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的整体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的整体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整体阅读一、要点梳理初中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文以及对比阅读。

课内文言文一般考查名篇,侧重内容的理解、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的考查。

对于课内文言文,要做到熟读成诵,字字会翻译、句句会翻译、篇篇会翻译。

课外文言文一般主要考实词、虚词、翻译和文意理解题。

主要是对经典性文言内容进行初步赏析,对重点内容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对相关重要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欣赏和评价。

一般情况下,有两到三题。

比较阅读涵盖的内容很丰富,不仅注重传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检测,而且强调比较鉴别、迁移拓展、评价探究、创新应用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二、方法点拨(一)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1.基本文常知识题注意课内文言文注释中涉及到的重要作家生平、写作背景,注意文言内容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等。

例1:《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翻译。

答:“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例2:《湖心亭看雪》中“本文出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人名)是明末清初文学家。

”答:陶庵梦忆;张岱2.开放性试题①理解概括类例如:《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认为起义能够得到天下人响应的原因(条件)有哪些?1(要求: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回答)”答: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总结概括为“老百姓对秦统治的不满。

老百姓拥戴扶苏、项燕,又不知道两人的真实情况,有借用两人名义的可能”。

②联系类首先结合文章内容,三篇都要讲讲。

再联系自己、联系生活。

例如:“请你联系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旷达,洒脱,追求宁静自然,不同流合污等。

③欣赏类首先概括表述观点,然后找出关键点进行阐述。

例如:《与朱元思书》中“这篇文言文很有特点,读过之后你有何感受?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内容、结构形式、语言等)加以赏析说明。

”答:结构形式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语言采用对偶(骈文)的修辞手法,并采用整散句式相结合的方式。

④评论类首先要表明观点,即“我同意这种看法(或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然后从文中找根据,表明自己的理由。

例如:《曹刿论战》中“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作战的时候如果没有勇气,看到敌人强大,掉头就逃跑,不能打好仗;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有勇气,敢于面对敌人(或作战中也不能光凭匹夫之勇,还要有头脑、有智谋,尤其是现在的现代化战争)。

⑤人物分析类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

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

例如: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

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

”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

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2这则短文中,写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

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

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二)对比阅读的方法1.求同类异中求同是常见的比较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一般选择差异较大但本质上又有一定联系的材料,要求考生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发现并概括材料的共性。

例如: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②小孺子:年轻人。

③三旦:三天。

④委身曲附:伏着身子紧贴着树枝。

⑤务:一心,一定。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从进谏方式来看邹忌与少孺子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

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2.求异类同中求异也是比较阅读中常见的类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

一般选取内容相似的材料,要求考生从表面的相同或相近中发现不同点,从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概括出材料的不同之处。

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3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1)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2)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答:第一问中,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中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第二问中,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

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

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3.求通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

一般选取内容上可以相互解读、互为印证的材料,要求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对应之处或相通之处。

例如: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答:从孔子的言行可推断出,孔子认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即“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

4.概括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常常选择一组同类材料,提供同类人物的相关事迹或同类事件的不同侧面,要求考生从规定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提炼,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完整概括的认识。

例如: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4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十年春……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选段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尝学于曾子。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①,相田文②。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

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

③不敢东乡:乡,同“向”。

不敢向东侵犯。

④宾从:服从、归顺。

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

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答:这道题可以概括为“取信于民,善于用人”。

5.感悟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所选材料或同或异,往往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谈感受、体会、启示、看法、建议,在比较中寻求对今天的学习和生活的借鉴意义,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例如:【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节选)【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小儿不畏虎》5[注]①浣衣:洗衣服。

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③意:估计。

答:根据两文的中西思想,可以总结为“人生有时会面对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三点剖析考点: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和朗读节奏的划分;解释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句子;归纳掌握文言文中的成语;文言文的整体把握、鉴赏评析、迁移开放等;比较阅读。

重难点:文言知识;内容理解、作者情感;开放类试题。

易错点:文言常考知识点有漏洞;文意理解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题模精选题模一:课内文言文例1.1.1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第(1)-(3)题。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日:“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1)1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患其塔动患:_______________B.故如此故:_______________C.盖钉板上下弥束盖:_______________D.人皆伏其精练伏:_______________(2)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