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社会


人的价值
从人和人类的整体这个高度来思考 人的价值,首先得到的结论是:一切价 值都是人的价值。这是由价值的主体性 所决定了的。这个结论是指,人是价值 的主体,一切价值都同人相联系。这样 讲人的价值,只是表明了价值的属人性 质,并未涉及人本身的价值。这是就人 与价值的关系而言的。
就价值本身而言,价值作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态,其 客体可分为两大类,即人和物。这里的“物”,是指 人以外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事物和精神的事物。 因此,价值可以首先划分为人的价值和事物的价值。 自在的自然事物不是一种为人的存在,不具有满足人 作为人的需要的价值属性。只有通过人的能动的创造 活动,才赋予了物以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的意义。 因此,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实质上 是人创造价值的活动具有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功能, 物对人的意义实质上是人的活动
走进他人
整个世界并不是由一个自我构成的,而有一 个比“自我”多得多的其他存在。其实,“走出 自我”的另一面便是“走进他人”。因此,这是 自我认识的第二个维度。 走进他人,并不意味着丧失个性。 承认具有 个性差异个体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自我的个性是 绝对独特的,自我是孤立的。把人已相关性作为 自我认识与发展的前提,这种思维方式与传统对 现代人过度强调以自我为半径和尺度去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无疑更符合真实生活的本质与逻辑。 所以"走进他人"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才能更 全面地完善个性。
人只有在社会中,并且只有通过社会 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为社会奉献,为人类造福,不仅不是同 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互不相容,而 且正是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根本 途径。
本章复习题
• 1.谈谈自我、人我、物我的三重关系? • 2.谈谈你对个人价值的认识? • 3.简单阐述你对于“个人与社会”这一 节学习的看法?
人与社会
计科1001


• 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 交往,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国家的交互 作用,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能否正确 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的重要 课题之一。大学生只有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 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集体主义和爱国 主义的基本内涵,履行对祖国、对社会的崇高 义务,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实现自身的价 值
• 拓展阅读:
曼海特 《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 乔治.米德 《心灵、自我与社会》
物我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一,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 第二,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第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社会的自我、人我、物我三个维度
• 自我身心关系(人与自我) • 人我关系(人与他人) 和谐 • 物我关系(人与自然) • —— 走出自我、走进他人、走向社会
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
对人自身的意义。通过创造物的价值满足自 己的需要,是人满足自己需要的特殊方式,这 种特殊方式显示了人本身的价值。人的价值即 人对人自身的意义,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 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全面的,也是 历史地发展的。这是人类的基本的生存方式, 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可见,人的价值是一种 创造价值的价值,又是一切价值中的最高价值。 这是人的根本价值。
• 客观地解剖自己、要走出自卑、自欺的误区。 a)、 自卑的误区:一是先天条件的直观缺陷;二是在 力图改变现状的努力中达不到理想的状态而对自 己素质,能力等产生怀疑;三是在与他人比较中 由于比较方法的错位所致。 b)、自欺,有以下几 种自欺情形: 一是驱除;二是投射;三是合理化。 当人在自欺状态下确立自我意识,其结果必然是 不真实的,这种自我解剖是不彻底的,甚至是有 害的。 • 客观地解剖自己,要树立自尊与自信。 自尊与自 信是一个人对自己概括化的肯定态度和体验。自 负实际上是对生无的无知,会使自我陷入更大的 被动和盲目性。
• 走进他人,要掌握两个武器:欣赏与批判。 a)、"欣赏"是走进他人心门的钥匙。欣赏别 人就是看到别人的长处、优点、以善意去挖 掘别人的可爱之处。同时要防范不良的心态 就是嫉妒。 "嫉妒"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意识 和情感,是一种对待他人的成就、名望、优 点或优越地位等不友好的甚至是敌视的情感。 嫉妒心越重,越表明他的自卑和无能。 b)、 "批判"是走进他人的深刻体验。是在欣赏别 人的同时,发现自己成长的新契机。在批判 的过程中,切忌简单模仿。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人的价值问题同人的本质问题紧密相关。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的论断,是对人自身进行哲学反思的基 本结论,又成为考察人自身一切问题的方法论。 它指明,人的问题在实质上只是人和社会的关 系问题,因而也就必须从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去 考察人的一切问题。所谓人的价值就是人在社 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它是人的社会关系的 一个重要方面。人的价值同样具有社会性,并 且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得到实现
