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长江泥沙公报CHANGJIANG SEDIMENT BULLETIN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单击自动停止一、概述本期泥沙公报发布长江流域干、支流以及洞庭湖、鄱阳湖水系若干主要水文控制站(分布情况见图1)2002年水沙特征值及径流量、输沙量的逐月分布,并将2002年的特征值与多年平均值及上年度值进行比较。
新增加水文控制站还发布多年水沙统计值。
同时介绍了重庆市主城区河段、上荆江突起洲河段、长江口南支河段的冲淤变化。
重要泥沙事件包括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长江中下游干堤建设、上荆江突起洲河段文村夹段崩岸、长江河道采沙管理以及长江口河段河道观测。
2002年长江的泥沙输移量和年平均含沙量与多年均值比较,明显偏少。
其中长江上游总体上表现为平水(略偏少)少沙,干流主要站的年径流量除屏山站偏多5%之外,其他站偏少10%左右,但输沙量偏少明显,寸滩和宜昌站年输沙量偏少55%;长江中下游总体上为丰水(略偏多)少沙,汉口、大通站的年径流量偏多近10%,但输沙量偏少40%左右。
长江干流各站年平均含沙量均比多年均值偏小,其中寸滩以下各站偏小43%~49%。
从各大支流来水、来沙情况看,除个别站的年输沙量略偏多外,其余各大支流的来沙均比多年平均值偏少。
长江上游岷江、嘉陵江的来水、来沙均偏少明显,高场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分别比多年均值偏少24%和69%,北碚站分别少37%和90%;乌江武隆站年径流量偏多11%,但年输沙量仍偏少42%。
长江中游汉江的来水、来沙偏少非常明显,皇庄站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分别偏少42%和95%。
洞庭湖、鄱阳湖水系的来水量与多年平均比较明显偏多,其中沅江、资水、湘江以及赣江的来水量偏多31~52%;但从统计的这两湖水系6条支流把口站的年输沙量来看,除湘江湘潭站偏多12%之外,其余5站均偏少明显,其中澧水石门站、信江梅港站、沅江桃源站偏少50%以上。
重庆市主城区河段总体呈现汛期淤积,汛末和汛后冲刷,年内基本上保持冲淤平衡的规律。
上荆江突起洲河段1996~2001年以冲刷为主,累计冲刷量0.20亿立方米。
长江口南支河段2001~2002年累计淤积量0.36亿立方米。
二、径流量与沙量(一)径流量与沙量的历年变化长江干流屏山、寸滩、宜昌、汉口、大通五站多年实测水、沙量统计值见表1,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历年变化见图2(a)~2(e)。
表1 长江干流五站多年实测水沙统计值方米)最大年径流量(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亿吨)最大年输沙量(亿吨)最小年输沙量(亿吨)2.550(1956-2000)5.010(1974)1.260(1975)4.18(1950-2000)7.13(1981)1.90(1994)5.010(1950-2000)7.540(1954)2.100(1994)4.040(1954-2000)5.790(1964)2.330(1994)4.330(1950-2000)6.780(1964)2.390(1994)平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最大年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最小年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1.76(1956-2000)2.89(1997)1.06(1975)1.23(1950-2000)1.80(1956)0.72(1994)1.14(1950-2000)1.65(1981)0.610(1994)0.573(1954-2000)0.772(1966)0.264(1954)0.486(1950-2000)0.697(1963)0.280(1994)多年平均中值粒径(毫米)最大年0.031(1975-2000)0.063(1978)0.013(1988)0.027(1955-2000)0.058(1958)0.007(1997)0.022(1959-2000)0.050(1961)0.006(1994)0.018(1987-2000)0.039(1960)0.007(1991)0.017(1976-2000)0.042(1983)0.008(1993)注:括号内数字为实测年份。
洞庭湖水系湘潭、桃江、桃源、石门,鄱阳湖水系外洲、梅港六站多年水沙统计值见表2,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历年变化见图3(a)~3(f)。
表2 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六站多年水沙统计值最小年径流量(亿立方米)(1963) (1963) (1985) (1992) (1963) (1963)多年平均输沙量(亿吨)最大年输沙量(亿吨)最小年输沙量(亿吨)0.103(1953-2000)0.295(1954)0.0269(1963)0.0227(1953-2000)0.150(1954)0.0023(2000)0.120(1952-2000)0.321(1969)0.0091(1997)0.0605(1953-2000)0.223(1980)0.0007(2001)0.0976(1956-2000)0.186(1961)0.0222(1963)0.0229(1955-2000)0.501(1973)0.0067(2001)多年平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最大年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最小年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0.157(1953-2000)0.338(1954)0.069(1991)0.098(1953-2000)0.403(1954)0.010(2000)0.184(1952-2000)0.400(1969)0.015(1997)0.404(1953-2000)0.890(1980)0.007(2001)0.144(1956-2000)0.224(1968)0.041(2000)0.126(1955-2000)0.197(1967)0.039(2001)多年平均中值粒径(毫米)最大年均中值粒径(毫米)最小年均中值粒径(毫米)0.019(1963-2000)0.037(1989)0.010(1973)0.039(1964-2000)0.062(1978)0.013(1964)0.014(1965-2000)0.025(1973)0.006(1998)0.017(1963-2000)0.036(1968)0.008(1994)0.054(1967-2000)0.080(2000)0.036(1994)0.014(1974-2000)0.048(1963)0.006(1986) 注:括号内数字为年份。
