景观设计网 创意建筑设计网旅游投融资网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旅游产业带动模式及其效应分析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摘要:旅游产业,是以出游行为的消费为基础,由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链紧密联系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结构,属于内需型消费产业。

从改革开放之前的“事业接待型”到2003年左右的“市场型”转变、2006年左右的“休闲化升级”、2010年左右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确定”,我国旅游产业的内涵不断发展、形态不断提升、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了各地打响品牌、促进内需、平衡城乡二元结构、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

本文将从研究旅游产业的带动模式入手,探讨旅游产业的经济及社会价值。

旅游产业的经济本质,是以“游客搬运”为前提,产生游客在异地(或异住宅生活区域)进行终端消费的经济效果。

这一搬运,把“市场”搬运到了目的地,搬运到了景区,搬运到了商业区,搬运到了休闲区,搬运到了度假区,搬运到了郊区,搬运到了乡村。

游客在目的地,不仅要进行旅游观光等消费,还涉及交通、饮食、娱乐、游乐、运动、购物等等,进一步可能涉及到医疗、保健、美容、养生、养老、会议、展览、祈福、培训、劳动等等的非旅游休闲的延伸性消费。

通过游客的消费,目的地的消费经济及相关产业链发展就被带动起来了。

但是,绿维创景认为,旅游产业的价值要远远超出一般消费产业的拉动价值。

旅游在带动目的地消费、GDP、就业增长的同时,还带来了农民与居民收入高效提升、文化品牌价值,环境生态价值,和谐社会建设等一些列良性社会经济效应。

一、三大动力效应1、直接消费动力旅游的“动力效应”,来源于“搬运市场”的客观能力。

通过搬运,游客产生餐饮、住宿、游乐、购物、会议、养生、运动等综合性、多样化的终端消费,带来“出游型消费经济”,进而整个旅游目的地形成消费经济链及相关产业的聚集,最终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据统计,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及旅游业总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位运行于居民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之上。

2011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达到了19305.39亿元,占到了整个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11.7%;旅游总收入为2.25万亿元,实现20.1%的快速增长,占GDP 的比重上升到了4.77%。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世界第一大国内旅游市场和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将超过5%,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注:国际上一般认为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到GDP的5%以上,就是支柱产业,占到8%以上就是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通过搬运将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做了很好的匹配,因此在资源丰富而市场不足的一些偏远地区,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得到了更多的体现,在消除贫困、平衡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统计,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收入受益村(寨)超过2万个,直接受益农民超过2400万。

通过发展旅游已使贫困地区约1/10的人实现脱贫。

(资料来源于:《中国旅游报》旅游经济拉动作用更加突出)(2)对社会就业的带动作用旅游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层次多、涉及面广、市场广阔,对整个社会就业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从全球来看,2009年旅游就业人数达到了2亿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8%。

从我国来看,2001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为698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为3578万人,十一五时期,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30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约1700万人。

目前,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已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0.5%(旅游发达国家均在10%以上)。

2015年就业人数将达到1亿人。

旅游还特别在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妇女、农民工、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者等特定人群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产业发展动力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如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海洋等领域,形成了一个泛旅游产业群。

旅游在这一产业群中,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并延伸出了一些新的业态。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增加4.3元。

另据联合国统计署的具体测定:旅游业拉动的相关行业达110个,旅游业对各行各业的贡献率可以量化,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客运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产业的贡献率达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

拿旅游与农业的结合来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以旅游为主导,并与农业紧密结合的乡村旅游,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环境、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之一。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70万家,从业人员达2600万人,其中农家乐150万家。

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7.2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达2160亿元,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新型社区等休闲农业模式,成为了一些地区壮大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3、城镇化动力二、四大价值效应1、价值提升效应一方面,旅游将消费者带来了原产地,使得产品的销售直接面向市场,省略了中间流通环节上的费用,能够按照市场终端价卖出,从而获得了比批发价出售更高的价值,我们称这一部分价值为终端消费带来的价值提升。

