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虞美人全国一等奖教案

虞美人全国一等奖教案

虞美人全国一等奖教案【篇一:虞美人全国一等奖教案】《虞美人》李煜【教学目标】1、吟咏诗韵,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2、感受词中复杂的愁绪,体会诗人愁之深远。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愁情。

【教学难点】品析诗人愁绪,感受愁之深远。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么一位昏庸无能的君王,年轻时沉迷酒色,面对形势紧迫的国家却只会每天与臣下设宴酣饮,整日忧愁悲歌。

他又是一位多愁善感、满腹愁情的词人,曾写下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后人称他为薄命君王、绝代词人。

他就是南唐李后主李煜。

我们曾于《相见欢》中感受到这位帝王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声声血泪写成的作品《虞美人》。

二、走近作者1、李煜(937—978),原名从嘉,字重光,五代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世称李后主,著名词人。

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2、作品风格:(1)前期,作为南唐的国君,他生活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描写宫廷享乐及男欢女爱,词风绮丽。

(2)后期,亡国后的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格调衰婉凄楚。

3、写作背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实际上如囚徒一般,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子。

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便赐酒将他毒死。

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三、咏诗韵1、全班齐读。

2、听录音范读。

13、作诵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1)划分节拍。

(2)找出诗眼:愁(3)把握基调:无限愁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的整体情感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诵读时语调要低沉,语速应缓慢,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整首词情绪的高潮。

“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要把这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

4、指名学生试读并点评。

(配乐)5、全班再次齐读,感受愁情。

四、品愁情词人的愁是无穷无尽的,那他在愁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思考词人究竟在愁什么?从词中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痛、离家之苦。

(对往事逝去不复返的哀叹、对于亡国的悲痛、对于离家千里之外的忧愁。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明确:对于往事的哀愁。

从背景中我们可知道,词人本是一国君王,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美好,有笙歌欢笑、锦衣玉食、美酒美人、尊严和自由,而这一切美好的时光都已经逝去了,如今自己却被囚禁于异国他乡,一切都回不到过去了,因此词人想到这里发出了哀愁。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呢?明确:“春花”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可是此时此刻的李煜却被囚禁在异乡,失去了自由,那么,对于一个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的亡国之君来说,哪里还能看到希望呢?因此看到这美好的景色,词人不是惬意反而更忧愁了。

“秋月”,月,总是那么敏感而多情,自古以来,多少离家的人,只能借千里明月遥寄相思。

此时此刻的李煜也一定在望月兴叹,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吧。

“何时了”,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春花秋月年年如期而至,可作为一个被囚禁在异国的亡国之君,这只意味着屈辱的日子也会如春花秋月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下去,因而这位被囚禁的亡国之君仰头问苍天:“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3)“往事知多少”,词人想起了哪些往事呢?明确: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笙歌欢笑、尊严、自由等。

2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 (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明确:亡国之痛。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明确:小楼东风故国月小楼:被困之所东风:东风即春风,预示着又一个春天来了,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而“我”却依然被困于此,失去了自由。

故国:故国已不在,皇帝的身份也不在了。

往事不堪回首,因此词人因亡国之痛而引发了愁情。

月:痛苦的往事不忍心想起,只有伤痛与悲哀。

看到明月便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自己已经回不去了,想到这里,词人的愁情便更加浓重了。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明确:青春、美好时光的逝去;物是人非的境况;身份的改变。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明确:雕栏玉砌、朱颜。

(3)雕栏玉砌指什么?(见注释,指南唐宫殿)朱颜又是指什么?(红颜。

)宫殿尚在,当年侍奉自己的宫女却红颜已老,青春不在。

正如李清照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但改的仅仅是朱颜吗?过去是君王,现在是囚犯,过去住的是宫殿,现在是小楼,身份一变,一切都变了,改的太多太多。

这一切都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因此词人对逝去不复返的往事发出了感慨哀叹。

小结(板书):春花秋月往事→ 往事之叹小楼东风故国→ 亡国之痛→ 愁雕栏玉砌朱颜→ 离家之苦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因为想起了美好的往事、已经灭亡的故国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词人在词的最后发出了对于愁的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本是抽象的,没有体积和重量的,在这里作者运用比喻,把满腔的愁绪比作一江春水,将抽象的情感用具体形象的春水表现出来。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也都爱把愁比作江水,如我们曾学过的诗人为何把愁比作江水?江水有什么特点?明确:江水的特点有:浩荡奔涌,奔流不息,连绵不尽,不舍昼夜,无尽无穷。

