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8 俄罗斯世界杯”引发了一场足球热,据统计,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年轻人希望亲临现场观看世界杯。
B.通过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使人们又一次重温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
C.一个人能不能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要有远大理想。
D.中美贸易战的停战,不但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步回升。
2 .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B.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散步》、《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
C.近年来,因在马路上行走时使用手机而引发安全的事故屡屡曝光,“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这让人们不得不开始质疑。
D.为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潘建伟团队居功至伟。
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字词书写3 . 结合下列语境,按拼音写出汉字。
(书写工整、规范、美观)夏日听雨,雨声淅沥,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méng lóng;冬日观雪,雪意lán shān,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
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4 . 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那洁白的梨花驿路梨花处处开5 .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1)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2)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6 . 简析选文第6段在文中有何作用?7 . 结合全文,说说选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炒米胡同里面看夕阳迟子建(1)当我把一篇文章的最后一行字写完时,长舒了一口气。
掷笔抬头的一瞬,方觉得满室生辉。
透过明亮的玻璃窗,见无限的黄昏把远处的瓦灰色楼房和近处的几排高大的杨树,装点得那么辉煌和潇洒,往日在青白的日头下所见的那黯淡,那单调,竟残雪般地散尽了。
(2)坐在桌前,就这么把全身心浸在酽酽的黄昏里,转目镜中,见满头披垂的乌发,竟也染上了黄昏的一片幽情,无数根发丝犹如满月朗照下的一片草地,柔和而安详。
(3)就在这时,我猛然发现了自己的发间有一根白丝,像一线雪从山崖上飞旋而下,动人心魄地飘垂着。
(4)哦,白发!我不由在心底深深地叹息了一声。
我有了第二根白发了,在我23岁的这个春天的傍晚。
(5)第一次见着白发是在初中,14岁,被同学拔下来后,我就像扔冰棍纸一样随便地把它扔掉了,因为青春好长好长呢。
(6)这次见着白发,是在9年之后的黄昏的天光中,我的心底里叹息复叹息,不知青春是否已驶到尽头,泪水忍不住地往外涌了。
(7)我把白发拈在手中,想到户外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消磨一下静寂得让人忧愁的时光。
(8)走出瓦灰色的楼房,踏过一片方形的石板地,便到了炒米胡同了。
这条胡同很长,胡同两侧是土灰色或深褐色的四合院。
没有炒米的香味,倒有洋槐的气息沁人心脾。
(9)我把步子放得轻轻的、慢慢的。
夕阳在要沉沦的一刻,爆发着如火的金光,整个胡同都盛满了黄昏,恍若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的长廊。
一群鸽子不知听到了什么哨声,忽地从一处暗淡中飞起,或灰或白,一律都徐徐地向着天空飞去。
我手上的那根白发,竟被辉映得这么光华灿烂。
(10)我的步子放得更轻,更慢。
因为我看到了在炒米胡同两侧的每一家的院门口,几乎都坐着一位老人。
他们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姿势,在悄然领略、享用着迷人的夕阳。
(11)他们的头发全都斑白了,满面的皱纹里横溢的金光,使他们的脸显得更为祥和。
他们的脸上,唯有嘴角在微微抽动,大概是在咀嚼黄昏吧。
(12)他们那表情,真是人世间少有的平和,实在是柔和得不能再柔和,安详得不能再安详了。
(13)我的泪水在他们的面前竟然悄然收敛了。
手中拈着的白发,也不知不觉地飘到地上,就像一片零落了的秋叶,随风而逝了。
(14)炒米胡同很长很长,黄昏在这里却很短很短。
夕阳从地平线上消失后,那浓浓的光就变成了淡淡的,最后淡得融进天色,瓦灰色的楼房依旧瓦灰,洋槐的叶子恢复了浅绿。
我也渐渐地融入了这一片宁静的黄昏中。
(15)胡同两侧的老人,吃过了夕阳这个大大的金饽饽里的几丝香甜,那满头的白发似乎都能变成年青人琴上的几根柔和的弦了。
(16)我第一次意识到,炒米胡同有太强太旺的生命在天地间存息。
