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

论儒道互补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 即儒家以道家为因, 道家以儒家为果, 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所以, 中国哲学在总体上是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 西方哲学在总体上是理想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的。

儒道两家的八大差异和儒道互补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具有六大现代价值。

儒道互补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

儒道互补哲学经受住了佛学的冲击和考验, 还能在西学的冲击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吗? 回答这个问题, 就要看儒道互补哲学的理论结构是什么, 其现代功能、价值和意义究竟如何。

以秩序和自由对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的功能协调为切入点, 对儒家重伦理重政治的秩序功能、道家重哲理重超越的自由活力进行论证, 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切入点。

为此, 我们必须先界定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哲学。

而说明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也就是在说明儒、道两家在秩序和自由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及现代化事业的价值贡献。

秩序和自由,本质上都是自明性的、普适性的。

一、中国哲学的十大特点与西方哲学的二元、他因、空间性的设定不同, 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是一元、自因、时间性的哲学。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 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思维方式却是典型的哲学问题。

(一)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相互依存的, 任一事物都不仅以类的方式, 而且以仁!性的( .论语#)和物固相累, 二类相召! ( .庄子. 山木# )的方式共生、共在。

这种统一、和谐、共生、共在的世界观, 不承认世界之外的亚里士多德式动力推进和目的牵引, 而是一个无限而永恒的自因、自动的一重化时间过程性动态世界。

(二)这种动态性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 其中的类与个体不以自然数集合的方式组合成某种机械性的结构, 而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 ( .易传. 系辞# )的五行!相生、相克方式, 进行着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

在这个世界中, 部分和整体互渗, 整中有分,分中有总。

这里的总, 不仅包括经验的物质世界, 也包括它背后的可知、不可知原因, 形上世界和形下世界之间具有一定的有机性、整合性、全息性。

(三)经验的现象世界, 存在着被称之为阴阳!、两仪!的对立力量。

在逻辑上可对应于科学的波粒二象互补性的当代科学世界观。

世界的两种力量处于永恒的动态平衡之中, 以相互补充的方式主宰着这个世界。

于是, 世界虽然充满着矛盾, 却不会因此而崩溃, 它将一如既往地维持着循环往复的秩序和总的和谐。

(四)这个世界的运动变化是一个自明的本然的事实,没必要寻求它背后的第一因!或第一推动!。

世界上各类、各个体事物相互为因, 形成因果网。

既没有物理学上的以太, 也不需要心灵上的以太, 万物静观皆自得!。

(五)世界不为人而存在, 人也不是为了神而存在。

人依靠外物生存, 能维持生存的我们视之为有用, 趋利避害、趋福避祸、趋乐避苦、好逸恶劳, 选择有用物以自存是人的本能。

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 .庄子. 德充符# ), 在美学性感恩中生活并享受生活。

人是幸运的存在, 这存在是自足的。

(六)人与世界(自我、社会、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是一种广义的伦理性关系。

对这种伦理关系背后的原因进行无限的追问是一种愚蠢。

因为, 这个世界在最终的意义上是没有答案的, 它的答案就是它的存在本身。

时间能解决所有问题, 时间就是上帝。

在时间的大化流行中, 一切问题在早晚要报!的信念中都将各得其所。

(七)中国的儒、道哲学有把一切问题都推给时间来解决的思想倾向。

我们不仅相信时间会再来!, 而且相信明天会更好。

对未来的乐观信念和在乐观的信念中追求幸福生活, 是我们这个民族积极向上的基本动力。

具体表现在儒家对后代的教育和各种各样的望子成龙心态上, 也表现在道家追求长生久世的教义之中。

甚至于它也表现为皇帝家庭的长治久安。

对于过去, 三皇五帝、尧舜禅让是儒家的理想时代, 小国寡民、建德之世、至德之国、混沌之帝的时代是道家的理想时代。

(八)中西哲学的时.. 空区分是相对的, 就像西方人也不得不被时间拽着走一样, 中国人也不得不生活在空间中。

乐观地说, 我们相信时间会再来, 相信明天会更好!; 悲观地说, 我们也和欧美人一样, 都是时.. 空连续区的囚徒!。

这是人类的宿命: 时.. 空, 这是我们永远也突不破的界限, 不仅是时、空的界限, 更是文化的界限。

人人都会死, 代代都会生。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九)中国儒、道哲学虽然不注重逻辑本身的建构,却仍然执持着逻辑的有之不必然, 无之必不然!信念。

有了道理上的逻辑, 世界并不会按照逻辑而存在; 没有道理上的逻辑, 人也不会不能活, 事也未必做不成。

生活虽不必遵循逻辑, 文化却无法违反逻辑。

事实上, 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完全违背逻辑, 中国文化并不在任何意义上有所例外。

(十)境界的提升是中国儒、道哲学的巨大功能, 即无用之大用!。

在这样一种哲学境界中, 大量的精英阶层可以有效地排除一神论宗教的诱惑, 走向价值和意义多元信仰的并存、共生状态。

对生死问题执持生吾顺事, 殁吾宁也!的儒家立场或采取忘却性的道家态度, 都是中国人面对生死等终极关怀问题所采取的基本态度。

二、儒道两家的八大差异儒、道两家在许多基本的自我、人生、社会、自然问题上, 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上都有着如下的重大区别:(一)儒家强调社会生活的秩序性, 他们关注家国,强调群体的和谐和有序。