另一方面,游客在进行旅游消费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不同于一般购物过程的新型体验和服务,使得产品的最终价格高于一般市场上的价格,我们将高出的这部分价值称作体验性消费带来的附加价值提升。

例如:草莓,市场上的批发价可能是10元/斤,但如果到农民的大棚里去采摘,游客除了能购买到可以放心食用的草莓外,还能体验到做农活的乐趣、了解草莓的生长环境、享受农村的清新空气等等,这些体验是普通购物感受不到的,于是大棚采摘的价格要远远高于批发价甚至是市场交易价。

因此,旅游与农业结合形成的休闲农业,其收益要远远大于单纯的生产型农业。

2、品牌效应旅游的品牌效应,基本上反应为对城市品牌的宣传与提升作用。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形象过程中,传递给社会大众的一个核心概念,期望得到社会的认知和认同,即所谓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中,文化是一个城市或区域发展的根基,是区别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所在,是城市品牌形象的灵魂。

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活动,能够将一个城市的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转变为吸引物,使游客感受、体验,并迅速的传播出去,形成目的地品牌形象,吸引社会大众前来,进行消费、留下记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有着共同的目标群体和发展目的。

绿维认为,旅游业可以最大化的释放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吸引力,并使游客产生感应或共鸣。

另外,旅游的外向性和美好性,也能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带动整个城市或区域的品牌价值提升,并最终使得城市里的人、商品、资产等的价值得到提升。

例如,乌镇与凤凰古城在发展旅游之前,都是普通的小镇,那里的人们过着跟其他地方居民一样的生活,没有人会刻意去关注那里,也没有人从四面八方去那里度假。

但当旅游承载起当地文化,并展示给世人的同时,这些小镇就名声鹊起了,鲜明的城市形象反过来又促进了旅游的发展。

3、生态效应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纳入了党章。

并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可以预见,今后我国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这对旅游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大有可为。

因为旅游就是一个审美活动,想要发展就必须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提升环境,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外,旅游本身恰恰是一个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在十八大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之后,旅游的生态效应将得到最大化的释放。

(1)旅游产业污染低旅游发展大多依托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能耗主要集中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餐饮及其他旅游活动方面,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其能耗比重远少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是低耗能产业: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出版的《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的研究报告显示,以2005年为例,整个旅游发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9%;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石培华、吴普在《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初步估算》中研究得出,2008年我国旅游业能耗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428.30PJ和51.34MJ,分别占我国能源总耗量的0.51%和0.86%。

另外他们还估算出,单位旅游业增加值能耗为0.202,约为全国单位GDP能耗的1/6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1/11。

(2)保护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是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旅游者前来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反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使旅游者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最终旅游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要想发展旅游首先就要保护环境。

(3)旅游促进生态环境美化游客对目的地景观、环境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发展旅游不仅会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还会美化环境,尤其是在我国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焦作、栾川、伊春、迪庆等在由煤矿业、林业为主导产业,转型发展旅游后,都取得了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

以历史上曾以“煤城”著称的焦作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其煤炭资源开始枯竭——井关闭,经济下滑,工人下岗,污染严重,年均经济增速平均只有 3.5%。

形势所迫,产业结构到了不得不转型的关键时刻。

1999年,焦作市做出了“把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进行培育”的重大决策,并以“焦作山水”为旅游定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旅游发展,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型,“焦作山水”享誉海内外。

2011年,焦作市共接待中外游客2281万人次,旅游景区门票收入7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2亿元,占全市GDP的11.8%。

如今的焦作,正在依托“太极故里、山水焦作”整体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向着具有强劲感召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知名旅游城市迈进。

4、幸福价值效应当我们抛弃了“唯生产力论”的思维方式,站在科学发展观立场,旅游运营网 追求和谐社会发展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把旅游产业,纳入幸福导向型产业中去考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