而我那根雪样的白丝,跟老人们满面的黄昏比起来,不知要淡多少呢。
8 . 选文中,“我”的心情有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请把这个过程填补完整(每处不得超过四个字)。
愉悦→(1)→ 感动→(2)9 . 文章第(5)段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有何作用?10 .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他们的头发全都斑白了,满面的皱纹里横溢的金光,使他们的脸显得更为祥和。
他们的脸上,唯有嘴角在微微抽动,大概是在咀嚼黄昏吧。
11 . 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12 . 【甲】【乙】两个片段都写了太阳落山时的场景,请具体说说其中蕴含的作者的不同情感。
【甲】夕阳在要沉沦的一刻,爆发着如火的金光,整个胡同都盛满了黄昏,恍若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的长廊。
(迟子建《炒米胡同里面看夕阳》)【乙】这时,太阳快要西沉。
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
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
(程海《三颗枸杞豆》)苏州散忆张含冰①昨天读了余秋雨的散文《白发苏州》。
②秋雨先生是个造诣很高的人,他看苏州,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③我看苏州是在十年前了,当时以一个稚童的眼光来评判,背不动“文化”两个字。
唐伯虎的故事后来才懂,还有那个金圣叹。
后来又知道了他们都是那个江南小城人氏,一点也不奇怪——只有那样的地方才会有那样的人。
壁垒上垂延至地的藤蔓;小桥下发如墨云的洗衣妇人;街暮人淡之时,似听见却又似想见的寒山寺里的钟鸣。
苏州,美得有声有色。
④苏州人热情,或许是因为习惯了宾客盈门的生活——苏州每年的旅游者是以万计的。
那一回在去拙政园的路上,公车里一位妇人跟我妈妈聊了起来。
她先是用夹着细软方音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苏州的景点,什么时间去好,路怎么走,都一一顾到。
未了,便打听起我们的来处。
“桂林!”得到这个答案后,那先前不曾歇过话的妇人竟呆了一小会,临下车时她满脸疑惑地遗下一句:“桂林多好!你们何苦来看我们这儿人造的山水呢?”⑤万物自然为妙,妇人的惊异再平常不过了。
倘若是生长在西北高原的汉子,倘若是从大兴安岭苍莽森林里来的客人,想像品着茉莉花茶般地来苏州求个神清气爽,倒可以理解。
可是,生在桂林山清水秀间的人们也来了,为什么呢?我也常常自问。
⑥鬼斧神功用来形容天的造化,桂林便是这样一个蒙恩于天功的地方,奇山俊水引来无数丈人骚客,后来有了镌刻于洞间石壁上的经文诗篇。
在那些或清秀流畅或健拔有力的字迹里,有柳宗元,有徐霞客,还有那描画了“八骏图”的徐悲鸿,久而久之,桂林成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涌来的人们看罢山水,还忘不了看一看那流溢于山水之间的斑斑墨迹,发一番“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唏嘘同感。
⑦苏州不同。
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大师计成在他的《园治》中这样描写苏州园林,“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
轩楹窗棂之间,是一双双曾经劳碌修葺的手,在这儿,制造奇迹的是人类自己!⑧明清时候,江南是富人的天地,为卜居闹市而又兼事自然风致之美,有钱人们建起了一座座园林。
封建文化较为发达的苏州城里,不少文人画家同时也是造园家,而造园师又多能诗善画,在无数园林竣工的同时,他们也完成了苏州文化的营建。
许多年以后,造园人曾经的政绩,曾经的富贵荣华都已逝作尘埃,惟独因为一个园子,历史记下了他们的名字,真趣亭,芙容榭,网师园……苏州人要的,不,应该是中国人要的只是一个“后院”,在里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⑨唐伯虎晚年信了佛,住在他的桃花庵里,唱着他的《桃花庵歌》:“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通“趋”,追求),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有了富贵在地贫在天的旷达,他的殷厚又有谁人能比呢?其实,这是苏州人的心灵皈依。
这种皈依不是寄情于自然山水的神羡,而有如在自家屋后开一畦菜地的恬趣晓畅,在属于他们的、属于天下所有心态恬淡者的“后院”里,人们体味到了“自锄明月种梅花”的真趣。
⑩也许妇人的问题背后早已自有了答案,只不过想引我这个“回家的孩子”费些思考。
写下上边一段文字。
13 . 在作者看来,苏州与桂林不同的美分别是怎样造成的?(用原文回答)14 . 苏州人疑惑:“桂林多好!你们何苦来看我们这儿人造的山水呢?”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作为桂林人,作者为什么来到苏州?下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身临“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享受苏州有声有色的美。
B.品位苏州茉莉花茶般的神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