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12月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第533套)(语文)(2013.12)说明:(一)本试卷共五部分18小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所有答案必须写在规定的答题纸上。
(三)命题人:芗城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1.背诵默写(6分,每处1分)(1)____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2)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4)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轼《赤壁赋》)(5)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________。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15分)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
兄弟六人。
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
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
作.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
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
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
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
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
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卒.无所遇。
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
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为.寻兄至此。
”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
舂陵,今之.道州。
君入道州,定知消息。
”府君遂至道州。
彷徨访问,音尘不接。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
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
曰:“此吾乡之伞也。
”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
”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
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
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
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
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
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
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 (节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而曰作:站起 B.踪迹殆遍,卒.无所遇卒:最终 C.觉.而以为不祥觉:睡醒 D.以视.府君,爱恶顿殊视:看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 )(3分)A.①魂祈梦请卜之②踰十年不归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②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C.①见伞而心动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
然当他历尽艰辛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
C.作者认为,自古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1)吾兄,商也。
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
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3分)译文:(2)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
(3分)译文:(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江上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
(1)“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歌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红楼梦》中王夫人因为丫环金钏投井一事自悔,在屋中垂泪,宝钗安慰她去自杀的人也是糊涂之人,不为可惜,并说道:“姨娘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她还拿了自己刚做的两套衣服给王夫人为金钏做妆裹。
B. 北静王生日,贾赦贾政带着宝玉和贾琏去拜寿。
宝玉得到王爷的格外垂青,单独赐饭,还送他一块一模一样的“宝玉”。
回家与贾母闲话,说他的玉夜里发了红光,凤姐便说这是喜信。
宝玉不明白这话从何说起,因为他不知道今天家长们已经议定了他与宝钗的婚事。
(《红楼梦》)C.紫鹃为宝、黛的爱情操心、担心,谎说“林妹妹要回自己家里去了”,以此试探宝玉是否真心,结果宝玉信以为真,急得几乎疯狂。
深夜,黛玉、紫鹃都睡不着,好心的紫鹃劝黛玉对自己的终身大事要早拿主意。
(《红楼梦》)C. 第六十六回写柳湘莲说贾府“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如王熙凤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史云光逼婚,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害死两条人命。
(《红楼梦》)D. 晴雯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却仍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
宝玉不敢违抗母亲的命令,只能晚上找了个机会央求老婆子偷偷带他到晴雯家看望。
他见晴雯病势加重,枯瘦如柴,心疼不已。
最后晴雯将自己贴身穿的旧红绫袄和宝玉的袄儿交换了,宝玉方悲痛离去。
《红楼梦》E.抄检大观园前,王保善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说晴雯的坏话。
晴雯被王夫人叫,因像个“病西施”,而被断定是“狐媚子”。
抄检怡红院时,晴雯把箱子一倒,任凭抄检,还打了王保善家的—个耳光。
抄检过后,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抱屈而死。
《红楼梦》8.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1)\82回宝钗派一个婆子送蜜饯荔枝给黛玉,那婆子说“林姑娘和你们宝二爷是一对儿”,“这样好模样儿,除了宝玉,什么人擎受的起。
”婆子的话让黛玉辗转反侧,竟做了个噩梦,请简述“黛玉惊梦”的故事。
(2)\ 湘莲反不动身,拉下手绢,拭泪道:“我并不知是这等刚烈人!真真可敬!是我没福消受。
”选段中说的“刚烈人”是谁?因为什么事湘莲才会说出此话?请简述。
选第()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列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①后稷教民稼穑,树艺①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②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②子适卫,冉有仆③。
子曰:“庶④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注〕①树艺:种植。
②契:传说中商的始祖,曾任舜的司徒,掌管教化。
③仆:驾车。
④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1.以上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儒家什么样的为政观点?请简要概括。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对于“教化”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语段①具体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
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
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
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
“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
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
这就是经学。
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
清代重新回过头再注再疏。
后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
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
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
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
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
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他们抓住了《周易》。
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
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
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
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
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
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
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
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
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
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
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
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
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
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
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