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作品鉴赏 ppt课件
来其苏。”描写夏桀暴虐,在他的统治下,人民痛苦不堪,商汤带兵去讨伐暴
君,老百姓殷切地期待他们来解救。大地干裂了,瘦弱的耕牛啃着树根,人们
的眼睛里燃烧着焦灼的期待。
21
道 中 小 庙
桂 林 风 景庭 1院小9 3景4 22 年
绘画风格(现实主义)
徐悲鸿先生是中国百年艺术史上 “丹青巨擘、教育巨子”,他对中西方 的审美和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提倡对 民族艺术加以取舍、改良,形成了自己 的艺术改良理论:“古法之佳者守之, 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 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他利用了中 国画线描的表现力,又融汇了素描的造 型准确,独创了前无古人的绘画语言和 艺术形式。影响巨大。
雪山群狮 113×217厘米
10
11
一牛和画徐
样也精马悲
意是神的鸿
韵徐溶作画
生悲入品马
动鸿了中名
、特国凸闻
神别画现天
气钟中出下
十爱,来,
足的注,他
。题重主的
材比要马
,例是之
他、他所
所造成以
画型功能
的准地在
牛确将上
犹,西千
如以画年
他形的来
的传技无
马神法数
12
。
13
画题 技材 高丰 超富 14 、
新形式国画的诞生。他的写实主张
和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并为一体,成为本世纪最大的主
流画派。
5
九州无事乐耕耘
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该画以1.5亿 起拍,以2.668亿落槌,打破徐悲鸿 其它作品的价格记录。
6
徐悲鸿的马是标志性符号,家喻户晓,画得特别准确。首先,准确是鉴定徐悲
鸿马作品真假的重要因素;第二个特点是“有力”,徐悲鸿的马是艺术的马,不是
4
艺 术 特 点
徐悲鸿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 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就
中国画而言,徐悲鸿是一位“融合
型”画家。强调"尽精微、致广大"、
"惟妙惟肖"、"直接师法造化",特别
是他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论,在画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效果,
宣布了从顾恺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
间勾红填色形式的大体结束和一代
——走 近 大 师
画家徐悲鸿
中山市南头镇初级中学美术课
1
中国近代知名画家调查表
100 80 60
百分率 40 20 0
其他
徐悲鸿 齐白石 画家
三维柱形图 1
2
猜 猜
这 是 谁 的 作 品 ?
3
徐 悲 鸿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人, 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中 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 家。
完完全全的写实,他把一种精神画在里边,铁骨龙魂’、‘神骏展龙蹄,风雷动九
州’,非常有力量。”
1939年 纸本设色 国画 95×181厘米
7
群马 1940年 纸本水 墨 国画 110×122 厘米
8
《九方皋》 ,纸本设色,138x351厘米,1931年作,徐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欧洲留学归来后,看到当时社会对人才极不重视,就 画了这张《九方皋相马》,呼吁社会重视人才。画上站着的老 先生气宇轩昂,就是九方皋。他前面黑色的公马就是要找的千 里马。徐悲鸿画的所有的马,都没有缰绳的,他所有作品里只 有这张画给马套上了缰绳。什么意思呢?就说马像人一样,为 识己者用,这匹马也遇到了知音。马夫为什么低下头?自己养 的一匹好马,居然不知道它是千里马,为自己的愚钝低头9。
徐悲鸿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 读。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1919年赴法国 留学,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游历西欧诸国,观 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中央大学艺术 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 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 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 任教。建国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
23
课堂延伸——徐悲鸿的素描、书法欣赏
自 画 像
伟
人
头
像
24
课堂延伸——徐悲鸿的素描、书法欣赏
25
26
徐 悲 鸿 书 法 欣 赏
27
28
互相欣赏、交情深厚
齐白石与徐悲鸿同为20世纪的中国美 术大师,但成长的道路各异、一个自学 成才、大器晚成;一个科班才俊、融贯 中西。徐悲鸿对齐白石有知遇之恩。老 人对于徐悲鸿的推荐十分感激,曾作诗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 以记其事,传为画坛佳话。齐白石与徐 悲鸿的交情,在老人的《寻旧图》作品 中,表达得尤为感人,画上题诗曰: “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 海上风清明月满,杖篱扶梦访徐熙。” 可见二人交情挚深。
29
大师们的合影
30
15
16
人 物 作 品
泰 戈 尔 像
17
18
《田横五百士》 油画,198x355厘米,1928—1930年作,徐悲鸿纪念馆藏
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巨大的历史画面渗透出
一种悲壮的气慨,撼人心魄。
19
20
《徯我后》创作于1931至1933年,取材于《尚书·仲虺之诰》:“徯我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