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如何培优

高中地理如何培优

高中地理如何培优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大部分学生都有优势科目也有弱势科目。

针对弱势的科目,“瘸腿”的科目老师该如何培优补差?本作者把平时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弱势科目;培优
近年来,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中考成绩也以等级来划分。

示范性高中优先录取了成绩高并且成绩均衡的学生,我们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存在弱势的科目,“瘸腿”科目的也就尤为突出。

对于尖子生、临界生,只要能提高弱势的科目的成绩,整体的成绩就会有很大的突破。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非常关注学生弱势科目的辅导。

我强调学生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木桶理论,即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

因此为了大幅度提高他们发展的瓶颈,我勉励指导他们注意避短扬长,均衡发展。

让学生明白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各学科之间越来越没有明确的界限,要完成一件事情往往需要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或一个方面的能力,一科强不算强,各科都强,全面发展做个全才才是强的道理。

地理科是综合科目,无论是对于其它科目的学习,还是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意义都非常重大。

这样增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坚定了学生做到各方面素质的不偏不废的决心。

高中地理的培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落实培优的对象
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测试、作业、练习,确定哪些尖子生、临界生的地理科为弱势的科目,把其确定为培优的对象。

一个学期培优对象不能太多,4-5个学生就可以了,以保证老师集中更多的精力去跟踪培养。

如果这些学生进步提高了,再增加培优对象。

2.了解培优生的具体情况
老师经常找尖子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老师上课时关注学生的听课情绪,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

对培优生每一次测试、作业、练习进行分析,分析其得失的原因,特别要分析测试卷,通过分析答题的书写、画图、正误、规范、方法等,就可以推测学生学习态度、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知识理解的程度、练习量的多少、训练的程度、做题的能力等等。

老师对每一个培优生的学习情况都要一清二楚。

3.制定培优的计划
3.1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读图习惯的培养,认真练习习惯的培养;
3.2学法指导:地理图像的学习和利用,对教材的理解;
3.3强化训练:典题训练、创新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4反思总结;
4.实施培优的措施
高中地理的培优工作贵在落实,贵在坚持。

4.1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评价,正确引导
学生对弱势科目的认识可能有偏差。

老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就要求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有效的适当的评价,而且评价要有针对性,适当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好的方面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保持下去,不合适的或者学习方法方面存在问题的,老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给学生指明,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乐意接受,真正接受并改正。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老师应该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1、对学生的好的方面要及时地给与适当的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通过与培优生谈心,在思想上进行沟通,以克服有些培优生思想偏激的毛病。

采用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方式帮助培优生建立志存高远,心胸开阔的品质,鼓励培优生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使得他们从知识结构到人格培养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2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
4.2.1读图习惯的培养具体措施。

老师要向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

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从看图入手帮助学生增强读图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动手绘图。

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读图习惯。

4.2.2认真练习习惯的培养。

①有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

在及时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作业(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杜绝抄袭现象)。

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书写习惯包括姿势、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书写速度。

③有认真审题的习惯。

“粗心”是学生考试时的大敌。

考试能不看错题、不漏填图,对考试经常失误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只有把练习当成考试,才能在考试时轻松自如。

④有细心检查的习惯。

答完题要细心检查,尽量减少失误
4.3学法指导
4.3.1地理图像的学习和利用。

要求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学会读图,先读图的主题,看清图例,注意细节再联系实际。

学会变图,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

默图(记图)法,利用图像进行记忆,印象深刻,易于形成空间观念,到考试或需要记忆时,眼前似乎就会出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

4.3.2对教材的理解。

对教材的理解应该做到:①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②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在学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③巩固地理知识与技能训练方法。

利用表解法,用精炼,醒目的文字,在讲解中把冗长的文字叙述简化,使其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利用系统纲要法,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知识,注意点面结合。

4.4强化训练典题、创新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老师精选一些题型灵活、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典型题,给学生进行训练,分析其问题思路,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技巧。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指导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注意思维的逻辑性和全面性。

4.5反思总结
学生做完习题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一般说来,考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每一次考试结束后,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自己的试卷,结合答案,课本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写好考试书面总结。

教师与培优生一对一的对其答题进行面批面改。

分析题目的得失及其原因,特别要分析错题,审题不细,审题不清,理解错误,记忆不准确,地图不熟,方法不对,要点不全,答题不规范等等,都会导致错误。

老师要帮助并引导学生分析,找出症结,才能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5.建立培优档案
个人档案内容包括作业情况、考试情况、学科难点疑点、解决情况、上课情况、思想动态情况等。

建立个人档案,记录学习动态,以便老师了解、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措施。

总之,高中地理培优生的培养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辛劳,投入更多的智慧,运用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多一些耐心和恒心。

相关主题