道家重视个体生活的自由, 他们重视个体的身心健康, 关注人的内在心理感觉和受用。

儒家强调秩序, 仍然有自己的自由生存; 道家强调自由, 却仍然有自己的自然秩序。

儒、道两家在群体和个体的关注上各有自己的侧重, 这使得他们不得不以相互补充的形式和谐共生。

道家强调个体性存在, 儒家强调群体性有序。

道家智慧当然离不开儒家精神, 儒家精神却也离不开道家的智慧。

成功人士都是在儒家精神和道家智慧的共同性互补互动中, 才达至了自己的成功境界。

儒家群体的凝聚力很大, 道家个体的活力很大,于此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景观。

这是儒道互补的第一层意义: 儒家宗法主义和道家自然主义。

(二)儒家思想是角色本位的, 他要求每个人都顺性守分, 道德教化既是儒家实现传统社会有序化的基本方式, 也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基本责任伦理观念出发点。

道家思想是生存主体的, 希望每个人都能率性( 情欲! )求真( 法天贵真! )。

在激烈竞争的当代国际大家庭中, 道家思想是当代中国人迎接欧美思潮挑战的主要传统资源和实际生存状态。

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于是在操作平台上获得了自己的第二层意义: 儒家角色主义和道家自由主义。

(三)儒家强调仁道, 人际关系之道; 道家关注自性, 个体感受之性。

儒家因此获得了他们的核心观念“人”、“己”; 道家也因此恪守着自己的自然本性, 不把自己放在儒家的人己结构之中。

血缘伦理关系是儒家组建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对现代商业型公共性人际关系有一定的排拒性。

但是, 强调自由的道家思想却又在无为而治的政治学意义上, 为重组中国现代化的公共生活, 提供了足够的社会人际空间。

重视情感的自我感受是道家的基本价值向度, 这对当代社会私人领域, 特别是超越祈向的生存方式建构, 具有重大的价值参照性, 而儒家的血缘伦理规范也将对当代中国人的私人生活领域有着巨大的团队贡献。

(四)儒家的天职是伦理.. 政治, 道家的追求是哲理.. 超越。

从伦理到政治是中国传统组建社会生活的基本向度, 儒家的这种类比原则虽然并不遵循逻辑, 却在传统的中华法系中采用祖先崇拜的方式充当着某种宪政精神。

这种宪政精神的宣言是: 人都是父母生的。

道家的玄思默想, 思考的是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 道家的天地崇拜从而为儒家祖宗崇拜性宪政精神提供宇宙论范型。

道家的这种思考由于得到了当代科学的佐证而获得了相当新颖的现代秉赋, 这在表层上表现为生态哲学, 深层次上却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后现代的世界观念。

这就是前现代的道家观念与后现代的西方存在主义有着如此多的共性的真正原因。

(五)就现代观念而言, 道家追求真理而儒家维护正义。

儒家精神和道家智慧的此消彼长构成了中国文化形态五彩缤纷的主调和变奏。

庄子的美学性哲学和孔子的血缘性伦理学因此也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性文化表征。

庄子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是中华文明的基本动力和活力之源, 批判是一种解毒剂。

这不仅表现在对人生境界的提升上, 表现在自由对秩序的校正上, 也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真理对正义的校正上, 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探索、思考之上。

(六)儒家宗法主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表现为一种将所有人都视为自然社会分工中的一个角色的角色主义正名教化过程, 礼教因此不仅作为一种传统国家的意识形态被长期奉为国教, 并且是中国人组构大范围社会生活的现代责任伦理基础。

通过逻辑严密的分析, 我们认为, 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中, 子!之角色不同于别的角色, 子!是天命性的, 因此也就是自然性的。

在存在论逻辑意义上, 子!全等于人!, 即所有的子!都是人!。

儒家的把人当%子& 看!和道家的把人当人看!从而成为儒道互补的逻辑起点。

从人人都要尽子!道出发, 要求人人都尽自己的性分!, 一种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就会形成。

(七)道家自然主义在观念形态上可以包括儒家的宗法主义观念, 儒家思想的理论结构因此可以说是道家自然主义的一种人间存在形式。

道家的自然主义在历史的演进中表现为老子的原始自然主义, 庄子的多元自然主义, 魏晋玄学中的彻底自然主义, 宋明理学中的普遍自然主义, 明末清初汉学家们的行为自然主义五种理论形态。

宋明以来, 在表层的意识形态越来越儒家化的同时, 儒家理论的内在理路却是越来越道家化, 即越来越自然主义化, 越来越具有更多的自由主义秉赋。

上层的集权专制和下层的一盘散沙! (孙中山语, 自由的负面表述)在传统社会晚期, 越来越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两极分化。

在上层高唱儒家经典并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取士范本的同时, 下层民众越来越信奉一种更加道家化的思想观念, 进入一种泛神论信仰世界, 生活在法家化的小农齐民社会之中。

这种社会结构被黄仁宇称之为潜水艇或三明治式夹心面包!。

(八)从地缘因素和历史渊源上思考儒道两家产生、形成的根源, 王国维及.中庸#中的北儒南道思想和商、周之际的巨大变革, 可以说是儒、道两家产生的地理、历史性土壤。

在儒、道思想产生的初期阶段, 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北方的天候地缘的产物, 道家思想却可以说是中国南方的天候地缘的产物。

以秦岭淮河为界, 北方文化在先秦乃至后世一直饱受西北山林游牧民族的袭扰, 从而迫使北中国学人都特别注重政治.. 军事方面的思考; 南方物产丰富, 湖泊山岭之间相对独立, 对形成道家式小国寡民的自治!思想形态, 有一种地理上的支撑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