以上资料表明,各站水量与沙量的年际变化基本保持一致,但沙量变幅大于水量变幅。
多年实测水沙资料表明,长江干流各站年径流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寸滩以下干流各站的年输沙量有所减少。
洞庭湖水系湘潭、桃江、桃源、石门四站水量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湘潭、桃江、桃源三站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水量比80年代大。
湘潭、石门二站沙量总的变化略有减少;桃江、桃源二站自上游先后于1962年、1995年分别建成柘溪、五强溪水库后,沙量较建库前明显减小。
鄱阳湖水系赣江外洲站、信江梅港站水量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水量比80年代有所增大;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外洲、梅港站沙量略呈减少的趋势。
(二) 2002年实测水沙特征值2002年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特征值见表3,径流量、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及2001年实测值的对比见图4、图5。
表3 2002年长江干流七站实测水沙特征值2002年长江干流主要控制站年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屏山、汉口、大通三站分别偏大5%、8%、10%,朱沱、寸滩、宜昌、沙市四站分别偏小10%、14%、10%、7%;与上年度比较,屏山、朱沱、寸滩、宜昌、沙市五站分别偏小14%、18%、14%、5%、5%,汉口、大通二站分别偏大17%、20%。
年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全部偏小,其中寸滩、宜昌二站均偏小55%;与上年度比较,除大通站基本持平外,其余各站偏小15%~35%。
年平均含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全部偏小,其中寸滩以下各站偏小43%~49%;与上年度比较,各站偏小11%~29%。
长江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各水文控制站2002年实测水沙特征值见表4。
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2年径流量、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及2001年实测值对比见图6、图7。
表4 2002年长江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特征值2002年长江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年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武隆、城陵矶、湖口三站偏大,其余各站均偏小;与上年度比较,高场、北碚、新江口、沙道观、皇庄五站偏小,武隆、藕池管、藕池康、城陵矶、湖口五站偏大,弥陀寺站持平。
年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除湖口站外,全部偏小;与上年度比较,高场、北碚、新江口、沙道观、弥陀寺五站偏小,武隆、藕池管、藕池康、城陵矶、湖口五站偏大,皇庄站基本持平。
洞庭湖水系湘潭、桃江、桃源、石门及鄱阳湖水系外洲、梅港六站2002实测水沙特征值见表5,径流量、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及2001年值对比见图8、图9。
表5 2002年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特征值2002年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主要水文控制站年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各站偏大18%~52%;与上年度比较,各站偏大26%~91%。
年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湘潭站偏大12%,其它各站偏小35%~78%;与上年度比较,各站均偏大47%以上。
(三)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年内变化长江干流屏山、朱沱、寸滩、宜昌、沙市、汉口、大通七个水文控制站2002年逐月径流量、输沙量的变化见图10(a)~10(g)。
各站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均分别占全年的72%、85%以上。
长江部分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主要水文控制站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见图11(a)~11(d)。
各站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分别占全年的66%、88%以上,其中高场、北碚二站5~10月的输沙量占年输沙量的98%。
洞庭湖水系湘江、沅江,鄱阳湖水系赣江水文控制站2002年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见图12(a)~12(c)。
湘江湘潭、沅江桃源站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8月;二站输沙量年内变化与径流量变化相应,5~8月的输沙量分别占年输沙量的80%、96%。
赣江外洲站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输沙量主要集中在4~6月,占年输沙量的69%。
三、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一)川江重庆市主城区河段1、河段概况及演变基本规律重庆市主城区河段是指自长江上游干流大渡口至铜锣峡出口、支流嘉陵江井口至朝天门,长约60公里,将处于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
重庆市主城区河段属长江上游山区性河道,在平面上呈连续弯曲的河道形态(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