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黑龙江大庆模拟)蔡元培曾指出:“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
”这表明蔡元培( )A.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B.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C.不赞成研究西方学术D.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2.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
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资本主义本质充分暴露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3.吴国桢在晚年回忆录中谈道:“那时(指共产党成立初期)当共产党创造出‘帝国主义’这个词时,他们确实掌握了进入年轻人头脑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在打动年轻人方面,没有多少影响,但‘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则有。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注重把握中国的国情C.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D.制定了国共合作纲领4.(2019山东济宁一模)1923年11月,孙中山在演说中强调,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向俄国学习。
俄国革命,原来只有民权、民生两大内容,但在十月革命后六年间,俄国都在为民族主义奋斗。
因此,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
孙中山的上述观点表明他( )A.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B.找到了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相同之处C.密切关注中俄两国革命理论的不同之处D.在某种程度上仍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5.鸦片战争期间,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远处观战。
这说明( )A.英军获得民众大力援助B.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C.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D.民众置个人利益于国家上6.(2019山东济南模拟)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映了林则徐(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7.(2019河南郑州三模)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重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主张,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
该主张( )A.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藩篱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D.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8.(2019湖南长沙高三二模)甲午战前,谈论西学普遍为人所不屑,有谈论者甚至被视为汉奸。
甲午战后,各地成立学会,纷纷译印图书,举办演讲,推销报纸,宣传新学。
国人对西学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社会性质已经改变B.清廷维护专制引起不满C.有识之士广泛传播西学D.此前的近代化效果有限9.(2019黑龙江大庆模拟)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内涵。
1903年,严复说:“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1918年,胡适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
”这些言论( )A.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B.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C.主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D.摧毁了传统礼教的文化基础10.(2019山东菏泽一模)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
“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
康有为的观点( )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D.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11.(2019四川成都高三二模)1915年,中国有学者论道:“德意志、日本之军队,节制谨严,故能称雄于世界;法、美等国则不然,能富而不能强。
此无他,一为君主,一为共和故也。
”此论( )A.主张完全照搬欧美政治制度B.意在比较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孰优孰劣C.逆历史潮流遭先进人士抨击D.反映了民众实现民族富强的迫切愿望12.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言论所指理应是政治意义上、代表着封闭意识和僵死单一思维的‘孔教’,而非文化意义上的‘孔学’和孔子本人”。
上述观点表明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A.并不反对孔子的儒家学说B.把反对孔教作为根本目标C.把孔教与孔子本人区分开来D.并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13.(2019浙江温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
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
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
应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
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二欧洲立法之精义,发于孟德斯鸠,所谓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是也。
……采用外国宪法,对于本国优点亦殊不可抛弃。
中国相传考试之弊,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是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之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孟德斯鸠“法的精神”的原则或内涵。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精神实质在18、19世纪美国与法国宪法实践中的体现。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政治主张的创新之处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13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语文教科书的演变——摘编自吴婷婷《百年语文教科书选文文化分析》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语文教科书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从不同角度提取信息,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黑龙江大庆模拟)蔡元培曾指出:“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
”这表明蔡元培( )A.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B.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C.不赞成研究西方学术D.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可知,这体现了蔡元培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的学术主张,故D项正确。
2.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
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资本主义本质充分暴露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答案:D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之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不是很多,但是五四运动以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非常多,而马克思主义在里面占很大的内容。
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就是由于时局变化所引发的,故选D项。
3.吴国桢在晚年回忆录中谈道:“那时(指共产党成立初期)当共产党创造出‘帝国主义’这个词时,他们确实掌握了进入年轻人头脑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在打动年轻人方面,没有多少影响,但‘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则有。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注重把握中国的国情C.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D.制定了国共合作纲领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义”词汇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召开的中共二大上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该纲领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提出的,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受影响的主要是“年轻人”即青年知识分子,A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国共合作纲领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D项错误。
4.(2019山东济宁一模)1923年11月,孙中山在演说中强调,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向俄国学习。
俄国革命,原来只有民权、民生两大内容,但在十月革命后六年间,俄国都在为民族主义奋斗。
因此,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
孙中山的上述观点表明他( )A.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B.找到了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相同之处C.密切关注中俄两国革命理论的不同之处D.在某种程度上仍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
”可知,孙中山的观点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故A项正确。
两大主义体现的是孙中山对中俄革命理论的观点,不是对两国的革命道路的认识,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两大理论的相同之处,不是不同之处,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对苏联革命思想的认同,不是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D项错误。
5.鸦片战争期间,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远处观战。
这说明( )A.英军获得民众大力援助B.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C.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D.民众置个人利益于国家上答案:C解析:民众卖东西给英军,是出于获利,并非援助,排除A项。
材料中民众的态度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能因此得出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排除B项;英军是外敌、外族,清政府是国家政府,清军是中国军队,从材料可知,民众在清军与英军作战时,不把自己当作清朝一方,而是置身事外,这说明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C项正确;材料叙述的是民众对鸦片战争的漠不关心态度,但没有体现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上,排除D项。
6.(2019山东济南模拟)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映了林则徐(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林则徐只是将与英国的战争称之为剿匪,认为中英之间只是军事上的差距,这明显是天朝上国的心态,故选B项。
在林则徐眼中,与英国的战争还不能上升到反侵略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如何与西方进行外交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说明林则徐在观念上意识到了中西之间的某些差距,但却并未上升到主动采取实际的行动来学习西方的程度,故才会有八字要言中的“胆壮心齐”之一说,这也是许多守旧派坚决排外、认为战败纯属意外的重要理由之一,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