人的价值各种各样,集中起来不过两种:“为我”的 价值和“为他”的价值。这是人的价值的两大指标, 是衡量标志人的存在、活动的意义的两把尺子。人是 任何价值的主体,但人也可以成为价值的客体,而且, 人还可以构成自我主客体关系。 如果一个人,或一个人群共同体,他所提供的价 值是满足他自己的需要,那么这种价值就是他的“为 我”价值。“为我”是指自己既是价值客体,又是价 值主体的情况。这种类型的价值,也称为“人的自我 价值”。
一个活生生的个人,就是一个社会生命的个体。他既 有自然性质的形体和寿命,又有社会性质的存在方式 和关系特征。个人一生的价值,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他对他人、社会的意义,和他对自己的意义,即“个 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社会价值”。 个人的价值。个人的价值,是人们通常关注得最 迫切、最直接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同人的价值,其根 本道理是相同的。但是具体到个人身上,人的价值则 表现出更直接、更复杂、也更多样化的特点。
走向社会
第一, 要在认识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寻 找自我的位置。 第二, 要在认识社会发展的主流中调整 充实自己。 第三, 在社会之纬中认识自我,必须学 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 想方 法去辨析自我与社会。
• 3,物我关系:重点强调两个内容。 (1)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人 与自然的斗争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2)人与生产、生活 资料的关系,特别是人与金钱的关 系,主张物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 物所役,批判商品拜物教和人的物 化
• 2、人我关系:即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 体的关系。关键是,在维护个人正当利益 的前提下,要在道德与法律的框架下建构 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防止两个误区,一 是只强调集体的至高无尚而否定个人价值; 二是以个人权利为借口无条件压倒集体需 要。个人与他人、集体的矛盾如何解决: 损人不利己,损人利己,利己不损人,利 己利人,损己利人。结论:和谐关系,利 益的博弈与均衡。
把握个人的价值的几个要点: 1)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都包含 占有和奉献两个方面。 2)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不能、也不应由 别人来代替的。 3)不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就不能保证 和扩大个人的社会价值。
人是社会的人,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离不开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真正的自我实现应 是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如果无视 社会的需要,不顾现实的条件,以个人为本位, 一味地追求“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那 么,这样的价值目标非但实现不了,而且追求 这种价值目标的行为还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 益,成为一种负价值
自我、人我、物我的三重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人与社会关系的三个维度
• 1,自我关系:重点强调人对于自身 命运的责任和能力,善待自我,珍 惜生命,保持身心健康,追求完善 人格,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走出自己
自我解剖中认识自己。 客观地解剖自 己,要对作为特定个体的非选择性和可选 择性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人生的非选择性 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是一定社会 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第二,在某种意义上, 人是自然生物遗传的结果。第三,人还可 能承受各种意外。 然而人并不是先天规定 性的奴隶。人有能力决定自己在一定的"先 天"条件干什么,不干什么或怎样干,并力 图改变先天不足,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 社会离不开个人; • 个人离不开社会; • 个人对社会具有能动性;
• 个人代替不了社会,社会现人生价值的 基础。 2、人的个性发展应 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 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人们常说“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 水”。这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什 么关系?
如果一个人或一个人群共同体,他所提 供的价值是满足自己以外的他人和社会 的需要,那么这种价值就是他的“为他” 价值。“为他”是指自己是价值客体, 自己以外的人是价值主体。这种满足自 己以外人的需要的价值,也可以统称为 “人的社会价值”。因为这正是社会和 他人评价具体人的价值的根据。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概 括,对除了人类整体以外的任何层次的 人的价值来说,都是成立的。因此,一 般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人的价值 中主要表现为人自身的目的性和工具性 的关系,那么,目的和工具(手段)的 关系也就成为人的价值中基本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