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城市风貌特色保护和创新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我国城市风貌特色研究,尤其是城市风貌特色评价标准研究。
城市风貌特色评价包括审美评价和逻辑评价两种类型。
“人气场”可作为采用逻辑评价方法评价城市风貌特色的一种参考依据。
[关键词]人气场;城市风貌;特色;评价;参量“Humanity Field”: a Parameter of Urban Feature Evaluation/Yu Bochun[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is a lot of problems in urban feature conservation and creation in Chinese cities. Research on urban feature especially its evaluation shall be strengthened.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feature includes aesthetic evaluation and logical evaluation. “Humanity field” can be a param-eter of evaluation.[Key words] Humanity field, Urban feature, Characteristic, Evaluation, Parameter“人气场”:城市风貌特色评价参量□ 余柏椿[文章编号]1006-0022(2007)08-0010-04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护和创新城市风貌特色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甚至是当前的一个热点工作。
鉴于当前我国城市风貌特色保护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进一步加强我国城市风貌特色研究工作,城市风貌特色评价标准应成为一个需着重研究的问题,因为缺少明确的判断或评价标准将使城市风貌特色保护和创新工作陷入盲目当中。
笔者认为,城市风貌特色评价包括审美评价和逻辑评价两种类型。
本文提出一个用以作为城市风貌特色逻辑评价的参量—“人气场”,希望对城市风貌特色评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明确城市风貌特色的涵义是正确评价城市风貌特色的前提。
关于城市风貌特色的定义已有不少,与城市风貌特色有关的概念还有城市特色、景观特色、城市景观特色等,那么和这些概念相比,理解城市风貌特色的关键是“风貌”。
《辞海》将“风貌”解释为“风采容貌,亦指事物的面貌和格调”,又将“风采”解释为“风度,神采;表情和颜色”。
那么,按照《辞海》的解释,我们可以将城市风貌理解为城市的面貌和格调。
具体来讲,城市面貌可以理解为城市的景象或景色,以物化表现形态为主;城市格调可以理解为城市的情调或风情,即城市内涵人化和物化的综合表现。
也就是说,城市格调或城市风情是通过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活动,以及城市的物质要素状态所表达出来的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
因此,可以将城市风貌理解为城市景象和风情的综合审美特征,并将城市风貌特色理解为城市景象和风情的独特审美特征,具体讲,城市风貌特色是在一定城市范围内某城市的景象和风情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显著审美特征。
虽然少有关于城市风貌特色评价的专门理论和方法,尤其是缺乏具体明确的评[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0578069)作为评价城市风貌特色的参量。
这种采用“人气场”参量的评价方法也可以称为城市风貌特色的间接评价方式,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可以称为推理评价或逻辑评价。
所谓“人气场”是由诱因调动据因而导致主动聚集的高密度人群活动的场所。
这里所指的“诱因”即外因,具体是指那些诱发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外部原因或影响因素。
“据因”即内因,具体是指使人产生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动机。
所谓“主动聚集”是指参与或完成活动是一种自主性的行为,而不是被动或被迫的。
“人群活动”是针对大众的行为而言的。
“场所”是指城市建筑室内外的公共场所。
根据以上解释,可以界定城市风貌特色“人气场”的必备条件如下:(1)具有能够调动据因的诱因,这个诱因应该是具有特色的景象或者是便于活动的场地。
(2)诱因所调动的据因或心理动因应该是希望参与审美、休闲和旅游等活动。
(3)具有体验城市风貌特色强烈欲望的密集人群。
(4)应该是建筑室外的公共场所。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城市风貌特色的“人气场”:是以特色景象和便于活动的场地为诱因的主动聚集的高密度人群参与审美、休闲和旅游等活动的建筑室外公共场所。
应该说很多“人气场”都具有特色属性,但是必须明确并非所有的“人气场”都是有特色的,比如,球场是典型的“人气场”,但是我们不能够说球场具有特色,尽管不少的球场建筑很有特色,但是人们聚集在球场的据因不是因为建筑的特色而到球场来进行审美、休闲和旅游活动的,而是为了观看体育比赛,体育比赛是诱因。
然而,的确有不少“人气场”是以其具有的特色景象为诱因的,也有不少“人气场”是以其作为适宜的场地为诱因的。
不同的诱因就会导致不同类型的特色“人气场”。
4.1景象诱导型特色“人气场”所谓景象诱导型特色“人气场”是指以“场”的景象特色为诱因而形成的特色“人气场”。
这种特色“人气场”的特点是因为“场”的景象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从而吸引来此进行审美、休闲和旅游等活动的高密度人群。
在这种类型的“人气场”中,人的活动并不反映城市风貌特色。
