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专题探讨
北京丰台二中张海岩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亓东军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第二单元中的一节课。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本单元经典原文《论语》十则和《老子》五章的基础上,通过儒道两家学说比较,从而对儒道两家基本思想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儒道互补”是本单元的单元题目。
由于种种原因,儒道两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
它们存在差异又相互制衡,为人生提供多样选择。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后续力。
“儒道互补”让人们儒道兼修,互补为用,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同时,又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精神空间。
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
“儒道互补”也将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
可以说,选择“儒道互补”这个专题,既可以进一步认识儒道两家思想,更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人生的教益。
了解了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我将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为:了解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儒道互补”的人生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课本、高中必修及这册选修课本中共选《论语》十七则,高二的学生通过这十七则《论语》的学习,已经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了解。
但学生们对道家思想的了解甚少,只停留在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上。
学生学习了《老子》五章后,多数学生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对道家学说的关键概念的表面理解上。
由此,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借用丰厚的历史资料和鲜活的生活体验,进一步理解儒道两家思想。
同时,“儒道互补”是一个很宽泛的课题,它涉及思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
有些问题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仍未达成共识。
它字面上理解很简单,但
仅了解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便流于空泛。
教材中编选的《论语》十则、《老子》五章相对比较零散,学生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研究角度,将零散的信息点进行整合、比较,从而了解儒道差异、理解“儒道互补”。
因此,学生理解什么是“儒道互补”,儒道如何构成“互补”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选定
根据重、难点的设定,制定教学方法如下:
1、立足文本,选取恰当的研究角度
2、合作探究,比较儒道两家思想异同
3、补充拓展,丰富学生们的感性体验
4、古为今用,引导学生传承儒道文化
教案
课后反思
一、对专题式教学的一点体会
上学期末,市教科院继教研中心中语室刘宇新主任第一次给我们指导这节课时,他曾生动地打了一个比方: “专题不是一整块豆腐,但它是一块豆腐干”。
由此,我悟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学生在研读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面面精深。
我们课堂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对文化经典形成初步认识,学会研读文化经典的方法,以利于学生日后进一步研读这些经典。
在这节课备课过程中,我发现:就我而言,儒、道两家文化如同“全牛”,我们的专题研究可能只是一块“牛肉干”。
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在“目中览全牛”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易于学生理解和探讨的研究角度,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化繁为简,将诺大的“全牛”提炼、浓缩为一块“牛肉干”,让学生从中品味经典的美味。
今天我讲的“儒道互补”这节课中谈到“儒家是在做加法,道家是在做减法”。
其实这也是我在这次备课中的深刻体会。
关于“儒道的差异”这一问题,我查阅很多资料,将许多的观点进行归类,由若干条变成七条,由七条变成四条,又由
四条变为两条……有时刚备完的一次课,自己颇为得意,但试讲时依然难以顺理成章。
我想了很多办法,又增加了一些环节设计,试讲效果依然不佳,学生们的探讨总是与我备课时的设想偏差很大,导致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衔接不畅。
最后一次试讲依然没有找到出路,急得我还哭了一鼻子。
是丰台教育学院教研员亓东军老师的点拨让我豁然开朗。
我们简化了一些环节,思路流畅了许多。
由此我悟到,语文课,尤其是《中国经典文化研读》这样高难度的选修课,老师在备课中要做“加法”,加强自己对教授内容和相关资料的把握。
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则要做“减法”,简化教学环节,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刻。
5月14日北京市教科院继教研中心王云峰主任亲临现场,对我们的课做了点评。
他说:“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
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先前的教学设计为什么总是“做加法”。
那是因为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儒道差异”“儒道互补”,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寻着教师的思维路线,得出教师预设的结论。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失败的。
正如王云峰主任所说,教师的教学设计每一环节都要考虑到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尤其像这样开放性较强的“专题式教学”,要将选择的权利、思考的权利、评价的权利还给课堂的主人――学生。
二、本次“专题式教学”中的方法总结
方法(一)立足文本,选取恰当的研究角度。
儒道互补,是以两家学说的差异为前提的,儒道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
中学课堂,不可能一一涉及,这节课力求立足教材中的《论语》十则、《老子》五章,寻找到恰当的研究角度,对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进行比较,认识儒道两家的异同。
为了找到一个恰当而易于学生理解的研究角度,在学生学习了《论语》十则、《老子》五章之后,我对学生做了初步的调查,“你认为儒道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很多学生都发现了《论语》中多次出现“君子”,《老子》中多次出现“圣人”,这其中代表着儒道两家不同的人格追求,而这人格追求背后透射着儒道两家的基本主张。
因此我把教学目标之一确定为:通过《论语》中“君子”与《老子》中“圣人”比较,了解儒家、道家的基本思想。
这节课证实:这个研究角度便于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儒、道两家的著作中找到一个适当的小切口,从而对该专题做切实可行的研究。
方法(二)合作探究,勾连相关的知识体系。
选修课有别于必修课,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
要侧重于实际应用、侧重于鉴赏陶冶、侧重于探索研究。
这节课以《论语》十则、《老子》五章为中心,勾连了先秦时期的时代背景,勾连了儒道两家主张的异同,勾连了初中课本和高中必修课中的苏轼的词及生平,勾连了学生熟悉的古代文人和作品,勾连了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力求通过相关知识的勾连,既让学生回顾、夯实已有的知识,又为他们打开学习思路,把探讨研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方法(三)补充拓展,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
“儒道互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的感性体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呢?纵观历史,中国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儒道兼修,互补为用,他们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
如果从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转变中领悟“儒道互补”,学生们的感悟会更加具体而深刻。
为此,我选取了苏轼的两首词,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地研读,从而感受“儒道互补”对苏轼的影响,感受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一生的积极意义。
方法(四)古为今用,引导学生传承经典文化。
“儒道互补”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智慧,也将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人们将从中获得教益。
作为中学生理应从儒道文化中汲取智慧。
因此,这节课最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书写“儒道互补”对自己的人生启迪,使他们怀着对文化经典的敬畏之情,走近古代先贤的思想。
以上是我上《论语》、《老子》――“儒道互补”专题探讨这节课的一点收获,当然这节课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中课堂节奏前松后紧,有些地方教师点拨不够透……我将在未来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寻。
附学生的感悟:
学生感悟1、
蝶恋花?儒道
温良恭俭礼以弼,儒者苦求,时时仁不弃。
万象朝宗谦卦里,聃丘亦可有合璧。
齐家修身刀兵退,道法止戈,皆是将民惠。
力从天道终不悔,为民甘滴仁义泪。
(刘鑫)
学生感悟2、
达则弘儒于世循礼重仁义
穷遂以道自遣弃欲顺自然(付婧媛)
学生感悟3、
一丝洒脱,一缕逍遥,达天命,顺人道,天人合一
几分忠孝,几许豪迈,志于仁,修于德,德仁成双(胡天天)学生感悟4、
上联:孔子说“礼”礼约人人为仁事
下联:老子言“道”道顺天天法自然
横联:儒道互补(张涵)
学生感悟5、
守礼爱人为君子,
淳朴超然成圣人。
漫漫时光传千载,
谆谆教诲享一生。
(韩建业)
学生感悟6、
人生如不竭之河,缓缓流过。
旅程中,志在林泉,胸怀廊庙。
以动继言,以真言境。
功名不可星满,做人恰到好处。
天地放宽于心,恩泽流长于世。
(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