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应用(3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血压(xuè)炮制(páo)框架(kuāng)一叶扁舟(piān)B.稍息(shào)执拗(niù)苔藓(tái)瑕瑜互见(xiàn)C.伺机(sì)沮丧(sàng)古刹(chà) 力所不逮(dǎi)D.殷切(yīn)曝光(bào)攒聚(cuán)自怨自艾(yì)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A.挑衅(xìn)褊小(biǎn) 忖度(dú)同仇敌忾(kài)沉淀(diàn)B.恫吓(dòng)征辟(bì)估算(gū)暴虎冯河(píng)矩形(jū)C.赡养(shàn)诡谲(jué)拖拽(zhuài)惩一儆百(jǐng)栈道(jiàn)D.逶迤(yí)竣工( jùn) 教诲(huì)相形见绌(chù)翎毛(líng)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磨损/磨面劈叉/劈柴玩弄/弄堂穴居野处/大处着眼B.漂泊/漂白绿化/绿林粘液/粘贴熏陶渐染/防微杜渐C.撒网/撒种头晕/血晕轧钢/轧帐载歌载舞/怨声载道D.落套/落枕圈养/圈点驻扎/扎营涂脂抹粉/转弯抹角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松柏/柏油攒射/万头攒动数见不鲜/寡廉鲜耻半身不遂/称心遂愿B.伛偻/佝偻嚼舌/咬文嚼字方兴未艾/期期艾艾箪食壶浆/食古不化C.幽咽/下咽泥沙/拘泥固执应有尽有/应运而生大腹便便/便宜从事D.关卡/卡壳量杯/量体裁衣家给人足/补充给养畜养牲口/六畜兴旺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A.这次汶川地震使大量百姓毁家纾难,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以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B.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

”他认为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C.季羡林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佛教,又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角度勾勒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轨迹,其论述逻辑分明,文字平易近人。

D.北京奥运会一百米跨栏比赛是亿万观众最期待的,刘翔和罗伯斯将展开激烈的争战,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和优雅的音乐、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B、在常人看来,一些细节问题不足挂齿,但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往往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C、第21届成都花展在百花潭公园举行,园内展出3万余盆鲜花,真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如花似锦。

D、开学伊始,教师应引导高一新生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课后作业,长此以往,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写文章也要有创新精神,老跟着人家的屁股后面转,不能独辟蹊径,师心自用,怎能写出好文章?B.聪明的人懂得怎样弥补工作上的失误,他总能够在前面的事做得不够好时,狗尾续貂,补上一个精彩的结尾。

C.张某的有关市场经济的长篇大论,乍听起来很有新意,但仔细分析一下,很多观点都似曾相识,实际上都是拾人牙慧。

D.海鲜大酒楼的王师傅号称本市第一名厨,但我却不敢苟同。

昨天,我吃了他做的活水鱼,又酸又涩,简直味同嚼蜡。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3分)A.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鱼龙混杂)B.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

(金科玉律)C.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额手称庆。

专家预测,未来通过手机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

(弹冠相庆)D.NBA季后赛中,由于缺少了主力姚明,火箭队内线空虚,在防守上往往顾此失彼,实力明显削弱。

(捉襟见肘)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B.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文化传统。

C.在和平建设的火红年代,作为人民领袖的毛泽东于百忙之中,先后七次视察徐州,在亲切教诲之余,与徐州发展关系密切的党政军领导共谋建设大计,开创了国家领导人视察地级市之最。

D.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的国内法,它不能超越国际法准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等国际条约成为干涉中国内政的法律依据。

B.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不在于它文辞多么优美,形式多么新颖,而在于它要有思想有风骨,惟有此才能永恒。

C.泰州市五部门联合执法,取缔了多处非法经营的音像制品,近3万张盗版光盘被查获后销毁。

D.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自己的耕地。

为了减轻城郊失地农民的负担,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尹师鲁墓志铭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

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

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

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

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

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

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

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宽恕。

C.处穷达,临祸福穷: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1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3分)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3分)(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3分)(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3分)三.散文阅读(42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22分)河声如梦来匡立文从小习惯了身边伴着这样一条河流,习惯每天出门都看得见它,每个晚上枕边都听得见它。

太习惯的事务常常会熟视无睹,对于这条河,你却不会。

黄河这条河,自来有一种冲击心神的力量,不管你是不是在意它那些历史性的内容,你都不可能面对黄河而无动于衷。

在我们那个城市,黄河的走势并不峭拔,河面也不宽阔,没有危岩裂石惊涛拍岸,也没有细腻的沙滩和柔媚的垂柳。

一览无余的河床上,波涛是浑黄湍急的,有些热切和率性,又有些心不在焉,仿佛不想成为一道完整成熟的风景,只是由着内心蓬勃的冲动,由着无需理由的情绪,倾泻出毫无城府又让你把握不定的什么。

对于黄河,“母亲”是一个最为普通的说法,但我熟悉的那段黄河,令人无论如何联想不起“母亲”,它太散漫自在也太生涩骄矜了些,怎么看都完全是阳刚气质、少年心性的。

你远远听到的涛声不同。

尤其在静夜,那涛声在什么地方若有若无喧响着,不停地喧响着,渐渐地越来越强烈和宏大,也越来越沉着和专心致志。

你在梦里听着,不能不深深惊奇并激动起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

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问得笨拙幼稚,答得不着边际。

“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

你不会知道,古人这个庄严的宣言,是有根有梢的经验之谈,是自有玄机的预测,还是一个天真而夸张的期盼?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专注着人世的风声雨声,“圣人作”会让我们心跳;俯仰厚地高天,却还是“河清”更让我们不能不心跳。

送水人拉着一辆板车,夏天“吱吱呀呀”碾过黄土飞扬的街道,冬天“吱吱呀呀”碾过冰雪覆盖的街道。

夏天和冬天,板车永远如期而至,停在每个院落的门前,送水人抽掉大水桶的木塞,浑黄的河水便注入小水桶,这水担进院子,倒进一只只水缸,这里的人们吃的用的便全是它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