这价标准,但实际操作中是离不开“评价”及其标准的,只是这个“评价”及其标准存在于人的“心”中而已。
这个“心”中的“评价”及其标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评价及其标准,如果用审美心理学的概念来解释,这个所谓的“心”就是“审美中介”,即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人在审美创造美时能动反映事物审美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知、意、情系统和各种心理形式组合、运动的结构系统”[1]。
城市风貌特色审美心理结构是建立审美对象—城市风貌特色和审美主体—人之间联系的中间环节。
基于这种联系的评价方式可谓是城市风貌特色审美评价方式,也可称为城市风貌特色直接评价方式。
审美评价主要是对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所进行的评价,审美评价的结论取决于审美中介或审美心理结构,由于审美中介或审美心理结构是因人而异的,因而它的变数较大,因此采用审美评价或直接评价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说评价的准确度会受到一定影响。
除了审美评价或直接评价方式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种逻辑评价方法。
所谓城市风貌特色逻辑评价方法是根据城市风貌特色所导致的必然现象来推断城市风貌特色的一种评价方法。
笔者认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人气”现象和城市风貌特色有着因果关系。
因此,笔者提出将“人气场”种类型的特色“人气场”较为普遍。
具有3 000年历史的古罗马城就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
多少世纪以来,古罗马的经典艺术和建筑风格成为先进国家效仿的对象,正因为此古罗马城形成了众多的“人气场”,下面仅列举三例便足以为证。
建造于18世纪的西班牙广场(大台阶)之所以成为“人气场”,其主要诱因是喷泉、138级阶梯和双钟楼教堂这些富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建筑和景观(图1)。
建造于18世纪中叶的幸运泉(许愿池)之所以成为“人气场”,其主要诱因是精美的富有神韵的特色艺术作品—海洋神群雕及清澈透明的自然特色景观—泉水(图2)。
卡比多(坎皮里奥)广场之所以成为“人气场”,其主要诱因是反映古罗马卫城历史和监狱历史文化的元老院、新宫和保管宫等(图3)。
4.2场地诱导型特色“人气场”所谓场地诱导型特色“人气场”是指便于活动的场地诱导高密度人群进行具有特色的风情活动而形成的特色“人气场”。
在这种类型的“人气场”中,景象并不反映城市风貌特色。
这种类型的“人气场”也很普遍。
例如,在城市广场和道路等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的各种具有特色的高密度人群活动所展现的就是一种城市风貌特色,如跳街舞、唱戏、下棋、打太极拳、饮茶等具有现代、民族和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图4,图5)。
4.3综合类型的特色“人气场”所谓综合类型的特色“人气场”是指景象诱导和场地诱导共同形成的特色“人气场”。
在这种类型的“人气场”中,人的活动及景象都在反映城市风貌特色,是一种理想的特色“人气场”类型。
德国柏林Sony中心是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既反映柏林现代都市景象又反映柏林现代生活风情特色的典型的综合类型的特色“人气场”。
首先,高密度人群聚集于此的诱因是由现代建筑围合而成的“场”及其环境景观特色,包括界定“场”的独特的建筑材料和色彩、形似富士山的个性鲜明的索拉膜棚顶、别具一格的中心水池和绿环等。
其次,高密度人群聚集于此的诱因是因高“人气”而营造出的一种浓郁的生活氛围。
最后,适宜的场地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前来进行各类有特色的风情活动(图6~图10)。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尽管我们不能够将“人气场”和城市风貌特色划等号,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将“人气场”作为评价城市风貌特色的一种参考依据或参量是符合逻辑的。
这种采用逻辑性评价参量进行评价的方法是对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对审美评价方法的一种补充。
用“人气场”来评价城市风貌特色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主要是针对“人气场”单元,按照城市风貌特色“人气场”的必备条件,对“人气场”是否具有特色及具有哪种类型的特色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城市风貌特色的评价结论。
定量评价主要是依据城市风貌特色“人气场”的数量对城市风貌特色进行评价。
很显然,城市风貌特色“人气场”的数量越多就表明城市的风貌特色越明显。
实际上这个定量评价方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定量评价,而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定量评价,或者说是一个模糊定量评价,其意义在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1]邱明正.审美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1993.[2]余柏椿.城镇特色资源先决论与评价方法[J]. 建筑学报,2003,(11).[3]余柏椿.略论城市特色审美结构及其非稳定性 [J].城市规划学刊,2007,(1).[作者简介]余柏椿,华中科技大学城市与景观设计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07-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