因此,把愁比作春水,显示出诗人内心积蓄已久的愁思如浩荡奔涌的江水一般释放出来,这愁又如江水不舍昼夜,奔流不息,无穷无尽。

可见诗人愁情之深远与深切。

3五、延伸拓展我们于这血泪之作中感受到了李后主的亡国思家之愁,在以往学过的作品中也曾感受过许多诗人的愁情,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学过哪些关于“愁”的诗句,或课外搜集的有关诗句也可,并说明它们的出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醉花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明月高楼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六、小结:因为悲痛的人生经历,诗人们把自己的满腹愁情均化作文字挥洒而出。

同样,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李煜便不会有如此深切的愁恨,也不可能写出这饱含血泪的作品,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绝笔之作,感受李后主深沉无尽的亡国愁恨。

七、欣赏歌曲《虞美人》,感情升华。

八、背诵全诗。

4【篇二:虞美人全国一等奖教案】生:老师好!师: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人:他立志要做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或者做一名满腹经纶的高人隐士,可是造化弄人,这个风流才子却做了人君。

他的治国,乏善可陈;他的词章,却每臻绝唱,被后世誉为“天籁之音” 。

这个人,就是李后主。

李煜,丰神隽逸,魂系诗书,仙品一般的人物,却被命运之掌推上乱世的前台。

富贵云烟,一梦黄粱,原只是红尘的一段误会,种种旖旎不过虚假幻象。

可怜绝代才子,遂成薄命君王,终究避免不了末世覆亡的沉浊命运。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流传千古的《虞美人》去感受他内心深处的冰火两重天的世界。

(播放《虞美人》的乐曲)(教师板书)生:传说楚汉相争时期的西楚霸王项羽有一个宠姬叫虞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诗交代给一名同学)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虞姬拔剑自刎。

师: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虞美人。

(教师补充这一句)所以这个词牌浸透了项羽和虞姬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了解了这个曾今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也有柔情百转的一面。

其实在每片叶子的背后都能找到阳光的美丽,在每个词牌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所以词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凝聚,情感的浓缩。

所以老师今天布置一个特别的任务,那就是寻找到你最喜欢的词牌背后的美丽,我们明天交流。

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是不愿错过,面对这样一个唯美的背景,许多名家骚客都曾填写过这个词牌,但将这种美丽升华到象牙塔的顶峰的当属李煜的《虞美人》。

师:首先我们通过诵读来品味诗人穿越千年的生命绝唱。

(学生配乐自由朗诵诗文。

)师:在诵读的过程中,你感觉这首词传达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生甲:是沉重的,就像在内心深处积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块,让人窒息。

生乙:是无奈的,应该是在词人的内心世界有着万般的委屈,无法释怀。

生丙:是痛苦的,就像一个人在触及心灵深处的创伤让自己在阵痛之余,获得一种解脱。

生丁:是淋漓尽致的,我觉得倒像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突然找到了自己倾泻的方向,瞬间奔涌而出。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词。

大家认真听,评价一下他的诵读情况。

(一名男同学朗读作品)生甲:我评价一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一句是诗人诘问苍天,也是抒发自己浓烈的感情,所以句声要强。

“何时了”是情绪的核心词,所以语速放慢。

后句从现实转入回忆,思绪渐行渐远,所以声音渐弱。

我觉得他把握的节奏比较好。

(有一名男同学朗读词作)生乙:我说一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句叙事,后句抒情。

所以当以平淡的语调读出,语速要慢。

“昨夜”后停顿延长,“又”重读,后一句要把三个词组的诵读节奏分开。

生丙:我评价一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是通过自问自答来直抒胸臆,是整首词的高潮。

形容愁之多愁之深的“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师:那你能给大家范读一下吗?(生深情诵读,赢得掌声)生丁:“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抒发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

抒情的重心在后句,尤其是“朱颜改”三个字,应放慢语速,加强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大。

师:这首词整体的情感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

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有诘问,有自问。

诵读时语调要低沉、慢速,要读出那穿越千年的沉重叹息。

最后谁再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诵读)师:品读是诗词情感外化的一种方式,要想准确把握节奏、音调和感情的起伏变化,必须走进诗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悲苦,用我心贴近诗人之心,你就能做诗人的知心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